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惑之年,去往心中的桃花源 | 吕贯刚

只有自由创作,才是他真正向往的事情

不惑之年,去往心中的桃花源 | 吕贯刚


人常言,人到40岁,便是已到不惑之年,对诸事能够泰然处之、明辨不疑。然而,40岁的吕贯刚,却反而处于焦虑期,拥有稳定收入、良好社会地位和完美家庭的他,依然觉得生活中缺少了一块重要的部分,那便是自由创作……


放弃原有的生活,选择未知


吕贯刚于1970年生于安徽,在40岁之前,他一直在淮南市的艺校当教师,众所周知,这是一个收入稳定的职位,经济状况良好,妻女相伴,当时的他,身处于很多人羡慕的状态,然而,对于创作的渴求,使他始终处于隐隐的不满。


“这些年我做的所有事,都和绘画有关,但只有自由创作,才是我心里真正意义的‘画画’,是我最渴求的点。 ”吕贯刚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妻子,2006年,吕贯刚把他攒下的钱留给妻女,以确保她们十年里衣食无忧,安顿好妻女后,便只身来到了北京宋庄。


不惑之年,去往心中的桃花源 | 吕贯刚

△ 吕贯刚与妻女


在宋庄,与“缪斯”相伴的十年


提起吕贯刚的画,瞬间跃入人脑海的,一定是画里天真中透着狡黠的孩童形象,在很多人意识里,这个娃娃是吕贯刚创作的符号与核心,他们纷纷猜测这个形象的来源。我的一位朋友说,这个古灵精怪的形象有点像吕贯刚的女儿,而我认为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吕贯刚的画,总是甜美中渗透着魔幻与危机,他怎会把女儿置身于如此复杂的环境?


不惑之年,去往心中的桃花源 | 吕贯刚

△《美好目标》布面油画,2010


不惑之年,去往心中的桃花源 | 吕贯刚

△《远大理想》布面油画,2009


“我们这一辈画家,都知道这么个规律——画静物比画风景难,画人物比画静物难,因为人物有主观情绪,他们每一个细微的面部表情,都会影响整个画面。大家都想提升技法,就纷纷请来人体模特。我的创作方向需要固定的模特,而我又初到宋庄,很难建立固定的关系,再说请真人模特价格也太高了……没有模特,心里就很急。我在老家时,都是女儿西西给我当模特。”


不惑之年,去往心中的桃花源 | 吕贯刚

不惑之年,去往心中的桃花源 | 吕贯刚

△ 模特儿西西


不惑之年,去往心中的桃花源 | 吕贯刚

△ 西西4岁像,布面油画,1996年


不惑之年,去往心中的桃花源 | 吕贯刚

△ 随着岁月逝去的想念,布面油画,2004


“这时刚好有一位师妹在玩具设计公司工作,她就定制了一个玩偶给我,供我练习人物造型。”


不惑之年,去往心中的桃花源 | 吕贯刚

不惑之年,去往心中的桃花源 | 吕贯刚

不惑之年,去往心中的桃花源 | 吕贯刚

△ 吕贯刚由于创作需要定制的人偶

这个娃娃虽然看起来陈旧,但制作细节却十分用心,它从四肢关节到手指,每个部位都可以像真人一样活动,在宋庄陪伴了吕贯刚创作十年,可以说除了家人,它陪伴吕贯刚的时间最长。


吕贯刚的画,虽然在氛围上有超现实主义的味道,但技法却是传统而严谨。


“我希望自己的画唯一被别人批评的理由是,我的风格。他可以不喜欢,但不能挑出来我画的‘不对’。”


不惑之年,去往心中的桃花源 | 吕贯刚

△ 吕贯刚工作室


没想到,由于条件拮据导致的无心之举,却成就了吕贯刚独有的风格。一个异常简陋的人偶,成为了吕贯刚十年的创作“缪斯”,吕贯刚将它放置于超现实主义的背景里,用背景暗示大环境,用人物表现主题。这个娃娃就这样在画中活了过来,表达出了无尽的故事与情绪。


