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加拿大画家亚历克斯科尔维尔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画家,我一直都想整理一下他的资 料以便更好地学习,但是过程却比我想象的困难许多,中文的资料很少,我的外文水 平也很低。。。所以只能七拼八凑写一点很个人的感想,聊表我的敬意。)

(另:在文章中参考了一些资料,我都尽力清楚标注出来,如有侵权,请告知我马上 删除,感谢!)

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亚历克斯科尔维尔与妻子罗达


今天想要分享一位我非常喜爱的加拿大画家 亚历克斯 科尔维尔。他1920年出生在加拿大的多伦多,父亲是一位工程师,本人在Mount Allison大学学习美术,1942年毕业并结婚,随即入伍,1944年作为被委任为加拿大官方的战地艺术家。1946年离开军队,回到母校教授绘画和艺术史,1963年的时候辞职,成为专职画家,此后一直从事绘画事业,直到2013年7月去世,享年92岁。

我应该是在四五年前才第一次把亚历克斯科尔维尔的人和他的画对上号来,之前零星的见过一些他的作品非常喜欢,但对画家还是比较陌生,后来也是因为自己在创作中涉及到一些题材和画家有相仿之处,才有专门收集了一些资料来进行学习。正是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之中,慢慢发现科尔维尔是一位非常有才能的画家,他的作品在观赏性之外还包含着深沉的思考与哲理,生活的感悟和体验被巧妙地安排在我们司空见惯的日常中。他对微妙情感的捕捉与把握,对存在于普通之中不普通的事物的敏锐感和洞察力让他的作品十分的厚重,画面之外有故事,常看常新。有人评价他的画是“ 充满超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元素的现实主义”,我觉得也比较恰当。


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马与火车》1954年

因为我手头的资料很有限,所以只能立足于目前我所能找到的他的画来做一些浅显的分析,所以难免有失偏颇,仅是参考。就我目前看到的这些作品而言,我尝试从三个方面来解读,第一:“现实”中的“真实”,第二:被延续的时间,第三:“”冲突“与”“秩序”。

一 “现实“中的“真实”

据资料记录,科尔维尔一直和家人居住在加拿大东部沿海的新斯科舍省,他性格较为内向,和同时代的艺术家交往很少,对于当时加拿大国内的主流艺术和外来的新兴艺术都没有太多兴趣,基本都是在独立工作。他的日常生活也和我们普通人非常相像,出门散步遛狗,去市场买东西,和邻居聊聊或者开车四处转转。有一篇文章是这样描述他的创作:“当他遇到想画的题材后,他带上手电筒和尺子,还有那与其说是速写本不如说是设计图或会计帐本的小册子,安静的出现在早已空无一人的现场,精确量出那些人与物的曾经距离,精心构图,甚至精心请人做模特按构图拍出照片,其冷静和不厌其烦的程度,近乎自虐狂。” 假如这段资料是真实可信的,那我们就可以由此看出对于现实的题材,画家并不仅仅是“记录”,而是进行了深度的观察与思考,然后进行了二次创作,他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对生活的感悟,借由身边事物表达出来,并在创作中重新赋予普通事物独特的意义,从而形成严谨、精密、且富于哲思的独特而强烈的个人风格。

有文章这样评价他的画:“他作品的意义是根植于他身处的世界,实际的生活和周遭的状况。因为少年经历过战争的破坏和恐怖,形成了作品中一种鲜明的风格,那种时空交错、古今相融,人类恒久的价值和身旁事物糅合而成的独特色彩……”

其实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讲,把平淡无奇的生活过的兴致盎然是件挺困难的事,而把司空见惯的事物拿来画并画得好更是不容易。“画鬼最易,画人最难”,因为太过熟悉且沉浸于其中,使得很多描绘日常生活的作品容易流俗,过于注重个人的小情调,小趣味,以至于出现许多喃喃自语日记型的画,也许作品不乏精彩之处,但是总起来看气量小,无深度,难以继续。而且“现实”并不同于“真实”,流水账成不了作品,源于生活且一定要高于生活才能称之为艺术。

这时候,画面之外的因素就变得很重要,个人的生活环境、爱好性格、生活阅历、文化层次等等都将直接影响到作品的品格。同在一个场景,有的人是低头看地上的六便士,有的人是抬头看天上的白月亮,“画如其人”有一定的道理。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桌边的女人》1951年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雪铲》1967年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荷顿地上的榆树》1954年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狗、小孩和圣约翰河》1958年

