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ARTAND一起触网(上)

数字时代的艺术生存

触网是一个看上去十分过气的词,艺术家却是一个时刻充满着创新与改变的职业,艺术家的生活正如大部分的互联网人面对的现实——『我们有十分给力的产品(作品)但是我需要别人知道我很牛我还需要生存』。作为一个初创公司,ARTAND面临着这个问题,而对于大部分的新晋的或者混迹于金字塔底层的艺术家来说,他们无疑也面临着这个问题。那么怎么解决?找到一家好画廊,碰到一个好经纪人抑或是撞大运一样的通过某些事件一炮走红,想了想这就跟一个屌丝出身的人想着一夜间『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一样,这只是一个王大锤的梦罢了。但是有没有自己可以搞,又省钱,还能收回一些回报的办法?废话,当然有了,那就是互联网,不然我写这篇文章做什么呢。

互联网不是洪水猛兽

很多的艺术家会觉得互联网就是洪水猛兽,首先,互联网占用了艺术家们本来就很宝贵的创作时间,觉得频繁上网会影响创作灵感;其次,很多艺术家可能认为互联网的『艳俗』会影响了艺术家在大部分的人心目中的高级气质;然后,最可怕的一点——我们这个行业不需要互联网,很多艺术家觉得。

『我们这个行业不需要互联网』很多时候真是一个十分可怕的想法,我们先来说说互联网的核心作用是什么呢,简单的说互联网实现了下面的几个东西:

  1. 互联网的出现实现了信息相对的对等传播,信息的对等意味着你知道的东西,其实大部分人也都知道了,不再有被捂着的东西了,括弧这点上大家可以看看过去五年新浪微博的作用;

  2. 互联网的出现提升了信息流动的效率,简单的说你发布的一个东西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让别人知道,哪些人可能是你的一万个微博粉丝;五百个博客订阅者;两百个微信好友圈和QQ空间的好友,你觉得你面对的就是这么一票人,但是实际上,你面对的是那一票人和他们的『一万个微博粉丝;五百个博客订阅者;两百个微信好友圈和QQ空间的好友』,信息流动的又快(光速)又广(理论上人数不可估量);

  3. 互联网挖掘了最长尾的内容,简单的说,一个东西你觉得不是很重要或者没有很多人用,但是你挖掘了之后发现这是一块很大的市场,你觉得全中国可能没有多少人喜欢某一种艺术形式,但是通过互联网的挖掘和放大,你发现真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没准几万个人正偷偷的在一个小论坛里讨论着呢。

当然,互联网对于某些行业的现实状况存在挑战:

  1. 互联网降低了某些行业运行的成本,让行业内的资源出现了迁移。这其中的一个很好的例子是淘宝的出现降低了整体零售业的运营成本,不用租场地,不用费钱费时间去办理杂七杂八的证书授权,不用应付时不时的资质评审,只要你有东西,你就可以出来卖东西,淘宝只是提供了一个平台,在平台成立的初期,淘宝非但不收钱,而且还动用了各种资源帮核心的卖家们推广自己的店铺和商品

  2. 互联网推到了某些行业存在的壁垒,让行业里的潜规则消失不见。在很多的行业中,可能存在着不少由于历史发展或者人为设置产生的壁垒,这其中的一个例子是打车软件和Airbnb的故事,打车软件的出现可以使得普通的乘客不用通过统一的电召平台打车,你可以实时的跟出租车司机交流,而不用通过那个你连名字都记不住的电话号;你可以直接用微信付钱,而不是用公交卡付钱。

互联网的出现可能会短时间内对一个行业有一些阵痛感,但是如果这些阵痛不早些到来,那么对于一个需要变革而却不变革的行业来说,这必须需要一场刮骨疗伤式的自我革命。

而现在,互联网的潮水排到了艺术家和艺术机构的脚边上,是学会游泳成为互联网的弄潮儿,还是穿着救生衣,在潮水中被灌的够呛,还是逃跑,这就看你们的了。

普罗大众也有好逼格

还有一个问题,很多的艺术家们觉得艺术家就需要在一个艺术家的圈子里混,对于普通的大众,大部分的艺术家都是敬而远之,不想与他们交流,或者认为如果与普罗大众交流会影响艺术家本来就需要存在的神秘感。

好,今天的第二个问题来了,普罗大众真的不能接近吗?当然不是了,艺术家也要成为『人民的艺术家』,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嘛。在很多的细分领域里来说,很多的普通人可能隐藏着成为深藏不露的生产者,但是艺术的门类有些特殊,普通人未经训练确实很难成为让大家都觉得认可的『艺术生产者』。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普通人确实是一个很不错的『艺术品鉴定者』。

普罗大众的好逼格在于两点:

  1. 第一点是他们代表了现实的购买力,现实的购买力表现为对一个东西的真正价值的独特的判断,这种能力行业内的人没有,相关行业的人有却不用,而当一个行业历经考验洗尽铅华,你会发现当年那些现实购买力的判断是对的(比如说普洱茶,人就是一种普通的茶叶而已嘛);

  2. 第二点是他们和他们的生活圈构成了帮你传播的一个个的基点,他们可能想不起一个艺术家的名字,但是他们知道开国大典的油画,知道新闻里某一个作品排出了上亿,他们也知道王老吉和加多宝之间狗血剧,虽然买不起,但是传播是不花钱的。闲聊,电话,微信,微博皆可,不用打广告,不用托关系,不用被二道贩子骗。

当然了,在普罗大众里还包括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们(下至十五,上到五十),可能是『土豪的儿女』,更可能是『未来土豪儿女们的爸爸妈妈』;可能是对当代艺术一窍不通的屌丝男,也可能是因为一件作品爱上一个艺术门类的『痴心汉』。他们对于起步价位的艺术品有着不错的消费能力,但是更加可怕的是他们的传播能力,他们虽不能让你一夜红遍大江南北,但是却可以让你一夜之间在一群人中成为最中心的话题——那也就够了,尽管你们俩都没碰过面,他们三十分钟前才知道你的名字,十五分钟前才发了微博和微信推荐你。

上篇到此结束,附一张上半部分中心意思的图。(图片来源网络)

3615!n600.jpg


3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