对女性主义的考察

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性艺术家艺术市场论坛

收录于:大艺术13(2010年上半年)

出版社 四川美术出版社 ISBN 9787541042836 出版日期 2010-06-01

对女性主义的考察

[内容摘要] 女性主义是指一个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本文从社会、家庭、个人三个方面阐述了我对现时的这个男性被给予了比女性更多特权的父权体系之上的社会的考察,以了解这个不平等的本质,从而以个人的观点出发解释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性艺术家。并通过对影片《枕边书》中日本女书法家诺子的了解,分析了她成功的因素。


[关键词] 陈丹青 女性艺术家 社会 婚姻与事业 小资情结 性 《枕边书》


[正文]

2009年6月16日晚19:00,校本部实验报告厅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主讲人陈丹青,与我们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对现行社会和艺术的讨论。讲座从我们的问题出发,陈丹青逐个对这些问题进行回答。这是我第一次在现实生活中看到陈丹青,以往都是通过网络、电视和书籍了解的他。现实生活中的他待人随和讲话风趣幽默也具有张力,把现场气氛调节的很好,同时也调动了大家的情绪。我也抓住了最后一次发言的机会问了一个至今困惑了我很久的问题: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性艺术家?

就艺术专业的来讲,不论是考学期间还是上了大学,都存在一个现象,那就是女生的数量明显高于男生的数量,这一点我可以理解为男生大多比女生爱玩,而女生更能坐得住静下心去学习;而为什么离开学校步入了社会,真正走出来的出名的女性艺术家却又明显的少于男性?也许如陈丹青所讲“有很多女性艺术家啊,很多很多啊”,如果真的是这样,那就不存在我下面要说的问题了;如果真的是这样,那又为什么在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的首博油画展油画家的名册和集体照片上,只有寥寥几个女性画家,那么多像陈丹青所说的画的很好的女性艺术家到哪里去了?是什么阻碍了她们进入到这个油画创作的集体中来?我觉得问题没那么简单,而女性艺术家的出路也并不像陈丹青所说的“没有阻碍”。一句“谢谢”结束了我与陈丹青的对话,也结束了这个讲座,但是上述问题的答案我却没有真正的得到,得到的是陈丹青对我的鼓励和我对这些问题强烈的求知欲,而我要做的就是去了解这些问题背后的秘密。

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性艺术家,“如果能解答的完整,便会产生连锁反应,不仅能将此单一领域中约定俗成的假设全部涵括在内,还会向外延伸,去拥抱历史和社会科学,甚至心理学和文学”[1],所以说要想解释这个问题的答案就要涉及各个方面的因素,这已不在我的能力范围之内了,恐怕这一两周的时间也不够我去考察完整。我就从我最了解的社会、家庭和个人三个方面去尽量解释这个原因。历史上已有太多的人对女性主义、女性艺术家等问题做过深刻的讨论,如西蒙娜·德·波伏娃[2]、琳达·诺克林[3]等,她们已给出她们具有权威性的阐述。而我吸取了她们大量有力的见解,希望可以通过了解这些缘由从而避免阻碍,走上属于我的女性艺术家之路。

“社会结构并未由于女人的地位发生了变化而有多大改变;这个始终属于男人的世界,现在仍然保持着他们所赋予它的形式。”[4]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末,女性不允许去参加有男性裸体模特的写生,油画中描绘的也始终是一群男人对着一个女性裸体写生的画面。这是社会制度对女性所施加的压力,女性观看除了丈夫亲人之外的男性裸体是被说为不道德的轻浮的,更别说让女性加入到对男性裸体的写生队伍中了。绘画练习中最重要的对裸体写生的课程不允许女性参加,这就大大的降低了女性对艺术上的理解程度。与此同时,女性甚至不允许参加各类沙龙和比赛,更严重阻碍了女性在绘画上的进取心。电影《塞拉芬娜》的主人公塞拉芬娜就是这样一个不被人重视的没落的艺术家,直到巴黎画商伍德的挖掘才让世人认识了她的艺术才能,而以她不出色的外表和毫无手段的社交是根本不可能挤进艺术这个圈内的。当时的社会,女人能吸引别人的本领就在于她的装束,从而得到人们的评价、尊重和渴望,艺术只是为了使他看起来更加端庄以用来吸引人的手段之一罢了。而塞拉芬娜如果这样穿着就会给她的创作带来很大的不便,她也并没有经济实力去请女佣来为她打理这一切。而她一旦受到经济大萧条的影响失去伍德的援助,就又回到了原点。世人不会因为这样一个只有艺术没有相貌和气质的女人浪费自己的精力和钱财,最后她只能死于精神病院。这是社会对一个女性艺术家失去支柱后的残忍,而她死后也并没有像凡高或者伦勃朗那样给社会带来巨大的遗憾和刺激,而我也只是通过这部影片才了解了她。