二 被延续的时间

科尔维尔的作品,看起来很像是记忆在不断的闪回和重叠中凝练出来的一个场景定格,或是应了伏笔和埋下伏笔的一章小说。这其中,呈现出一种具有动态感的时间,有时跳跃,有时流淌。我大胆揣测也许有以下两个原因:其一:据资料显示,画家有些画从构思到完成,跨度时间非常久,十几年二十几年才完成的作品不在少数,例如《手枪与人》这幅作品完成于1980年,但画家从1963年直到1980年间画了多达15张名为《手枪与人研究》的创作稿。另一幅作品《夜行》完成于1981年,同样,画家从1968年到1981年制作了16张名为《夜行研究》的草图。需要注意的是,所有这些草图都是非常认真的作品,可以看一下下面这几幅图片。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手枪与人》1980年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手枪与人研究》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夜行》1981年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夜行研究》 1981年 


(下面是一幅作品的创作稿,最后一张是最终作品。)

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我想,在漫长的创作时间内,画家对画面的感受和要求肯定是不断地在变化,经历一次又一次的修改之后,有些东西被舍弃,有些东西被保留,最终呈现与画面之上的,必是反复斟酌取舍后的结果,更具典型性和代表性。达到这种精确需要时间,而这种精确本身则可以完美的传达出经过浓缩与集合的时间。

其二,画面本身对时间的描绘。前面也提到,画家本人性格比较内向、安静,这使得他更愿意与自然而非人打交道,所以他对周遭的变化,例如季节更替之类是非常敏感的,也许是某一次开窗,感觉风暖了,或在某一次散步,看见草黄了,而且他和他的妻子都是游泳爱好者,基本上是风雨无阻的去游泳,那可以猜想,画家对水温变化也是很容易感知的。诸如此类关于时间的变化都可以被画家敏锐的捕捉到,从而营造出非常恰当的氛围。下面这一组画一共12张,是画家描绘的12个月,每一张都很符合主题,即使没有题目也可以辨别的很清晰,能力很强,非常佩服。

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内心独白的题外话:画家的画真加拿大)


三 “冲突”与“秩序”

在科尔维尔的画中,是很难看到“评判”、“偏爱”之类的情感的,他的画面呈现出一种冷静的“旁观者”气息,不介入,不评论,但却暗含着很多的隐喻。这种隐喻存在于精神层面,是画面之外的内涵与意义,画家对世界、人生的思考和看法,通过在画面之上的“冲突”和“秩序”来完成,将抽象的思想具象化,以实际的、可知的物象来表现。他在画面中传递一种信息,即“理智”和“准则”,我们面对这个纷攘的世界,如何可以更清晰地认识、更理性的取舍,更确切的掌握,我觉得这是科尔维尔的画面中展现出来独特的气质。世界上很难有真理,自称永远正确的几乎都是谎言,但是人如果总是无法确信什么,那将很混乱的生存在世上,为什么总说科学和艺术到最后都是相同的,因为他们一样都是试图在永远没有真理的道路上竭尽全力的探索真理,“无用“是为“大用“,“徒劳”但是“有功”。

回归到具体的画面,我们看一下下面这幅作品《正街》。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正街》1979年

这幅作品完成于1979年,画面后方立着的是一座树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战争纪念碑,它是动荡、战乱和死亡的体现,是被毁灭了的生命的代表和延续,而在其前面的是购物归来的场景,是现实、恬淡、安逸的日常生活。画面中一动一静的不同状态,将生与死,过去与现在,战乱与和平融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这种就是暗含于画面之中的“冲突”。

下面这幅作品《泳者》也非常典型。广阔无垠波涛汹涌的大海,奋力向前毫不松懈的泳者,可以看做是人与自然的对抗,也可以解读为人与自然的交汇和融合。其实“冲突”并不总是不好的,不一定非要以一方压倒另一方来结束,很多时候、很多情况之下,“冲突”都是合理存在,并不一定要消除的,而作为一种制约,反而有可能长期存在。而且,“紧张”的关系并不一定是坏的关系,画家冷静客观的表达这种“冲突”,我认为反而为观者提供了一种更具开放性的、更具个人意义的观看体验。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泳者》1962年

