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美者易碎,致生命中美物的悲歌 | 葛以斋

“所有的相遇都是偶然,即使它稍纵即逝,我愿用画记录下这美丽而脆弱的偶然。”

一切美者易碎,致生命中美物的悲歌 | 葛以斋


初看葛以斋的画,第一感触是精致,极致的精致。人常言,雕琢得过于完美的事物,反而会丧失生命力,就如同没有枯萎边缘的假花,显得冰冷僵硬,而葛以斋却以自己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见地,让画面在满足人视觉欲望的同时,绽放出强烈的生命力。


一切美者易碎,致生命中美物的悲歌 | 葛以斋



一切美者皆易碎——“恋物”与“悲悯”


第一次看到葛以斋的画,是通过Artand在站内推送的“一切美者皆易碎”专题。这个专题让人不由得想到白居易的那句“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对于美好的事物,人们总是怀着一份憧憬与小心翼翼。看葛以斋的画,会下意识屏住呼吸,它们是如此美好,以至于人唯恐画中景会被喷吐的气息伤及,而用色灰度的处理、二维化的构图与精雕细琢,又使得这些美物多了一分落寞与遥不可及。

一切美者易碎,致生命中美物的悲歌 | 葛以斋

一切美者易碎,致生命中美物的悲歌 | 葛以斋

△ 黑鸟 丙烯,2016 “黑色在我的作品里有着一定的比重,我迷恋它的丰富、孤寂、纯粹、不安。”


一切美者易碎,致生命中美物的悲歌 | 葛以斋


一切美者易碎,致生命中美物的悲歌 | 葛以斋

△ 蜉蝣梦 纸面丙烯,2014


“我画生活中使我感动的美的事物,是对‘物’本身的迷恋。我的作品试图表达生命的纯粹和孤独,通过构建心理场景,诉说源自内心的暗示,传递对生命未知性的赞叹和悲悯。”


一切美者易碎,致生命中美物的悲歌 | 葛以斋

△ 昙花 纸面丙烯,2015 岂伊冰玉质,无意狎群芳,遂尔离尘垢,冥然返大苍。——饶宗颐《优昙花诗》 葛以斋画的昙花,不是生物学概念里的昙花,“我只是把花最灿烂而饱满的一刻画出来,但它同时又是孤独而易逝的,我认为这是生命的本质状态,换句话说,昙是一个形容词,代表短暂。”

葛以斋的画,给人“不似之似”之感,在造型方面写实且严谨,却在构图上彻底去除了透视与空间关系,画中的事物仿佛有生命,近在咫尺,却只可观,不可玩。让“形”与“神”巧妙地融合,是葛以斋一直专注的课题。


“我对文艺复兴早期绘画,西方现代绘画,中国古画及民国月份牌等都有浓厚的兴趣,它们有各自的精髓,关注点却大相径庭。西方人一开始就是按绘画以视觉为主线的方向发展的,它比较关注造型和结构。而中国绘画是以表现精神境界为目的,其精髓在于作品的“气韵”产生灵性,在视觉上并不是特别重视。”


一切美者易碎,致生命中美物的悲歌 | 葛以斋

一切美者易碎,致生命中美物的悲歌 | 葛以斋

△ 葛以斋收藏的民国月份牌,画中女子优雅娇媚,顾盼生姿,这些女子形象比起古画中完全二维的画风,更加立体写实,却没有完全执着于骨相和结构的刻画,在这些画里谈“结构”,只会让人觉得不解风情。民国月份牌反映了从古到今,从东到西的一个过渡状态,它能把形与神融合得很好。


“艺术创作一定要挖掘东西方文化的根,汲取丰富的养分,而不是凭空产生。中西绘画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体系,所以,如何将中西艺术的优点传承并创造出新的作品,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精致只是外在语言,内核是作品的“气”


当对一幅画细节的雕琢要求很高时,艺术家们通常会选择油画,而葛以斋的画,类别都是丙烯,如此一来,难度便很大。我耿直地问他,是否有挑战甚至“炫技”心理,葛以斋的回答更加耿直:“其实油画,丙烯,坦培拉,我都想尝试,也都可以画成自己的风格。丙烯是新型材料,对人体危害小,干的快,但是很难过渡。其实这个问题有个更现实的回答,我刚来北京租的单间小破房,画油画的话我会……中毒……(笑~)现在都会一点点尝试,材料对我来说都是工具,把材料的质感发挥到最好,这个更重要。”