所以正如诺克林所说“艺术并非一个资赋优异的个人随意而自发的活动,仅仅受到前辈艺术家的“影响”,或者更含糊而肤浅的说法,受到“社会力量”的影响;事实上,整个艺术创作的情势,包括艺术创作者的发展和艺术作品本身的本质和品质,都发生在社会环境之内,都是该社会结构的必要元素,并且由特定的社会体制加以促成及限定,这些社会体制可以是艺术学会、资助系统、超凡创作者的神话、具男性魅力的或被社会放逐的艺术家等等。”[5]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在于一个人天生是天才或不是天才,而在于社会体制的本质,以及这些社会体制对不同阶级或族群里的个人所做的禁止或鼓励。

男性的优势在小时候就明显的体现出来,在中国尤其如此。因为儿子具有传宗接代的现实意义,中国是一个注重姓氏传宗的国家,只有男孩才可以把自家的香火繁衍下去,而如果是女孩,那家族的姓就会在此中断,几代人的姓氏将会终结。男孩意味着娶进来,女孩意味着嫁出去,对于一个注重人丁兴旺的国家来说,男孩很显然就意味着兴旺。所以,在对怀孕的妇女说祝福的话的时候,都会祝愿她能生个“大胖小子”,从未听别人说过“祝你生个大胖闺女”,这在农村尤其严重。在农村,男性有力量、能干活、能挣钱、能养家,而女性也只是充当“保姆、厨师、奶妈”的任务,正正经经的“男主外,女主内”。“女性一直担当社会认可的妻子和母亲的角色,贤妻良母是每一个社会体系都自动加诸女性的唯一角色。”[6]在男人看来,妻子这样做也是理所应当的,就连现在许多有事业心、有目标的独立女性在结婚、尤其是生完小孩之后,因为其丈夫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她们会辞去自己的工作安心的在家操持家务、照顾小孩和下班回来后的丈夫,做一个全力支持家庭顶梁柱的全职家庭主妇。“她不愿意她的丈夫被剥夺了假如和一个“真正女人”结婚本来可以得到的种种利益”[7],她希望在人前人后都是一个完美的女人,用她的奉献精神以取悦他丈夫的爱,朋友的尊重和对自己的忠诚。而这样的思前想后,这样的考虑周全势必分散了她在艺术上的精力,她考虑的太多牺牲的太多,以至于认为如若把自己放在第一位,会摧毁自己的家庭,最终导致了向家庭的妥协。

“许多人认为一个女性的‘适当成就’就是保持业余人士的熟练、适度、自抑的水准,因为她自然想要把主要的精神放在其他人——家人和丈夫——的幸福上,这在当时乃至今日,一直都在阻挠女性所能达到的任何真正的成就。正是这种观念的强调,将严肃的投入转变成微不足道的自我派遣和填补时间的方法,或者工作治疗,今天这个情况更为严重……”[8]就像具有大众趋势的小资情结。她们不需要有多高的艺术水准知道画廊里每一幅画的出处和手法,她们只需要在同别人聊天或出行的时候跟他们攀谈上两句关于艺术的话题便可以;或者她们不需要了解每一种咖啡的味道以及它们由于地区不同所产生的差异,她们只需要在阴郁的天气里去街边随便一个咖啡馆,捧上本看不懂但足够装模作样的书来安慰自己足够有文艺气息;又或者她们根本不爱听爵士、摇滚和民谣,家中电脑里放了几百首流行音乐,但也要期期必买音乐杂志使自己足够敏感,用来在Party中显示自己的品位。这就是著名的“小资情结”,著名的自我满足自我欣赏。这种自我满足使女性在艺术上的道路越走越窄,尤其对搞艺术的女性来说更是可怕,过早的陷入了自我麻痹的状态中,使她们看不到真正要做的事情,严重阻碍了个性的显露。

19世纪艾丽斯太太所撰写的《家庭守则与家事手册》中指示女人应抗拒诱惑,不要在任何事情上太用心求胜:

“对一个女人而言,能将很多事情做的尚可,比起能把一件事情做得特别出色是要有价值多了……聪明、好学和知识只要有助于女性达到道德的完美,如此即可。所有会占据她的心灵、使她排拒其他更好的事物的东西,所有会将她卷入阿谀、赞美的迷乱之中的东西,所有会把她的心思从其他人身上引开而全放在她自己身上的东西,不论多么明亮或吸引人,都应该视为恶魔,快快闪避。”

