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愈”元素在当代美术作品中的表现研究

“治愈”元素在当代美术作品中的表现研究

美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马西夏子

指导教师 付念屏 教授

中文摘要

“治愈”作为一个舶来词,已经存在于现代社会生活领域被大众所认知,并在应用方面逐渐深入各个社会文化领域,包括食物治愈、旅游治愈、文学治愈、创意治愈、明星治愈、音乐治愈、玩偶治愈、电影治愈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以“治愈”为标签的文化现象逐渐反映到社会发展过程当中,“治愈”这个新兴词汇涉及了文学、美食、旅行、影视、艺人形象等众多流行文化产物,但其对绘画的作用尚不如其他领域清晰,原因在于这类绘画作品创作时,并不是按照具体的标准在进行创作,也并非某一位画家或者画派在创作上的具体风格特征,而是受到日本“治愈系”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其特征是抚慰人心与温暖人心的。在美术作品中“治愈”元素的表达,并不指向美术史中或绘画研究领域中的任一画派,也不指向当下年轻画家全新的创作模式或创作特点,而是当代绘画作品中被观者归结、定义为有“治愈”功能——能给观者带来某种意义上的心灵慰藉的作品。

绪论部分,主要是对研究对象的选题界定,研究现状,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方法进行分类归纳总结。

第一章,本文以“治愈”成为流行文化现象作为切入点,首先对“治愈”一词及其在美术作品中的概念做了详细阐释,并通过“治愈系”这一引申热门词汇,论述了“治愈系”的文化现象在日本产生并兴起的缘由及引发的热潮。

第二章,笔者旨在对“治愈”元素在当代美术作品中表现进行研究,通过一些标签为治愈性绘画的作品,以分析作品的方式,从画面、形象、场景、色彩等方面凸显治愈性绘画的特点,通过对绘画作品中“治愈”元素的细致探究,更加深入地感受到当代绘画作品的治愈性特征,同时也深切反映了当代社会现况的文化现象及社会价值。

第三章,本文分析参考了近年来,尤其是2000—2016年的治愈性当代美术作品,通过对治愈性绘画作品样本研究,按照抚慰性、趣味性、审美性、象征性等方面归纳了“治愈”元素在美术作品中的实现形式。

第四章,本文通过结合当今社会的城市生活、社会问题、情感危机以及治愈性绘画发展的现状,从艺术创作者与观者之间的 “治愈”关系中,分析出当代治愈性美术作品所展现的是当代现实社会的情感缺失,反映的是当代人类的精神需求。

在当今社会,人们对自身的精神和心理活动越来越关注,治愈性艺术作品之所以能抚慰人心灵,又能给人以心灵平静之感,是因为作品中的情景多为现实背景,画面平淡舒缓,通过刻画让人会心的生活细节去诠释现实生活,为欣赏者创造了一个触手可及的心理治愈平台。

关键词:治愈、治愈系、艺术特征、温暖、抚慰心灵

Abstract

Healing as an exotic word, is recognized by the public in the field of modern social life and involved in many aspects of culture, including food healing, tour healing, literary healing, creative healing, star healing, music healing, doll healing, animation healing etc.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the progress of human, healing as the label of the cultural phenomenon is gradually reflected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 development. Healing, this emerging word, appears in literature, music, tourism, film, animation, artist’s image and many other culture products, but its role in painting is still not as clear as in other areas, because this kind of paintings is not created in accordance with specific standards or the specific features of one painter and one school of painting in style. It’s just unconsciously influenced by the healing culture in Japan. What characterizes most healing painting is soothing and expressing comfort. The expression of the healing element in the works of art does not point to any paintings in the history of art or in the field of paintings, not to the brand-new mode of painting or creative features of the young painters, but the works which are thought to have the function of healing in the contemporary paintings, that is to say, these can give the viewer a comfort in spirit to some degree.

The introduction is to classify the research topic, analyze the current research result, state the research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and sort out the research methodology.

The first chapter first gives a detailed explanation of the word healing and its concept in works of art referring it to a popular cultural phenomenon. It also analyzes the cause that healing appears and emerges in Japan as a cultural phenomenon and describes its popularity as a hot word.

