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沉默”之前》

 一般来说展览的前言或介绍都应该是请一个搞理论的朋友来写,如果是艺术家自己写,可能会有自卖自夸的嫌疑,免不了让人觉得不够客观。 

《写在“沉默”之前》

但是经过和问象空间的主人沟通后还是说一下这个展览的一些真实想法和设想, 如下: 

 大概是半个月前的一个晚上,好友张海军给我打电话,说南京有个空间不错,想找艺术家作个人项目,问我是否感兴趣,随即推荐了问象空间的主人邢雪刚的微信。因为之前知道这个空间,而且有两个朋友都在空间做过个人展览。简单微信交流后,确定下可以参加。可以说我到目前为止"最迅速"决定的展览了!

《写在“沉默”之前》

展览是决定了,展哪些东西,怎么展可成了问题。翻看雪刚发来的平面图和之前的展览现场照片,发现这个画廊的空间不大,但很有意思。三个独立的正方形房间由一条通道连接而成,三个递进的房间正好迎合我2011年到2017年的三个主要系列"移动山水""空色""空白"。我想就依次放这三个系列的作品,观众观展的顺序正好暗合我个人绘画语言的演变。 

《写在“沉默”之前》

 题目我想了几个,最后决定叫"沉默",因为我觉得绘画首先本身是沉默的,这也导致今天大家在追求艺术的"先进性"时,绘画变得有点边缘,有点土气了。但是作为一个画画的人,我觉得真正的革命首先在内部,在原理上。绘画的特征很像新地标的图纸,没有图纸任何摩天大楼都是建立不起来的。第二我一直觉得,一个画家越往自己的绘画语言里走就越远离语言逻辑的思考,不是说画家不用语言逻辑思考(没有人能做到)而是说画家的工作要结晶到实践中,而绘画本身有自己的形式语言,和一般的逻辑意义是不同的。它是沉默的言说。同时,画家也应该是沉默的,因为他要学会让颜料说话。 

《写在“沉默”之前》

关于墙面颜色我有一个小想法,就是把三个空间的墙面刷成三个梯度递进的灰色,以迎合"沉默"的主题,营造一个向深处推进的视觉象征。 还有最里面顶头的一面墙我想空出来,或者就放一句话"绘画是沉默的"。也是和主题设想有关。 

 这次展览是比较特殊的,虽然大多数的作品尺幅不大,但却涵盖了我近年来所有系列的作品,其中一些是处于转折点的重要作品(如:移动山水1号)第二,就是不只是作品本身,而是更强调了作品与空间本身关系,特别是画家个人绘画语言演进与空间的物理结构的对应性。非常有趣的是观众观展的时间顺序与作品的风格形成是同序的。展厅走过的十秒钟,画家本人却走了十年。我想这种体验对我自己来讲也可能是十分奇妙的吧!我很期待! 

《写在“沉默”之前》

 现场还有一些非常有意思的想法和设想就不一一阐述了,还是欢迎朋友们来体验现场吧! 在整个沟通过程中让我很感动的是问象空间主人邢雪刚先生对艺术的热爱与极高的专业度,整个展览的事物琐碎繁杂,他都会耐心解答,一一解决。 感谢好友朱赫和邸小伟的支持,虽然我还都没来得及请他俩喝一杯。 我4月1号会在展览空间做一个关于"语言的皮鞭"的小演讲,欢迎大家来玩!


 孙策 

2017年3月23日 

于香港上环 


0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