这就像中国古语所说的“女子无才便是德”,是旧道德规范认为妇女无须有才能,只需顺从丈夫就行。张岱16世纪的主张到了19世纪开放的西方仍然如此,我不难想到——即便女性主义运动已进行许多年——人们的内心中对女性独立创业发展到底抱有怎么样的态度。父权体系之上的社会,男性不愿遇到女性当竞争对手,这样会有失他们发挥真正的水准。竞争胜利了是理所当然,竞争失败了是谦让于女性。所以男性需要这样“能将很多事情做的尚可”的女性,这样就避免了不必要的竞争,也能这样确保在家中能得到“完美的协助”,使他们可以拥有性与家庭,同时又能让自己的专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他们可以选择逃避家庭的责任去进行艺术创作,但没有一个人为了这项选择而自动放弃选择性或伴侣的乐趣,他们不会在工作和创作的时候忘了自己是一个男人和一个男人的需求,而女人在创作和工作时则往往需要忘记自己是个女人。但如若女人选择这样生活,往往也会背上违背自然规律的骂名和失去成为一名“真正的女人”的机会。

我这么说不意味着我同意女性在生完小孩后丢掉家庭的责任只顾自己的创作——如果有一个家庭妇男在背后支持也可以——通常情况下,女性的选择只有两点,婚姻和事业,如果想要在任何一方做的出色的话。要么选择孤独作为成功的代价,像美国的著名画家卡萨特一样,终生未婚;要么牺牲职业来换取性与伴侣,过正常家庭主妇的生活,照顾男人,做成功男人背后的那个女人。而很少有男人甘愿做一个成功女人背后的男人,他们从出生就被灌输是站着撒尿的人,这是社会和教育的问题,他们的模式是征服而不是顺从。所以成功女人的背后要么没有男人,要么有许多男人,要么有上帝。

不幸的是,并非每个人都能够把上帝当做情人:一般情况下,“如果女性要成功的过女人的生活,她就只能取悦于男人”[9]。但是,一个有叛逆精神、有斗争性、要为自己创作积累大量灵感的女性,不仅需要满足自己的肉欲,也要享受性冒险所带来的放松和刺激。而这样的行为是不被大众认可的,她若这么做就要冒身败名裂和千古骂名的风险。而男人却很容易找到门路去排遣,使他们既能在最坏的情况下平息自己的肉欲,又不用负责,同时保持非常好的兴致并且给自己带来丰富的灵感,而且可以解释为“体验生活”。席勒、劳特雷克等就长时间在下层人民和妓院中生活,并给他的作品带来了别具一格的风貌;凡高、高更也多次和妓女接触,并勇于表达他们的感情;毕加索的情妇也多的数不胜数……这些事情社会从未给予过负面的评价,反之承认这是他们灵感的来源,是男性艺术家常见的风流韵事,是孕育伟大艺术家的必经之路,是被默许的。而从未听说过哪位伟大的女性艺术家这样过,她们一旦如此风流,就会背上堕落、轻浮、放荡的骂名,而她的艺术也一定不能公之于众,不能允许给社会上的普遍女性做“反面引导”,因为这个社会所塑造的、所需要的女性就是要从一而终,要么像卡米尔·克劳戴尔那样甘愿做罗丹的情妇,要么像塞拉芬娜和卡萨特那样终生不嫁。而像电影《枕边书》中诺子那样有无数个男性情妇给她带来无穷灵感的女性,又有多少个呢?

我暂且不说该影片著名的画中画和平面蒙太奇的拍摄手法,吸引我的是,诺子同那么多男性发生关系,并通过小时候她爸在她身上写书的深刻印象,刺激了她的艺术细胞,创作了书写在人身上的《枕草子》。情节令人匪夷所思,但也是情理之中。也曾为人妻的她没有得到丈夫的支持,出于对婚姻生活的不满,她敢于烧家离异只身一人来到美国,从这一点上她就摆脱了婚姻对她的牵绊;而美国这个自由的国度也没有在行为上对她进行过多的约束;而她自己从让男人在自己身上书写,到往男人身上书写,这本身就意味着她才华的显露以及对男性的征服;最后从各种类型的男人身上所得到的灵感更成为了她创作的一个重大因素,比如在死去的心爱的男人身上写下的“爱之卷”,比如只有舌头上有一处字迹的“沉默之卷”,又比如写在一位相扑身上的,用来处死曾经羞辱过她父亲的出版商的“死刑者之卷”。这部影片对我来说是震撼的,因为我见证了一位虚拟的伟大的女性艺术家的成长,我看到了她在成功的途中必要的几个因素,我不知道这样的虚拟在生活中能不能成为现实。

