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日松的影像意识

那日松的影像意识

策展人、摄影家那日松

——————————


《那日松的影像意识》

文/巴力

不久前,一个经那日松策划,名为《时光-肖像》的摄影展,在艺术界引起不小的震动。由于展览主题的风格为"抽象"形态摄影的缘故,似乎打破了摄影界长久以来,被"具象摄影"垄断的单一局面,恰巧,该展以视觉影像的多元定义形式,为中国当代摄影,注入了极其宝贵的一笔。

那日松,曾经长期在专业媒体,做图片编辑工作,熟知中国摄影界的整体水准和发展状况,这为他之后专注于中国摄影的挖掘、推广和宣传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不同于其它摄影从业人员或摄影专业机构,他在摄影"艺术"及摄影"文化"的核心,明确的多了一份敏锐判断和独立思考的先决优势及能力。

"摄影",进入中国近一百余年,与其它艺术略微不同的是,中国摄影与世界摄影史的起步、发展,几乎同步。当摄影逐渐成为"视觉艺术"形态及表现形式时,西方摄影已经在完成具象摄影的同一时期,即迅速的脱离了具象概念的"唯一"认知模式,或者说,已经开始将"摄影",视为可以表达个体思想与观念的另类手段之一,并将它与视觉意识的体验和判别,归类到能够构成具象意识与抽象意识并存的逻辑体系中,如同"绘画"的演变过程一样,已彻底完成了摄影意识,最为纯粹的革命性转换。自十九世纪末至今,西方各类摄影流派,应运而生,层出不穷,他们不仅在具象摄影(包括写实主义、纪实主义、自然主义等)方面统领了世界,同时,在抽象摄影(抽象、纯粹主义等)环节,也始终独占鳌头。 

中国所谓 的"摄影体系"。迄今,依然停留在摄影意识形态的初级阶段,"纪实摄影"仍旧是摄影界的主流"派系",此派系不仅长期傲慢的"视己为尊",且极度无端的忽略了摄影可以作为多元视觉表达的诸多可能性。尽管,在中国摄影家的群体里,不乏真正具有摄影视觉意识的开拓者,但他们往往被狭隘的"集体意识",包括纪实摄影集体,执拗倔强的"个性"所淹没。 在一个既乏味又单调的当代摄影急需梳理的时间点,那日松以"微弱"的个体力量,悄然地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且开拓性的摒弃了摄影界长期以来被保守意识束缚的陋习,于摄影的"意识"倾向环节,采取了及时补救、更正的举措,他在摄影的宏观理解和认识层面,将"摄影的文化"和"摄影的艺术",进行了准确大胆的实际应用,此举,一改摄影界以往平庸僵硬的局面,在摄影意识和摄影观念识别的重要衔接关口,寻找到了当代摄影理念迫切需要转换的时机,首次以摄影文化的真正视角,进行了颠覆性的调理,其中,颇为客观地以摄影意识的基本规则为要点,确认摄影可以采取不同形式,甚至,可以任意表达人的思想和文化走向为依据,开启了当代摄影异乎寻常的一幕,这无疑为当代摄影及"当代摄影的艺术",注释了绚烂的韵彩。

由那日松直接参与、策划、推介的摄影家中,不仅具有像吕楠,任曙林那样杰出的"纪实"摄影家,也具有像林然那样蕴含东方哲学思考的"超现实"摄影大家,更具有像陈亚强这样折射"抽象"意识形态的摄影艺术家,同时,他也在选择和推行的过程中,依照视觉艺术的规则,如实的进行了极具说服力的论证性实践和说明。

中国摄影界,长期以来,始终缺少能够将"摄影",视为可以塑造多元意识的完整体系,更加缺少愿为"摄影语言体系"寻找不同异彩的先锋开拓者,然而在那日松的身上,我们意外地看到了中国影像土壤,不曾有的气息,他以独特的视角,乃至敢于直接面对和触摸的"精神"作为,赢得了宝贵的时机,这无疑使"视觉的摄影意识",迅即成为新的起点,也使中国摄影,从被动膜拜(西方摄影)的尴尬历史深层,自觉脱离,并开始接近原本始终存在的"视觉意识",以及确切存在的"视觉文化"中来。

—————————————————————

那日松, 著名影像策展人,摄影家,北京798映艺术中心/映画廊艺术总监。《像素》杂志主编。 先后历任《大众摄影》作品编辑、《北京青年报》图片编辑、《摄影之友》主编、《PHOTO》(中文版)主编等。 曾多次担任国内外摄影节策展人、评委。 策划多个大型摄影展览,主编和策划多本重要摄影书籍、画册。摄影代表作品《虎妞日记》系列(此系列曾参加由三月艺术沙龙主办的全球首例网络平台手机摄影个展及联展)

那日松的影像意识

《四季》 摄影:吕楠

那日松的影像意识

《被遗忘的人》 摄影:吕楠

那日松的影像意识

《在路上》 摄影:吕楠

那日松的影像意识

那日松的影像意识

那日松的影像意识

《八十年代中学生》 摄影:任曙林

那日松的影像意识那日松的影像意识那日松的影像意识

《穹谷》 摄影:林然

那日松的影像意识

那日松的影像意识

那日松的影像意识

《时光-肖像》 摄影:陈亚强

0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