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钊的油画味道

李瑞洪----

大学时的王钊是一个现实主义绘画的狂热爱好者。那时的他一心钻研写实绘画,书架上都是史上写实绘画大师的画册和传记,比如达芬奇、伦勃朗、鲁本斯、门采尔、列宾。尤其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那本整整花了1200元买的,卡拉瓦乔的进口画册,要知道1200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可不是一个小数目,这可能是他一个多月的生活费。可见王钊那是对于写实绘画的痴迷。由于传统学院派绘画教学,以及国家大型展览对现实主义绘画的推崇,在美术学院的学生中,盲目崇拜写实绘画,可能是个普遍的现象。那时王钊的艺术创作完全靠的是一股执拗的冲动,无论是多大的画布,他都会耐下性子一点点地把画给扣出来,“不就是画吗!”这句话曾是他的人生信条。这股冲劲在他的毕业创作《天葬》和《祈祷》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不可谓不好。但人手一张照片的现实主义绘画方式,在画味上总是有些欠缺的。

大四时王钊选择了考研,第一年考研因为英语分数不够失败了。第二年的时候正逢江大美院招收第一届研究生,那时他下定了决心,再来一年,如果没考上就从此不画画,跟表哥去天津当城管。还好,他考上了。因为考研的需要,王钊开始研究起了以前他不熟悉的美术史,那些曾经看不懂,甚至懒得去了解的艺术流派与风格。其中最让他感到震撼是二十世纪的表现主义绘画,当以往破碎的知识点开始连成一串时,他好像突然明白了艺术是怎么回事,开始尝试在以往所习惯的绘画方式上寻求一些变化。考研初试过后的日子里,他花了几天时间恶补了中国当代艺术史,在了解了当下活跃的艺术家们以及他们的作品之后,左手拿烟的他,右手把刚看完的毛焰画册往地上一摔:“他妈的就这么搞!老子也可以!”于是他开始了为期几个月的密集创作,产生了三十余幅以人物画为主的创作。

从第一幅画好友戴湘文的转型之作《执着》开始,我们看到了一个画“土”油画的学生,向艺术家转变的线性过程。从《执着》开始,王钊首先尝试丢掉了以前自己所习惯的熟褐色调,转而尝试以灰色调作画,构图采用了俯视的视角,提高了画面整体的冲击力,颇有毛焰的影子。然而在《执着》以及以后的几幅作品中,他仍然没有放弃严谨苛刻的造型与整体趣味,而从《疯狂》开始我们发现他开始越走越远了,色彩愈发简化干练,有些陈波早期作品的味道,在整体趣味的处理上用刮蹭的方法刻意创造一些痕迹,寻找一种类似曾梵志“乱枝”的趣味。这样的尝试在两米多高的大画《莫奈》中到达了高潮,也到达了终点。由于身边所有人都说,你画得太像陈波了,因此他陷入了一段时间的迷茫,究竟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呢?

最终他在过年回家,创作了一组家乡的雪景后找到了答案。家乡的景,家乡的风土人情,让他意识到,艺术不能离开自己的生活环境。他开始意识到绘画的本质问题并不是绘画本身,而是能否表达出自己所要表达的。在架上绘画的风格形式已经穷尽的今天,无论我们多么绞尽脑汁去寻找所谓“新”的东西,都是徒劳的,因为前人已经把能做的都尝试过了。反观像弗洛伊德这样的艺术家,他是专注于所谓的写实绘画一辈子,我们能说他过时了吗?所以我们对于前辈,大师们的崇拜不应该只是对于其绘画技法上的,而更应该是精神上的,无论他们是写实主义的伦勃朗还是表现主义绘画的席勒、莫迪里阿尼,抽象主义的波洛克、康定斯基,甚至是不画画的杜尚、安迪沃霍尔,他们的可贵之处除了作品本身,更是他们的思想,他们的精神。所以我们更应该从自己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出发,诚实、单纯地去表达自己。

所以这时候的王钊在精神上似乎有了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回归平静了。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环境和自己的成长经历,学习经历。每个人都是特别的,独一无二的,所以当我们接纳自己,真诚的去表达时,所出现的作品一定是自己的、独特的,不必顾虑自己画得是否像谁这样的问题。他去除了知识大爆炸带来的浮躁、浮夸,重新执着而安静,开始进行了新的创作。而这种执着是一种什么都已经看懂、了解过后的执着,与无知无畏时的执着已经截然不同。本期专题中展示的是他在两年多时间的持续转变之后,稳定下来的批新作作品。显然,他已融入了当下的时代语境,他也已经找到了属于他自己的油画“味道”。


0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