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若有情天亦老,三线建设的762 厂

原文作者:原762厂徐雪舲;三线遗址画:张智斌

天若有情天亦老,三线建设的762 厂

欢迎所有三线人回家~~百度三线建设吧欢迎大家~~


天若有情天亦老,三线建设的762 厂

(762厂大门)

《三线建设的762 厂》

欣逢北广(761)65周年和762五十周年之际,重载:《纪念北广60周年(10)支援'三线'762》(修改)以资纪念。

卫星照片:陕西省铜川市马勺沟

天若有情天亦老,三线建设的762 厂1950年由上海支援搬迁成立了北京广播器材厂,北广(761厂)又支援了全国和各地。特别是1964年中央决策:“备战备荒为人民”防备外敌发动侵略战争,大力建设战略后方基地的'三线建设',北广(761厂)伤筋动骨地先后抽调1700多名职工,派到西北,西南,包建或援建了6个新厂。

天若有情天亦老,三线建设的762 厂

(大门和礼堂)

天若有情天亦老,三线建设的762 厂

(762厂大门)

(创业)

三线762厂是761厂首批支援包建的。从1965年开始筹建,根据“好人好马上三线”的要求,400多名北广的干部和职工(其中有不少来自上海,长春,重庆,北京等地的生产技术骨干),远离首都北京和家乡,进驻陕西铜川金锁关下的马勺沟 。 按照“靠山、分散、隐蔽”的要求,那里是地处黄土高原边缘,偏僻贫脊,人烟稀少,交通不便,在长达几公里“羊拉屎”式的,狭窄的山沟里。他们继承发扬“延安精神”,入住在铜川废弃的旧监狱,开山辟路,过河搭桥,拦水蓄池,自运几百根水泥电杆上山,跨山越岭架线,铺设了供电线路,完成“三通”(路,水,电)。按照“先生产,后生活”的方针,进山沟住大厂房,在黄土高坡挖土窑洞,“学大庆”“干打垒“”,建荆芭顶的简易房,上山砍柴,拉风箱,栖宿安家;因陋就简自办托儿所,子弟学校;克服生活供应差,交通,配套,等种种困难,艰苦创业,电镀厂房还未建成,生产条件不完全具备时,电镀职工就自己搭工棚,土法上马,没有纯净水,接存雨水代替,搞电镀生产(备注1);到1966年7月1日,完成机器设备安装,开始产品的试生产;1966年11月,生产、生活建筑设施全部竣工;1966年12月组装完成500KW中波广播发射机代表产品, 第四机械工业部组织竣工验收,国营762厂正式建成投产。(从筹建动工,到正式建成,共一年零9个月)。

天若有情天亦老,三线建设的762 厂

(土窑洞)

天若有情天亦老,三线建设的762 厂

(土窑洞)

天若有情天亦老,三线建设的762 厂

(楼里看窑洞)

(奉献)

1967年后,随着全国的“文革”进入高潮,马勺沟762也受到一定冲击和影响,广大职工能够坚持“抓革命,促生产”,在驻厂军代表的领导下,成立革委会,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继续试制生产50千瓦200千瓦到1000千瓦中波广播发射机;762人在艰苦的生活,艰难的生产条件下,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不怕风吹浪打,迎难而上,特 别是6895工程的两部世界上少有的特大功率1000KW中波发射机的完成(获得全国科技大会奖),是中国人打破国外封锁“自力更生”“独立自主”的标志,也是马勺沟人“艰苦奋斗”的成果,是三线762光辉的里程碑(备注2)。后来,职工和家属大面积爆发疾病,检查发现马勺沟的水土有问题,邻近的黄龙地区是克山病区,不少职工已经患上克山病和心脏病(备注3),地方病严重危害职工和家属的健康;工厂采取各种治疗和改水等措施,每天从几十公里外的富平县用汽车拉运饮用水(备注4),病情得到控制,职工的思想基本稳定,没有影响各项任务的完成。 在这样条件下,全厂职工克服重重困难,接着又完成了736工程(“海峡之声”)(备注5);十几年来,生产中波广播发射机近二百部,总功率达*****千瓦,提供全国各地,覆盖边疆,外援亚洲和非洲(备注6);762厂成为国家广播发射机重点骨干企业和生产基地。同时,762厂试制生产了军用1.6千瓦短波通讯机数百部,分批装备了部队(备注7);完成了为海军导航的长河四号工程,流星余迹通讯发射机(获得全国科技大会奖)(备注8),对金门的大功率扩音设备等军品任务。还给电子工业部的兄弟厂提供了特制工艺设备,大型电子管测试台、排气台等几十台。762厂,不但出了很多产品,在经济上克勤克俭,从来没有亏损,年年上交利润,20年来累计上缴国家****万元,几倍于建厂的投资;同时进行了文化建设和支援地方,完成了修建铜川市漆水河工程的任务(备注9);三线建设的762吸纳了当地和省内外很多人来就业,人员由400发展到1400多;全国的大中专学校分配来的学生,有了用武之地,在生产实践中得到锻炼,很快成长,培养出不少人才,锻炼形成了一支特别能战斗的职工队伍。马勺沟人以革命的乐观主义和集体主义,顽强生存,艰苦奋斗,为国为国分忧,用自己的血汗甚至宝贵的生命灌溉了这贫瘠的山沟土地,以累累的果实奉献给国家和社会。