In the second chapter, the author aims to study the performance of healing elements in contemporary works of art, and emphasize the features of this kind of painting in the aspect of picture, image, scene, and color after analyzing the works labeled as healing. The total delving of the healing elements in the works will help us experience the healing features in contemporary works and deeply reflect the cultural phenomena and social value in the modern society.

In the third chapter, this thesis summarizes the expressions of healing in works of art on soothing, interest, aesthetics, and symbolic meaning through the study of samples of healing paintings in recent years, especially from 2000 to 2016.

The four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healing painting and the modern urban life, social problems, emotional crisis. The conclusion is that the contemporary healing works show the lack of emotion in society. This reflects the need of human spirit.

Nowadays, people are more and more concerned about their spiritual and psychological activities. The reason why healing works give people a comfort and offer peace of mind is the scenes in the works. Most of them display a flat and calming picture at the background of reality. They draw the pleasant details of life to interpret the real life, which creates a accessible platform in mind for the viewer.

Key words: healing, healing system,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warm, soothe soul.

绪 论

第一节 选题界定

在研究“治愈”元素的艺术活动中,首要目标就是需要厘清“治愈”在艺术情感中的概念。在整理讨论“治愈”元素在艺术情感中的概念、特点以及对治愈性美术作品做出界定范围时,笔者针对“治愈”一词与衍生词汇“治愈系”做了一些相关概念讨论,在本篇论文中,笔者试图对该领域展开更为广泛的研究,首先对艺术活动本身所具有的相关“治愈”的情感作用进行梳理,以确定“治愈”的广义涵盖范畴,给狭义的“治愈”明确的说明,再者,对选定的“治愈”元素绘画作品展开分析,整理出艺术作品中“治愈”元素的特点。

第二节 研究现状

虽然“治愈系”文化在日本早已形成大众产业,但并未在国内流行起来,并在网络平台上引发热议,2006年以前,虽然有零散关于“治愈”的标识在网络上出现,但对“治愈”的定义都概括的模糊、宽泛,尚未能引起大众关注。2006-2007年,报纸杂志上开始报道关于“治愈”的艺术活动,但主要在音乐方面,也未提及与日本“治愈系”的相承关系。直到2007年,“治愈”元素开始在热门网络平台“豆瓣”上引起关注,“豆瓣”组长“书绿”于11月8日创办的豆列“真正的治愈系”,在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加入豆列的成员有36015名,得到近200000用户的推荐,该豆列对于“治愈”的定义描述,已经十分准确。到目前为止,标志为“治愈”的各式各样豆列已有35个。虽然关于“治愈”元素的艺术表达形式一直备受关注,这个新兴词汇涉及了文学、音乐、旅游、艺术等众多文化产业,平静、舒缓、温暖、抚慰、满足等等都是“治愈”文化研究中常出现的关键词,但关于此方面的研究屈指可数。从2012年开始,“治愈”成为热词搜索量前十名的词汇,不仅在网络平台引起人们关注,也出现了一些相关研究论文,截止至2016年,关于“治愈”文化分析的研究期刊约47篇,硕士论文13篇。但“治愈”的热议程度,并未在学术界的研究领域得到足够的重视,无论是大众认知领域或是学术界都没有此名词研究。“治愈系”这一概念在国内也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同时在目前的绘画研究领域内,也因为概念上的模糊性而容易产生较大的分歧,尤其是大众对这一标签的设定与使用的随意性,使得标记为“治愈系”的艺术作品研究陷入一种标签应用的泛滥及不确定的困局中,如此,有关“治愈”的研究范围与标准,很容易带有个人化的见解与思考。

本文参考了近年来,尤其是2001—2016年媒体、大众与创作者本人标签为“治愈”绘画的作品,按照形象、画面、色彩、场景等方面归纳了当代绘画作品的治愈性特征,并结合当今社会的城市生活、社会问题、情感危机以及治愈性绘画发展的现状,分析出治愈性绘画所展现的是当代现实社会的情感缺失,反映的是当代人类的精神需求。侧面阐明了社会生活对当代人精神的影响,以及他们心理焦虑的处境,分析文献和著作中对“治愈”社会文化现象的研究,对当代治愈性艺术作品发展的前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也为本论文提供了进一步的理论依据。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目的

