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爱鱼的艺术家

【微光集】的访谈

【微光集】

访谈者简介:张国刚,1975年出生于湖北英山,湖北大学艺术学院教师,当代艺术达人,狂热的本土原生鱼类守护者,骨灰级化石猎人,本土文化崇敬者。

*您从什么时候开始画鱼?为什么选择鱼作为您艺术创作的主要题材?

从小就喜欢鱼,儿时从来就没离开过鱼,养了不知有多少自己捞的小野鱼,外出读书工作期间,忙于事务而没能去寻鱼养鱼,但每当静下来时就想着能有一口自己的小方缸,铺上河沙种上水草养上小鱼,营造自己的一个水中世界。因为爱鱼才会画鱼,鱼进入到我的作品中是自然而然的过程,当生命的羁绊有所放松时,内心会自然而然的靠近热爱的事物,我的画笔只是这种热爱的物化而已,其实我的艺术创作中鱼只是其中的一个题材,古生物与内心的呈现也是我艺术创作的母题,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对自我的审视,这才是我创作作品外在表象被剥离后真正想表达的内容。

*您画的似乎都是一些野生的、并不名贵的鱼类品种,为什么不选人工观赏鱼类?

任何大自然创造出来的生命都是有他存在的理由,那都是经过了亿万年进化,而又恰好与我们相逢在这个时空点,是不可能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所谓的尊贵与卑微都是我们固执狭隘的产物,而人为的干涉与破坏则是我们肆意妄为的愚蠢,自然之力下产生的事物与生命有着他生生不息的轮回,这才是最美的。

*鱼都那么灵活,而且多半时候在水底,您需要捕捞起来放在自家的水缸一阵子,再仔细观察临摹绘画的吗? 您的野外采集工作一般会选择哪里?

要认识鱼类,必须得从水里把它们请出来,一般情况下我们只能从上往下看,看到鱼的背面,而大多数鱼的背部形态区别不大,而从方形的鱼缸里,情况就不一样了,我们就可以从鱼们自己交流的角度观察到它们,各种形态,色泽,游姿包括习性都一览无遗,当然了,这个鱼缸得尽量营造出原生水域的环境,通过长期的观察我们才有可能察觉到它们独特的魅力。鱼儿是生活在水里,稍纵即逝,充满着神秘,有水的地方就有可能出现它们的身影,只要是那片水没被我们破坏,我都会去观察一下,从一些细节判定是否有鱼儿的存在,大自然会创造意想不到的通道让鱼儿们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当然前提条件是这个通道没有被我们破坏掉。

*湖北近十年来,有哪些鱼类在消亡?

湖北地处长江中下游,号称千湖之省,应该是鱼的种类及其丰富的,很多种鱼类我也只听其名未见其身,而这些年的观察发现,湖北的水环境已经极尽崩溃,只有极少量的水域还处于良好的水质状况,从江边的渔民那得知,鱼汛期间,他们一天也只能弄到几斤小鱼。今年七月份,渔民拉网时我看了下,网中除了几尾江里的餐鲦,鳑鲏外,没见其他鱼类。而一些与长江联通的湖泊,到了枯水季,渔民会驻坝抽光剩水,稍大点的鱼上餐桌,最小的米米鱼则被制成动物饲料。而目前长江流域中官方认定已经灭绝的鱼类有白鲟,鳤,鱼崇,寡鳞刺鳑鲏等几种,其实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个专门调查本土小型淡水鱼类的机构。

*有很多文艺经典提到了鱼,比如安徒生的美人鱼、庄子的鱼之乐、泰戈尔的鱼和飞鸟,电影《大鱼》等,您有什么感觉比较美丽、神奇或者有趣的故事和大家分享? 

观察鱼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从它们身上可以看到我们影子,一缸小鱼整日的吵吵闹闹

*您对自己或周围的人、事,最满意和最不满意的方面是什么?

最满意的是,有共同爱好的人们能走在一起。最不满意的是,不做事只做人,在人事上耗费精力。

*通过从事鱼类绘画,您对自己、周围的人以及整个社会有什么样的改变?

个人的事物对周围的影响很有限,特别是身处如此多元的时代,当然我的画鱼养鱼,激发了周围不少朋友原本就有的爱鱼之心,并开始关注本地的原生小鱼。

*如果有时间和条件去住两个月,您会选择哪里?

有山有水的地方我都喜欢,最好是人少树密水清。现在即使是在很深山的地方,只要人一多,环境照样不堪。

*如果只能带两件东西去浪迹天涯,您会带什么?

地质锤与小抄网,这样可以下水,与水中的精灵结识,上山,可以探寻大地的肌肤与岁月。

*您最喜欢的三种鱼是什么?为什么?或者它们有什么特性?

其实只要是本土原生的不被经济利用的小型鱼类我都喜欢,如果非要选择的话,一种是青鳉,本土最小最普通又是最脆弱的鱼儿,儿时最容易见到,即使是水田的浅坑中都可以碰得到,就像是每天都能碰到的家人,朋友,街坊,农夫,商贩,路人一般在这片土地一直存在却是最脆弱的,任何的风吹草动都会让它们消失,目前只有在离市镇很远的乡村才能看到它们的身影了。

*您最想再次遇到或相见的人是谁,包括生者和死者?

生命是种过程,过去就过去了,一切都是混沌中的必然。

*您最喜欢的音乐、电影、书籍有哪些?

音乐没有什么固定的,好听的都喜欢,音乐更多的是一种即时的体验,与当时的情境有关。电影的话国外的喜欢昆丁,黑泽明,北野武,李安,国内的贾樟柯,周星驰的都还可以,书籍方面人文自然类,古生物类。自然类的,最近引进了不少质量比较高的书籍,可惜国内此类书籍并未出现很好的作品,人文类的我则喜欢陈寅袼(应该是竖心旁读que第四声),钱穆,林语堂,黄仁宇,徐霞客等人的作品,古生物类的大多就是专业工具书,国内既有研究性又有通读性的书籍几乎没有,有一本英国三叶虫专家出的本《当三叶虫统治世界》写得不错,一个有着文学情结的严谨的科学家,可惜只有台湾版本,只能打印收藏。

*您觉得人生的使命是什么?人性是什么?

人生的使命,觉得使命这个名词有点大了,作为芸芸众生中的一员,生下来活下去,生存之余,被动的或有意识的体验着这个过程,悲欢离合,酸甜苦辣,即是有意义的又是无意义的,大多数人的一生只有自己知道,而有一部分人能够通过不一样的手段与他人分享这种体验,看着新生儿的出生与他人的逝去,不知是喜还是悲。人性是复杂的,一个生命自然而然的属性,而作为一个人,他的人性,个人觉得是自身欲望的满足,妥协,抗争与控制。

*为了实现您的理想,您最需要的支持和帮助有哪些

其实理想就是能自由的做自己喜欢的事,心无旁贷的采集观察然后绘画创作,让更多的人知道,在他生存的空间还有这么多可爱的精灵,而我们的无知与狂妄,使得他们在没被我们了解之前就已经消失。对我所做的能够认同就是最大的支持与帮助。


0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