一切美者易碎,致生命中美物的悲歌 | 葛以斋

△ 葛以斋初来北京,在出租屋里“蜗居”创作


一切美者易碎,致生命中美物的悲歌 | 葛以斋


一切美者易碎,致生命中美物的悲歌 | 葛以斋

△ 乌云只在身后 布面丙烯,2017


一切美者易碎,致生命中美物的悲歌 | 葛以斋

△ 两只猴子 布面丙烯,2016


“我努力在构建一个个浪漫的人生梦场景。精致不是最终目的,只是外在形式语言。作品优劣跟细致与否无关,精细只是技巧的一部分,最终靠作品本身的气说话,作品的气就是人的气。绘画必须专注,我画花,我就是那朵花,它们即是我,我体会着它的呼吸。”


一切美者易碎,致生命中美物的悲歌 | 葛以斋

△ 红掌与白掌 布面丙烯,2017


一切美者易碎,致生命中美物的悲歌 | 葛以斋

△ 阳光普照 布面丙烯,2017


一切美者易碎,致生命中美物的悲歌 | 葛以斋

△ 高歌 丙烯,2017


一切美者易碎,致生命中美物的悲歌 | 葛以斋

△ 别离 布面丙烯,2017 


“我能在绘画时强烈地感受到阳光普照的美好,也能感受到人生的苍凉和孤单。”



灵感来源于生活,艺术也需“旁征博引”


艺术家不是哲学家,观念至上跟他们无关。但不可否认的是,艺术需要哲学、文学、音乐等姊妹文化的滋养与支撑。


“我是美术学院的设计专业出身,严格来说并没有经历过正规造型训练。成为艺术家是我的追求,这份追求最初是源自于我一些特殊的经历和敏感的性格。我希望把那些难以言说的故事用画面表达出来。”


一切美者易碎,致生命中美物的悲歌 | 葛以斋

△ 葛以斋早期作品——猜疑的眼 水彩,2012 很难想象它与现在的作品出自同一人之手


“作品中最早‘转型’,出现的花卉形象是在《蝎子与向阳花》系列中,创作初衷是纪念我和一位挚友矛盾的感情。有过特殊的生命体验,我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观察人类丰富而奇妙的情感。蝎子具有攻击性,代表伤害,而向阳花给予的却是无限的爱与包容。感情中,我是那只蜇人的蝎子。在对生命充满怀疑的时候,他是向阳花,给我希望和支持。我画的场景往往是种心理场景,是通过我的眼睛、我的触角,由内至外的表达。”


一切美者易碎,致生命中美物的悲歌 | 葛以斋

一切美者易碎,致生命中美物的悲歌 | 葛以斋

 蝎子与向阳花 纸面丙烯,2014


“《红楼梦》是我最爱的文学作品,里面对青春有着最高级的描写,我时常沉浸其中不能自己。从某种角度来说,曹雪芹是用佛的眼睛看苍生万物,以悲悯之心让他笔下的人物随着自己的命运自然生长。他真正经历过人世间的富贵与贫困,最终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于是乎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一切美者易碎,致生命中美物的悲歌 | 葛以斋


一切美者易碎,致生命中美物的悲歌 | 葛以斋

△ 葛以斋游大观园


一切美者易碎,致生命中美物的悲歌 | 葛以斋

△ 无垠之境 丙烯油画,2015


“之前,我去听老锣的‘水样年华’音乐会,我特别喜欢老锣和龚琳娜夫妇的音乐。他们开创的风格叫:中国新艺术音乐,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根基之上的,非常具有感染力。我尤其钟爱她的古诗词音乐,高雅音乐在中国的音乐环境中比较稀缺。他们音乐中所传递的意境与绘画是共通的。无论是文学还是音乐,艺术仅仅取悦于感官是不够的,好的作品能够震人心脾,给人灵感。”


一切美者易碎,致生命中美物的悲歌 | 葛以斋

△ 葛以斋与龚琳娜

.

.

.

.

.

.

曾有人对葛以斋的画做出过这样的评论:即便是鲜艳的色彩也透露着生命的沉重。


“我恰好发现了事物美好的一面,这种美好也许是青春年少的纯粹,也许是对易逝时空的伤怀。世间的你我均是过客,所有的相遇都是偶然,即使它稍纵即逝,我也愿意用画记录下这美丽而脆弱的偶然。”



一切美者易碎,致生命中美物的悲歌 | 葛以斋



- END -

文/付潇阅

一切美者易碎,致生命中美物的悲歌 | 葛以斋


夏季展《纳凉》正在进行时,欢迎朋友们前来参观!

一切美者易碎,致生命中美物的悲歌 | 葛以斋

一切美者易碎,致生命中美物的悲歌 | 葛以斋

地址: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798艺术区七星中街 F03-4


0次浏览
标签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