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对话青年艺术家李建鹏

对话青年艺术家李建鹏

 河南省美术馆学术推广部 刘添

——原文刊于《河南省美术馆馆刊》总第十八期

编者按 河南省美术馆长期着眼于从史学角度对河南籍老一辈艺术家进行梳理与研 究,除此之外也逐渐对青年艺术群体加以关注,并尝试通过访谈的方式与他们直接 对话,让更广泛的观众群体能够了解他们的创作状态,同时为青年艺术家提供一个 展示自我的平台。2016年11月,本刊编辑刘添与青年艺术家李建鹏进行对话交流, 现将访谈内容整理节录如下。

刘添=刘:看了一些你的作品,一个最鲜明的特色便是“写实语言”。 是学院的教育让你有了这种语言方向么?

李建鹏=李:我本科和研究生都在具象工作室学习,七年的系统训练也 打下了这方面的基础,先生们常谈,“艺术创作要从一个点打进去,厚 积才能薄发”。另一方面我对写实油画一直保持很高的兴致,并且越来 越喜欢那些禁得住时间的经典作品,特别迷恋米勒、勒帕热、维米尔等 大师,他们不仅对画面有着极高的把控能力,尤其对画面之外的延伸让 人流连。同时,随着自己的成长,我对经典作品的解读也在逐步地深入, 深入的越深迷恋的越深。

刘:我还发现,你的写实语言并不是当下流行的非常细腻的刻画,而是 在塑造上有着斑驳的感觉,这让我想到了安东尼奥·洛佩兹、汉密尔 顿·哈默休伊和格温·约翰,你和他们有相似的地方,就是语言的独特 营造了作品特有的情感,你能谈下你绘画语言形成的过程么?

李:语言的形成是一种自觉性,离自己内心想要达到的越接近,语言的 承载越真诚,我希望作品能够一点点地接近内心。洛佩兹和哈默休伊的 作品我一直很喜欢,有段时间确实有受到洛佩兹的影响,喜欢他画面中 那种让人窒息的永恒性。在读书时期,专业学习上强化基础的训练以及 着重研习欧洲学院主义绘画,同时,自己又喜欢很多西方古典绘画中那 种宗教感的东西,那个时期的研究兴趣在于写实语言的精神表达。后来 逐步开始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想要把中国的审美价值取向融入进 来,其实这是骨子里的基因,加上本身对本体语言的迷恋,就一步一步 往后退,逐渐有了现在这批作品。

刘:你以写实的创作语言去创作作品,却没有让作品像传统写实油画一 样带有很强烈的叙事性,能否谈下你的构思。

李:读研时期,为了使作品更纯粹,一直在做元素的消解与重组,我想 通过形式语言本身去营造一种指向性。在某方面,绘画的承载能力真的 是有限,作品过多地承载了叙事的文学性会相对削弱绘画的本体。所以, 我一直在一步步弱化绘画的文学性,我的兴趣点在于通过语言本身传达 一种精神指向性的东西。

刘:您作品中多次出现了一只黑色的鸟,或飞翔或站立,寓意为何?

李:那批作品的画面里出现了许多具有象征意义符号,我希望将神秘感 融入画面,用这种神秘感去轻叩当下青年在城市生活中敏感的精神隐 私。

刘:你现在的作品与前两年的作品有着较大的差别,从主题与语言上都 有改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李:这两年越发迷恋语言本体,这是绘画独有的特质,也是任何形式都 取代不了表现方式,从之前作品的关注城市青年的情感隐私到现在的城 市景观,关注的依然是人的因素,只是从个体转向了了公共性。新的主 题逐步消解或弱化了更多东西,加强了绘画本体语言的探索。 

0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