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意” —关于曾沂聂油画创作的状态

蔡 祜

观曾沂聂的一系列作品,所获取的信息是多元的。其作品不管从题材、思想、对象上都是丰富多变,几乎是一年换个风格。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种不“聪明”的创作手法——在当下,依靠建立某套具有个人辨识度的视觉符号并广泛传播,以谋求更多更快“出位”机会已经成为越来越多青年艺术家共识的情况下,在曾沂聂的作品中,我们却看到另外一种不同的情况:凭借学院派扎实的造型色彩基础,在近几年创作中,曾沂聂一直延续着对油画民族化的思考脚步,从借鉴传统国画图示,具有强烈的形式趣味的小品创作,到以超现实主义手法表现的非现实物象,以及如今重新回归学院派的古典优雅的人物画。这种多元化既存在于他作品的视觉效果之中,也体现在他对待绘画的态度上。追“意” —关于曾沂聂油画创作的状态

事实上,曾沂聂的这种创作倾向很自然且真实地体现了当下油画民族化创作的某些情况。如果说20世纪的中国油画在东西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产生了深层的嬗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么油画的民族化问题无疑是讨论得最为激烈的问题之一。在半个世纪前,董希文就曾在全国油画教学会议上针对“油画中国风”的问题中提到:“我们不仅要继续掌握西洋的多种多样的油画技巧,发挥油画的多方面性能,而且要把它吸收过来,经过消化变成自己的血液,……油画上是否能够发扬我们民族的特色,实质上首先要问一个画家他的血液里是否具有自己民族的艺术因素在内,提得更高的来说,是否是更多的去考虑人民对于艺术的欣赏习惯和喜爱的深度的问题。”(《美术》杂志1957年第一期)。董希文所谈到油画民族化所要解决的技法与题材问题,在今天看来可能已与当下的实际情况有所出入。然而,在传统思想的回归,油画民族化由意识形态主导下的全国大争论转换为更为注重表达个人立场与观点的今天。对于当代的中国油画家们来说,他们所面临的困境事实上与前辈并无两样——对传统文化精神性的追溯以及油画本体语言之间的矛盾,依然是困扰他们对油画民族化探索的首要原因。


追“意” —关于曾沂聂油画创作的状态油画 《梦乡》 100cmX100cm 20


像曾沂聂这样一位毕业于广州美院油画系第一工作室的艺术家来讲,他所接受的严谨科学的创作手法和古典趣味的训练,以及日后在教学生涯中的基础美术课程,都让他在尝试了多种不存在前后演变关系的绘画风格时显得游刃有余。然而,在这些带有不同油画手法的作品中,他对于传统文化精神的敏感捕捉始终没有放弃。这种对于传统文化精神的思考,在曾沂聂的理解中称之为“意”,也是他进行油画民族化探索的一个中心。他说道:“意是中国绘画的核心。意是什么,通俗点我们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没说完就感觉得到,有限中有无限的遐想。意本不可说,说出来的都是有限的,……意的内在思考我想是油画中化的未来。”从这段话中,也许我们可以感觉到,转换风格之于曾沂聂的意义,或者并不是为了得到结果,而是为了一种感悟。简而言之,在“以简为美、以形写意”的古典原则下,曾沂聂期望通过不断地对各种油画风格的转变,从而踏上向他所感知的“意”这一不可捉摸的境界逐渐接近的朝圣之途!

追“意” —关于曾沂聂油画创作的状态

但是很显然的是,对于“意”究竟是为何物,指向何处?画家暂时并没有寻找到一个足以让自己信服的答案。在画家近期的作品中,他再次回归到所熟悉的古典写实主义创作之中,理性严谨的人物造型、弱化色彩与笔触的表现形式,在古典主义创作的世界里,他是否在寻找到“意”的痕迹?这个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只要“意”无法显现,那么对于曾沂聂而言,转变绘画风格的试验或许不会停止。

追“意” —关于曾沂聂油画创作的状态

油画 《绿沙发》 50cmX60cm 2016年

可以说,像曾沂聂这种立足于油画媒介同时又试图与传统文化精神建立起上下文关系的艺术实践活动,注定是孤独并且艰辛的。因为这不仅是一条探求中国当代油画民族化之路,同时也是一段追溯传统精神价值的文化苦旅,也只有在不断的尝试中去触碰各种可能性,才能找到哪一个方向属于“前方”。同时,我也觉得,对于一位艺术家而言,在如今艺术价值多元化的时代中,寻找到一种合适的创作状态,或许比创作出一幅“年少成名”的作品显得重要得多。


0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