天若有情天亦老,三线建设的762 厂

(大礼堂旁边的办公室)

天若有情天亦老,三线建设的762 厂

天若有情天亦老,三线建设的762 厂

(厂区的路)

天若有情天亦老,三线建设的762 厂

(纸坊宿舍)

天若有情天亦老,三线建设的762 厂

(纸坊人家)

天若有情天亦老,三线建设的762 厂

(河北区下来的大礼堂)

(转轨)

到了上世纪的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之风也吹到了马勺沟。首先是上级指令性计划任务大大减少,要自己“找米下锅”了;原来的军工生产要“军转民”,搞什么民品?马勺沟开始是制作折叠椅,沙发,绞肉机等,解决不了一千多人的吃饭问题;过去762的产品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坐等用户上门,现在必须要按市场和用户的需要进行生产和服务。他们从参加全国彩色电视大会战开始,试探进行9吋电视机散件的组装,到设计和批量生产12吋黑白电视机,着手彩色电视机的试制和生产线的建设(备注10,11);找到了可以大量生产的民用电子消费品,以及转变相应的经营服务理念(备注12)。同时,认识到要扬长避短,保持和发挥设备投资类产品的优势,开拓了中小功率广播机市场,为覆盖边疆地区广播作了贡献,继续立足广电产品(备注13)。这样762厂在思想和行动上,经历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曲折转轨过程,促进了产品结构的变化,走上持续生存和发展之路。

天若有情天亦老,三线建设的762 厂

(四号厂房)

天若有情天亦老,三线建设的762 厂

(配电间)

天若有情天亦老,三线建设的762 厂

(转型)

三线762厂的主产品中波广播发射机,十几年来一直是沿用北京761厂设计的板极调幅制式,已经落后于世界日新月异的广播技术发展。到了上世七十年代后期,也开始探索改型创新;但是762厂只是为了战备的生产厂,不是具备试验研究能力,开发新品的研究所,不像北京761那样俱备靠近部,局领导,有信息,政策的支持;依托清华大学,科研院所的科技协作;以及元器件配套方便条件等优势;在穷乡僻壤,贫病交加的马勺沟开发创新产品,实是步履艰难。就在马勺沟这样艰难的工作生活条件下,762的技术人员要比别人付出更多,殚精竭力,赤诚奉献,于1975--1976年,初步研制成功了10kw脉宽调制中波广播发射机(工型机),速度很快,是个突破;1979--1980年又研制出1kw脉宽调制工型机。1983年,762厂参加了四机部通广处组织的“国家六五科技攻关”项目任务(备注14),进行“脉宽调制”,“调频广播”制式广播机的研制和技术攻关,从铜川开始研制到咸阳鉴定,先后完成了10kw脉宽调制Ⅱ型机,1kw脉宽调制机Ⅱ型机(备注15)和30w,50w,10kw调频广播机。还利用攻关经费,引进了NEC公司的10KW调频广播机,哈里斯公司的10KWDAM数字调幅广播机,以及5千瓦全固态脉宽调制中波广播机等。762广播机的转型,引进消化和开拓创新,为今后的继续发展,打下了技术基础。

天若有情天亦老,三线建设的762 厂

(废弃厂房)

天若有情天亦老,三线建设的762 厂

(白墙与红叶)

天若有情天亦老,三线建设的762 厂

(墙头红叶)

天若有情天亦老,三线建设的762 厂

(技术楼)

(搬迁)

三线762厂在铜川马勺沟经过十几年的生产生活实践,检查发现水土不良,地方病危害,厂房地基下沉,山坡塌方等严重问题,难以为继。经过向上级领导部门多次反映,1979年底,电子工业部根据国家准备调整三线建设的方针,同意762厂搬出马勺沟。762厂的搬迁何去何从,曾经考虑过:西安,北京郊区,青岛,河南,咸阳等地,由于受到资金条件等的限制,历经坎坷,拖延不定; 最终于1981年由电子工业部、陕西省政府联合决定利用下马的拖拉机厂厂址进行改造,将762厂搬迁到咸阳西郊,并入陕西秦川拖拉机厂,咸阳彩色电视机厂的人员,成立部省共管的陕西广播电视设备厂。为了尽快脱离病区,762人众志成城,边试制(彩色电视机,新型广播机),边生产(保证完成任务和“拨改贷”的资金),边改造(彩色,黑白电视生产线,广播机生产线,塑压,喷涂生产线,变压器,表面处理等生产厂房,办公技术楼和以及职工住房建设。),边搬迁(人员,设备,物资)。在部,省和其他两厂职工的支持下,1984年底,762厂安全有序,顺利地从铜川马勺沟整体搬迁到咸阳,没有发生任何事故。同时,工厂搬离时,把原有的水、电、路、各种生产,生活建筑物全部完好无损地移交给铜川市政府。铜川市政府这时也协助解决了,当年随迁入马勺沟周围的职工农业户口家属的“农转非”问题,一并迁入咸阳落户;下乡知青落户到集体企业的职工子女也转入公办企业。到1985年9月份,铜川762厂彻底完成了“拔点”的任务。三线762厂搬迁的成功,是天时,地利,人和;然而三线工厂的结果,并不都一样。这与大环境,气候,机遇等有关。因此,三线建设和三线厂的搬迁,是集体和更大的集体行为,不完全是个人所能够左右的。 回顾这段历史,是我们每一个三线人记忆中的辛酸而难忘的一页。