或者真如陈丹青对我于首博油画展内少有女性画家的提问所做的回答那样,“你将来就会在那里”。

“不论这个女性艺术家是反叛家庭或是在她的家庭中找到支持的力量,她内心都必须要有很强的叛逆性,才能让她在艺术的世界里走出一点方向……唯有采取“男性化的”态度,如专心、集中精神、坚持到底,并且全力吸收观念和技艺,女性在艺术的世界里才有成功的机会,并且继续成功下去。

女性面对历史的真相和目前的情景,并没有找任何借口或者夸大其平庸性。条件不利或许确实是一个借口,但不是一个理性的起始位置。如果将她们在伟大的领域内居于劣势,在意识形态的领域内身为局外人等情况化为一项优势,那么女性便能揭露体制和理智上常见的弱点,同时也能摧毁错误的自觉,加入创作的体系,让其中的清楚观念——以及真正的伟大——成为对所有人开放的挑战,不分男女,只要有足够的勇气去接受必要的危险,敢于跃入未知的世界,都可以进入其中。”[10]

[1][5][6][8][10]《女性,艺术与权力》 ,[美]琳达·诺克林著,游惠贞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 西蒙娜·德·波伏娃,二十世纪法国最有影响的女性之一,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存在主义学者、文学家。19岁时,她发表了一项个人“独立宣言”,宣称“我绝不让我的生命屈从于他人的意志”。波娃头脑明晰、意志坚强,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强烈的好奇心。西蒙·波娃一生写了许多作品,代表作《第二性》。

[3] 琳达·诺克林,第一代女性主义艺术史家和古典女性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她的有关女性主义艺术史的作品自1971开始发表,第一篇文章《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性艺术家?》,一般被认为是这个领域的先声,自彼至今,她在此领域中依然论述不断。《女性,艺术与权力》收集的文章,代表了其跨越20年的学术研究与思考。

[4][7][9]《第二性》 ,[法]西蒙娜·德·波伏娃著,陶铁柱译,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


目录

艺术教育论坛 5 陈丹青、陈绍华:探讨中国艺术教育的出路 6 李公明:改革开放三十年艺术批评与艺术史写作略谈(提纲) 7 王娅蕾:邱志杰谈新媒体艺术:我基本不玩“堵枪眼”和“扣扳机” 9 尹吉男:重新确认中国当代艺术家身份 10 何桂彦:什么是当代艺术批评 12 李心沫:中国式抽象是一种病 16 张聃:装置散论 17 吴午华:平面设计,形式至上还是内容先行,当代艺术论坛 18 栗宪庭:我们在哪里 19 艾未未:对祖咒的诅咒 20 青年就是希望与未来一首届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访谈 22 新女性的视角对话——关于“自然而然”2010武汉、深圳女艺术家邀请展 24(2009)首届成都“批评家年会”:陈默专访 26 批评家的生态——顾丞峰访谈 28 松子艺:对女性主义的考察——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性艺术家艺术市场论坛 32 王林:关于中国大陆当代艺术市场 33 黄启贤:当代艺术市场发展在于清除绝大部分“收藏家” 34 陈晓峰:中国当代艺术与“中产”关联有多大? 36 “改造历史:2000—2009年的中国新艺术”访谈录 37 高岭:从新蓝顶看全国艺术区生态的发展模式 40 周文翰:“改造历史”大展背后的“崛起欲望”和集团利益 40 全球主要艺术投资基金概况 艺术个案 42 邱光平艺术 艺术展精评 44 (2009)第三届川音成都美院油画系学生作品年展 48 2010年胡润百富艺术榜发布会@成都 50 “3+1·各自表述”当代艺术展 52“中国性”2010当代艺术研究文献展 55 “禽兽·人间”:孟涛、邱光平艺术展 58 “改造历史”:2000—2009年的中国新艺术 62 “南风窗”:当代艺术邀请展(第一回) 65 独自Ⅱ:个体经验的再现与表现 66 “流行病毒学”张小涛个展 68 “可以诗化一些”当代艺术展 70 “视窗”当代艺术衍生作品展 72 “艺术高地”高地艺术区开放展 74 “寻找自己的孤独”李果个人作品展 75 “野地”:王林诗集首发式暨董克俊插图展 76 “呼吸”:罗甜甜艺术展 77 “你西我东”: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成都站 78 “生活场景”:赵晓东2009—2010 79 蓝顶青年艺术村开村仪式 大艺术画廊 


0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