下面这幅作品《阳台》也是如此,人与动物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两个人相互之间都存在着一种有意味的“关系”。在此引用一段关于这幅作品的分析文章,可以更清晰准确地阐述:“男的斜倚着,凝神向海,女的却在阅报,其中的分歧是,女的参与现世的实际事情,男的则脱离现实世界。但一男一女却通过两个方法得到协调。首先,二人均躺于阳台的范围之内,这提示出他们二人正分享一个家,共同生活。其次,他们二人同处于两种人类社会以外的东西之间,他们眼前涌流的大海,后面是一头横卧画面之上的狗。造成联系两人的媒介。籍此三两简单技巧,整幅画就包含了一个隐喻,见到日常生活中的多种关系。”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阳台》1983年

另外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科尔维尔的画非常有“秩序”。他将客观物象总结归纳,将本质剥离抽出,然后安排在一种精密的、具有几何感的结构中,这种“秩序”性存在于作品的很多地方。我们可以通过几幅作品来体会(请注意各个形状):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浪漫语言学教授》1973年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滑雪者》1965年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新月》1980年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高空跳水者》1951年


还有下面几幅我没有找到名字的作品(如果有人知道名字,请好心告诉我)

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在这些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物象以一种比较“整”的方式呈现,他们大多轮廓规 整,边界清晰,颜色分明,直线运用的很多,平行线也很常见,这种方式也加强了这种稳定、规整的感觉。

下面是两张我做好的示意图,可以更好地看出体现在画面中随处可见的“秩序性”: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示意图一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示意图二

以上这三点基本上就是我对亚历克斯科尔维尔作品的分析方法,当然对绘画作品的欣赏见仁见智,也并没有标准的答案,我也只是一家之言,只当记录下来,抛砖引玉。里面参考了一些资料,我尽力做到了比较明显的标识,如果有侵权之处请告知删除。

其实我一直觉得,喜欢一个人的作品像喜欢一个人一样,有时候很难讲出像样的理由来,很多时候靠的是一种直觉,但是我想也很难有无缘无故的直觉,可能有些感觉存在于很深的潜意识中,自己虽未曾发觉但却不自觉地被影响,或者是心底隐藏的渴望,或者一段模糊不清的回忆,这些都导致个人的审美偏好不同,喜欢的画也不同,所以有时候欣赏作品也是一种缘分,当你站在一幅作品之前,可以只看画不看展签,可以不去管这是谁画的,什么材料,怎么制作的,而真正的感受到画面在和你交流,这才是真正属于你的,有灵魂的,有生命的艺术品。正视自己的内心,珍惜每一次感动,要知道感动并不是常常会有的。

最后希望这篇文章的每位读者都可以找到令自己心动的作品,绘画也好音乐也文字也好,当你感受到漫漫历史长河中,曾经有个人比你还要了解自己的内心,那也是一种幸福。

附上科尔维尔的一些照片和画作,很多作品我也不知道名字,留待以后慢慢发现吧!(ps: 文末有彩蛋)


画家和家人

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画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作品

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画家作品欣赏

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亚历克斯科尔维尔


文末大彩蛋:画家先后使用过的材料有:油脂、蛋白、油脂和人造松脂、丙烯酸聚合物 乳胶溶液、还曾制造绢网印花。早期的画画在油画帆布上,后期开始使用木板。

(大家有没有发现画家是用左手画画的) 

文末大大彩蛋:这篇文章的题目来自于一位美国诗人伊丽沙白 毕肖普的诗集的名字,我 看不太懂她的诗,也许是翻译的缘故我觉得很难读。但是写文章的时候 我觉得她的诗的气质,和画家非常般配,抄录一首,共赏:


《铁路》


伊丽沙白毕肖普


独自走在铁轨上╱我的心砰砰作响。枕木彼此靠太近╱或许又太过疏离。风景一片贫瘠:威忌州松和橡树;越过灰绿掺杂的枝叶╱我望见一小塘水╱邋遢的隐士住在那,躺卧如一颗陈年泪╱年复一年清澈地╱坚守住它的伤口。隐士叩响了猎枪╱树在木屋边摇晃池塘上散开涟漪╱宠物母鸡咯咯叫响。“爱情必须付诸行动!”老隐士尖声呼唤。池塘那头一阵回声╱反复努力将之确认。



感谢阅读(比心)


0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