天若有情天亦老,三线建设的762 厂

(曾经的食堂)

天若有情天亦老,三线建设的762 厂

(曾经的食堂)

天若有情天亦老,三线建设的762 厂

(大礼堂)

(重建)

铜川762厂搬迁至咸阳后,“三厂合一”,于1984年8月23日成立“陕西广播电视设备厂”(代号仍为国营762厂),形成了年产广播发射机几百部,黑白,彩色电视机50万台的生产能力;容纳当地职工2000多人,共达三千多人。工厂生产的如意彩色电视机,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 曾经红火几年,成为利税大户,一年利润四百万上交陕省厅。1990年后,中国彩电业的冬天忽然而至。陕广厂也由于内外原因陷入困境......1993年陕广厂更名为陕西如意电器总公司,进行“转换经营机制”的改革,力保生存......1995年10月以电视机生产的资产和人员,与深圳康佳集团合营,组成陕西康佳公司,十几年里生产电视机一千多万台,产值几百亿(后来也破产倒闭)。陕西如意电器总公司的后继领导和职工,坚韧不拔,进行深化改革,于2008年在上级的支持下,实行政策性破产。破产重组后的陕西如意广电科技公司,立足广电产品,发奋图强,开拓进取,“户户通”“卫星接收机”产销量突破25万台,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名列中国广播电视设备工业协会前茅(备注16)。《如意广电》是762历史的接棒者和发展者,屹立在咸阳西部至今,迎来了建厂五十周年,规划新的产业转型战略,走向新的发展之路。

天若有情天亦老,三线建设的762 厂

(762大门)

天若有情天亦老,三线建设的762 厂

(大门旁的门房)

天若有情天亦老,三线建设的762 厂

天若有情天亦老,三线建设的762 厂

(研究楼与大门)

(后语)

对于“三线建设”的如何评价,是是非非,否定与肯定,有待专家学者和历史去作结论。作为“三线”762厂微观的亲历者,我们应该提出一些看法:一,选址问题。当时按照“山、散、隐”的建设要求,“三线”762厂选址在铜川马勺沟的山沟里,生产的交通,配套不便;职工生活困难,尤其是对当地水质缺乏调查分析,职工和家属受到地方病危,后患无穷。二,作为“三线”建设的762厂,有不少特点:1,建筑有特色如:因地制宜建设的爬山烟筒,土窑洞,砖窑洞,石窑洞和办公窑楼,土胚加荆芭顶的简易房,以及义务劳动在小河沟上砌盖涵洞的灯光球场等。2,762厂不但完成了各项产品工程任务,从未亏损,还年年上交利润给国家。既创造了物质财富,又进行了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是三线厂的佼佼者。3,762是较早较快建成投产的“三线”厂,受到地方病的危害,又是电子工业最早较快从山沟搬迁出来的三线厂。4,762厂搬迁重建后,一度红火,曾经陷入和走出困境,顽强生存,至今还屹立在咸阳西部,谋求新的发展,也是难能可贵的。三,三线762厂所以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成果,除了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外,还由于:北京761厂有力的配套支援(包括:人员,产品,技术,资料,管理),提供了好基础;有一批学历虽然不高,却是经过生产实践,久经考验的领导干部,克己奉公,吃苦在先,以身作则,能够带领群众,完成一个又一个的艰巨任务,锻炼形成了一支特别能战斗的职工队伍。四,三线762厂虽然也有不少负面和不能令人满意的事情;但是她的主流所体现和实践的群众路线和干部作风;继承了党和国家的优良传统,应该继续发扬;三线762人艰苦创业,自力更生,开拓进取,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勇于奉献的精神,是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五,按照国家调整三线建设的方针,762厂虽然搬迁出来,但是层层下放,令其自生自灭......,上级部门对三线建设的国营企业和职工,缺乏统筹规划,长远安排,政策支持。六,三线762厂搬离时,把原有的水、电、路、各种生产,生活建筑物全部完好无损地移交给了当地政府。但是遗址没有得到妥善保护和较好利用(备注17),令人遗憾!这正是借用的诗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虎踞龙盘今胜昔,而今迈步从头越!

天若有情天亦老,三线建设的762 厂

天若有情天亦老,三线建设的762 厂

游游冬(徐雪舲)写于2010-05-18, 2015-05-30修改补充;

张智斌于2016-12-3添图29张。


0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