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代艺术家 联展水墨画

 【大公报讯】记者汤艾加报道:艺倡画廊以"欲穷千里─后97香港水墨"为主题,从四代艺术家九七后的作品,展示不同世代艺术家对于水墨的传承与创新。共展出吕寿琨、王无邪、方召麐、赖恬昌、甘志强、文凤仪、卓家慧、何冠廷、许开娇、张小黎十位艺术家合共二十五组水墨及装置作品。展览由金昌玲、梁兆基联合策展,展期至八月三十一日。 不同世代传承创新 策展人梁兆基介绍:"今次展览的作品,展现作者出身年代的强烈特色,如早期尝试借鉴西画的前辈方召麐和赖恬昌;新水墨运动倡导者吕寿琨与王无邪;挪用新媒材新观念创作的中生代文凤仪与甘志强;以至採用传统技巧演绎当代趣味的学院派新秀卓家慧、何冠廷、许开娇与张小黎。他们的水墨融和了含蓄细腻的东方韵味及西方现代视觉张力,以戏嚯批判或内省潜思的姿态呈现,构建了后九七香港当代水墨的面貌。" 方召麐作品《香港回归祖国》(一九九七),画面用古朴的景象展现质朴的香港,画中人物悠然自乐的神态,以及画中活泼的氛围,体现了画家对于回归的激动之情。画家将整个创作心得与过程题于画作下方的"石头"之上。 与方召麐的表达方式不同,赖恬昌作品《交易广场(行人天桥)》以艷丽的色彩来增添整个画面的光亮感,在他带有浓厚西洋味道的作品之中,天桥上的书法与书风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他对中西融会的游刃有馀。 王无邪的《秋韵之一》(一九九八)描绘早年旅居美国时所见的秋日景象。后于二○一○年重提旧作。作品以强烈的色彩表达了作者对于记忆中秋季的灿烂与苍凉的印象。 百花齐放兼容并蓄 展场中央的作品是甘志强的《盆景(11)》(二○一七),以雀笼为基本元素,在不锈钢雀笼四壁上,以水墨笔法的方式篆刻出盆栽松树的形象。如他所说:"我很欣赏在种盆景的人能把一棵大树的形态变在花盆上继续栽种,而我亦尝试以此方式让盆景植物在细小的空间重现。" 年轻艺术家张小黎的作品《忆泉》延续她的个人风格,通过将传统山水画结合乐高积木形象的呈现。是次展出的是其最新的作品,尝试将"乐高山水"隐藏于透明的盒子或袋子中。她解说:"飘浮于水云之上的山水,将实与虚并置,描绘不稳定的此刻。当袋子被打开被拎起,盒盖被合上的时候他们就消失了。" 策展人梁兆基表示,受学院训练的年轻艺术家既具备厚实的传统水墨技巧,亦讲求观念的表达,同时也受着动漫及网络文化薰陶,创作了不少受收藏家欢迎的特色作品。与九七前的新水墨主要借西方美学风格表现东方意境不同,这批后九七的学院派新秀反以古典式样含载当代趣味。 艺术家王无邪出席活动并接受本报记者採访,他说:香港的水墨近四十年的发展,成绩斐然。经济发展与艺术的发展不无关系。四十年前,香港以城市的身份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那是香港的艺术水平快速成长的一个年代;近二十年香港乘回归后经济跃升的东风,其艺术发展进入另一个快速发展的年代。在他看来,有两个重要因素会影响香港新水墨未来的发展:是否能形成一种特定的风格;观众对于水墨作品的收藏需求。 艺倡画廊主持人金昌玲一九九七年加入母亲金董建平创办的画廊,亲歷回归后当代水墨市场的发展。她指出,虽然受金融风暴及移民因素影响新水墨在九七后锋芒一度稍敛,但近年拍卖市场力拓当代水墨板块,新水墨前辈的地位进一步受推崇,代表人物如吕寿琨的作品价格亦再创高峰。当下的香港水墨正呈百花齐放,兼容并蓄局面,既秉承"欲穷千里"的探索精神,亦臻至"更上一层"的境界。更多展览详情可电二五二六一○九一或浏览网页www.alisan.com.hk。 <div> <p><img src="https://img9.artand.cn/DDs/FscqD1NpQW-TMBOywQD9Y6IkSB0n!n600.jpg" width="384" height="288" style="width:384px;height:288px;" alt="四代艺术家 联展水墨画" /></p> <div>金昌玲(左)与王无邪,作品为王无邪的《秋韵之一》大公报记者汤艾加摄 </div> <div>金昌玲(左)与张小黎,作品为张小黎的《忆山》及《忆泉》</div> </div>
0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