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庐


和三顾茅庐毫无关系,和第一炉香第二炉香更不相干。 一庐是一间柴房。二庐为一室一厅。三庐,三室小院。 

我出生在一所乡间的三室小院。奶奶住一间,爸爸妈妈带我们姐妹住一间,叔叔婶婶家住一间。 

爷爷是国民党,我爸七岁时,爷爷遭枪杀,当时叔叔怀在奶奶肚子里,姑姑十岁。战乱年代这起事件不足为奇,但是因为死者的身份,生者经历了三十多年的苦难。 此时泪水难以抑制。然而这只是一段创作小记,我不能繁冗叙述,长篇的故事待今后再讲。 

我大姐姐出生,爸给她起名姜草萍,二姐姐出生,本来叫小草,奶奶说太潦草,改成秋萍。红色岁月黑色人生,命运不如草芥,绿草浮萍寄托一个年轻父亲特殊的寓意。

 我生于80年,改革开放伊始,爸认为桎梏已解,可是家族里流过的血与泪不能忘却,他给我起名姜忆回。紧接着如火如荼的大建设冲走一切历史,无暇回忆。奋斗,是对残暴不公的最强反驳。去奋斗,迎接一个伟大时代。

 于是他又给我改名姜伟。 

我两岁时,奶奶病逝,屋子太小,为了安放奶奶的棺柩,爸爸把灶台拆了。 奶奶去世不久,叔叔爸爸先后携家搬出小院。 

曾以为父辈们不愿再回到奋力逃离的故乡。当他们到了奶奶的那个年纪,姑姑姑父回乡了,叔叔婶婶也回乡了。2015,我妈说想回去,爸动用各方面力量与资源,在奶奶的老宅附近征得合法土地,造一座小楼,西面是当地名人陈夏文(今后要认真写写他),前面对着叔叔家,东面北面是无垠的稻田。

 同济人为爸妈量身设计的小楼,舒适漂亮,在乡间略显招摇。 

它却不是我纪念的原乡。 在奶奶的三室小院里从出生到两岁半,我储存了零星的意识,姐姐在石灰墙壁上涂的墨团终未从脑中抹去,还有屋檐下浅浅的水沟,布满碎石瓦砾。我喜欢下雨天踩着门槛,看屋檐上坠下的水帘,溅到脸上、鼻尖的雨丝,我曾费力地试图舔进嘴里,可是舌头无法到达这些部位。 

婴幼儿没有精确的记忆,只有用张望用触摸用舌尖舔舐得来的模糊气息。跟随爸妈一迁再迁,住过各不相同的家,但是那低矮的屋檐崎岖的黑瓦爬满青苔的白墙再也没有。这些年东奔西跑四处写生,江南富庶,祖辈的民舍早已更迭殆尽,那份深深眷恋的儿时气息,却在长江以北的水乡找到。 

一二三庐,四庐五庐,保存它们的,恰是贫穷。 

两岁半,没有任何声音的刻入,只有墨团、狭小的屋子,那气息来自低矮的屋檐,沉默的瓦片,哪怕雨帘,也不需要声音。我将它们画进我的一庐二庐三庐。



三庐

 ⬆️《一庐》63x33cm,宣纸水墨



三庐

三庐

 ⬆️《二庐》68x45cm,宣纸水墨



三庐

三庐

三庐

 ⬆️《三庐》45x68cm,宣纸水墨


0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