在吕贯刚这十年的作品里,有对自我生活状态的表达-

不惑之年,去往心中的桃花源 | 吕贯刚

△《孤独的行走》布面油画,2012

画中人正处于极其不稳定的环境中,在这张画里,任何一个元素发生细微的偏差,都会导致一场失衡。画中人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却怎么走都是一个圆。


不惑之年,去往心中的桃花源 | 吕贯刚

△《一个人的演出》布面油画,2012


有对70年代人的爱情的追忆-

不惑之年,去往心中的桃花源 | 吕贯刚

△《我的合影》布面油画,2009

在那个年代,恋人如果能到天安门拍张合照,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回家可以炫耀很久。画中的两个人,明明"长得一样",却可以根据仪态细节轻易分出男女,70年代恋人娇憨的形象呼之欲出。


不惑之年,去往心中的桃花源 | 吕贯刚

△《浪漫时分》布面油画,2010


也有对身边人群生存现状的哲思-不惑之年,去往心中的桃花源 | 吕贯刚

△《日记本系列 之 我是谁》布面油画,2015


不惑之年,去往心中的桃花源 | 吕贯刚

△ 西向阳光 布面油画,2015


不惑之年,去往心中的桃花源 | 吕贯刚

△ 日记本之2009 04 02 独自浪漫 布面油画,2015

卡通玩偶的形象,如同一张寓言式的面具,把丰富的情感处理得深沉且隐晦,写实手法与魔幻现实主义旋律形成强烈反差,这源自于对基本功的钻研和几十年来沉淀下的阅历。


当作品触及到观者内心,是另一场故事的开启


我问吕贯刚:“这些年,你的作品被形形色色的人收藏,他们因什么而喜爱你的作品呢?”吕贯刚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尤为深刻,他说:“一张画,一旦被展出来给人看到,它所表达的东西,基本上就和艺术家的初衷没什么关系了。


“2010年时,我的《歌声缥缈》在某画廊展出,一个韩裔美籍的女士对它很感兴趣,她把那张画拍下来,回家拿给她丈夫看,她丈夫也很喜欢,等他们一起回到哪家画廊时,已经撤展了,夫妻俩在网上大费周折找到我的工作室,拎着现金出现在我面前,来买这张画。”


不惑之年,去往心中的桃花源 | 吕贯刚

△《歌声缥缈》布面油画,2009

吕贯刚创作这张画的初衷,其实是批判社会舆论气候,画中千篇一律的娃娃身着校服,摆出一副赞颂的姿态。制服代表着“独裁”,而一架鲜红的麦克风象征着大众的声音被“垄断”于无形。


“这对夫妇来得急,又对这张画表现出了相当大的热情,我很好奇,他们为什么这么喜欢这画。那女士说,她从事幼儿教育,家里有两个可爱的女儿,她喜欢孩子喜欢的不得了,希望将来家里也能有这么多孩子。”


这对夫妇的买画初衷,单纯得让吕贯刚哭笑不得,当时的感动,一直留存在他的记忆里,“这么看来,他们对这张画的诠释,和我的初衷简直是一点儿边都不沾。然而人的思维和阅历千差万别,对于一个创作者而言,把一个‘故事’抛出去,有机会能听到他人眼里别样的故事,这才是最大的惊喜。”


不惑之年,去往心中的桃花源 | 吕贯刚

△ 吕贯刚工作室


不惑之年,去往心中的桃花源 | 吕贯刚

△ 吕贯刚和爱女


现在,吕贯刚已经将妻女接来北京定居,一家人得以在北京重聚。吕贯刚的女儿,也在从事艺术行业,虽然知晓这条路的艰辛,但是吕贯刚很支持女儿,因为他当年说要来北京搞创作时,自己都清楚这是个很冒险的决定,但是妻子依然很爽快地答应了他,站在他的立场上,鼓励、支持他。


“我了解走艺术这条路的难度,但也了解一个人热爱艺术的心情。”


不惑之年,去往心中的桃花源 | 吕贯刚


- END -


夏季展《纳凉》正在进行时,欢迎朋友们前来参观!

不惑之年,去往心中的桃花源 | 吕贯刚

不惑之年,去往心中的桃花源 | 吕贯刚

地址: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798艺术区七星中街 F03-4


0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