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泛泛地问,我泛泛地答-2

你们泛泛地问,我泛泛地答-2

1.您通常如何寻找灵感,或者您的表达欲望通常是如何被触发?

答:灵感就像性欲,很难解释它被触发那一瞬间的场景。保持好奇、保持单纯、保持热情,或许会有帮助。

2.《点石成金》这个作品很有意思,属于装置艺术但却有点行为艺术的感觉,因为看您在文章中说这是在工地捡到的石头做成的,您还承诺买家可以以原价重新卖给你。这个想法是怎样出现的?想表达什么?

答:《点石成金》的底色是荒诞,在北京一处房地产工地,看着数万元一平米的毛坯房,觉得现实都蒙上了一层魔幻色彩。于是捡回几块碎石,包上一层金箔,然后标价1000元出售。售出的“金块”可以按照北京市住房平均价格同比数据确定涨跌后回购,也就是说房价涨的越高,这些“金块”就越值钱。结果真的卖掉了六块。如果有人要把“金块”卖回给我,我会履行承诺。表面看,“点石成金”的人是我,其实这件作品,依附的是把土地变成黄金的社会现实。

你们泛泛地问,我泛泛地答2

点石成金雕塑,地产工地的碎石、金箔、包装物,8×6×3cm,2017版数:7

3.《程式碑》这个系列作品,其实挺不可思议。您把很多学科领域的公式,定理画在上面。甚至从我文科生的角度来看,并不是很懂。您是有为这个特意研究过吗?有没有想过这些作品对于受众群体有怎样的要求?

答:为此读了两本科普书籍,并且把校对出的问题反馈给出版社了。看着古人碑贴里记载的内容,深深觉得,流传千古的应该是科学的真理,而不是应付俗世的智慧,或者歌功颂德的堆砌文字。这些科学公式对于没有经过系统学习的人来说,无异于天书,但是没关系,只有少数人会在内心涌起掌握知识的渴望。被吸引的人自然是受众,我永远不会对旁观者提出要求。

你们泛泛地问,我泛泛地答2

程式碑—一个房间中所有空气分子随机运动到同一角落的概率版画,立轴、宣纸博物馆级微喷,50×120cm,2017版数:7

4.《仿沃霍尔笔意干嘛》这个系列作品中有很多的名人,动物,但您的作品每一个都不是简单的肖像或者写生。您能说说这个系列作品创作背后的故事吗?什么初衷,中途又加入了哪些新的想法?

答:开始是要用中国古人的传承方式,面对西方现成的艺术成果,借此反映出中西方传统价值观格格不入的现实,这是一个冒犯双方的捣乱行为。进行到一定程度后,我被可使用的丰富内容所吸引,有一种类似于“集邮”的快感。把越来越多的人物、事件、景观放到自己的作品里面,感觉就像发行了自己的邮票。

你们泛泛地问,我泛泛地答2

波普之加特林版画,丝网版画,70×100cm,2017版数:7

5.对于原创和复制,是您用作品讨论过的问题,当时那一系列的作品叫什么?您觉得您更倾向于接受怎样的原创或者怎样的复制?您认为这二者怎样的结合才是适合时代和民族的创作?业内的人都如何评价您的那一系列作品?

答:你说的应该是《仿赫斯特笔意之水钻头骨》以及后来创作的一系列《蝶翅画》。没有人像上帝一样无中生有地创造,任何原创都来源于创造者具备的知识、经验及其经历的实时文化互动。保护原创,保护的是具体的创造成果,而不是某一个方向的思考方式,否则“保护原创”将退化成为遏制人类创造力的愚蠢之举。中国明朝晚期,开始有民间艺人用蝴蝶的翅膀作画,但是随着英国艺术家Damien Steven Hirst的一系列使用蝴蝶制作的作品卖出天价,人们似乎认定了这是他的专利。后来我借鉴中国古代敦煌莫高窟藻井纹样,制作了一系列《蝶翅画》,我想艺术界害怕与他人相同的心态是一种病,创造力有前人经验作为基础是正常的机制,刻意回避有可能错过真实的感受。此外古代优秀的创造经验属于全人类,没有谁可以独占。如果你有新的借鉴方式,那就尽管拿来使用。

我其实,很刻意地忽略别人对我的评价。褒扬的听多了容易自我膨胀,批评的听了我又不改,所以干脆不听好了。

你们泛泛地问,我泛泛地答2

仿赫斯特笔意之水钻头骨装置,捷克水晶钻+锌锡合金+锆石+花梨木,2000×1200×50cm,2010

6.您的创作大致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您的创作有什么变化和不同?

答:我现在就是要一直做下去,做过就放下。先是肆意生长吧,能达到高度会有人来总结,达不到没必要总结。

7.您个人比较欣赏的艺术家或老师有哪几位?他们对你的创作有怎样的影响?

答:没有,我的阅读习惯不是以人物为线索,通常会对某件作品、事件产生印象,但不会追着某个具体的人去看。与人类群体的情感、命运相关的作品会让自己猛然警醒一下。

你们泛泛地问,我泛泛地答2

《风水研究-左手空图式》国画,纸本彩墨,100×55cm,2017

8.未来还会尝试什么样的艺术形式和新的主题?

答:随机应变吧,《风水研究》系列有了一些进展,眼下在做《黄金文人石》,这是关于中国知识分子价值观冲突的小调侃。接下来有一个叫做《假摄影》的创作计划。


0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