本论文首先介绍目前艺术与心理学研究现状通过与传统绘画的心理功能的比较,对艺术中“治愈”元素有初步定义,然后深入挖掘艺术创作者与观者在互动作用下的“治愈”关系及表现,进一步说明当代艺术作品中的治愈性特征,最后分析当代美术作品对创作者和观者的治愈过程指明绘画中治愈性的重要意义。本论文在研究过程中,将治愈性绘画的界定、治愈性绘画的表现元素、治愈性绘画的功能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引用了大量当代绘画作品为参考,希望能够在研究过程中继续探索“治愈”元素在绘画中的社会功效及未来发展。在这里需要注明的是,本文只是从标志“治愈”元素这一方面分析美术作品,不排除可以从其他方面对这些美术作品进行分析研究,也不排除可以从其他角度审视这些美术作品中的“治愈”元素。

二、意义

“治愈”文化的出现反映了人们在生活水平提高后,对自身的精神生活和心理活动越发关注。而研究符合时代需求且应运而生的艺术作品,也是作为一名艺术创作者在创作作品过程中能引领观者进入内心世界的重要媒介与途径。深入研究它的特点及呈现方式,不仅能使大众群体更了解治愈性艺术,也有助于艺术创作者们能创作出更符合市场规律和社会需求的艺术作品。所以深入治愈性艺术的研究不仅有理论研究意义,还有更多的实践意义。

第四节 研究方法

本论文在撰写期间查阅了相关著作以及报告、论文、网页等,从中收集整理了国内外大量的数据、资料,从分析当下中国社会心理入手,重点讨论基于所处时代背景下当代美术作品与国民的诉求方式。主动加入当下较热门一些心理治愈微信群、微博、豆瓣论坛的相关活动,直接了解群众对治愈心灵的渴求,并采取个案分析,对近年来传播度较大,受人喜爱的治愈性美术作品进行分析研究,进一步讨论当代绘画治愈性的创作思想和表现形式。

第一章“治愈”的概念阐释

第一节 “治愈”元素在绘画作品中的界定

一、“治愈”的广义阐释

1.艺术情感中的“治愈”元素

艺术作品表现了人的情绪、情感。每当我们阅读散文,朗诵诗词,观看舞蹈、画展,欣赏音乐会时,都会油然而生一种美好的心情。对于这种美好的心情,马克思曾经说过:“它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苦。”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也说过:“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这是说人们在欣赏艺术时,所产生的美好心情由于人的“治愈”心理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层次。可见,人的“治愈”心理与艺术情感有极为密切的关系,艺术情感既可以抚慰人内心的悲伤痛苦,又可以作为人类精神世界的“治愈”向导。艺术是一种心理产物,因此可以说,任何艺术都是心理的。为了更好地了解心理活动和艺术活动的关系,本论文旨在从“治愈”元素这一心理活动出发讨论其在当代绘画作品中的表现问题。

2.心理学中对艺术治愈的体现

国内最早研究艺术治愈的学者孟沛欣老师在她的著作《艺术疗法:超越言语的交流》中把艺术治愈定义为“以绘画艺术(Fine Arts)为主的视觉艺术形式在心理领域中充当介质时的作用过程”,从广义上来讲,当艺术活动用于心理建设的领域时,包括着各种各样的以开发创造性为目标的活动,如音乐、舞蹈、戏剧、绘画、雕塑、制陶、戏剧、诗歌等,以这些主题为内容的艺术活动除了其本身所具有宣泄情绪、疏解压力的功效外,都可以起到调节精神紧张,改善心理环境的作用。所有这些艺术活动都可以使参与者建构一种全新的心理世界,并使受到心理困扰的个体从困境中解脱出来。[1]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有许多情绪、情感体验,但这些情感体验,有时是模糊、不清晰的。“抓不住,理不清,说不出”,主要还是心理紧张因素引起的,在这时候我们可以借助艺术体验这些情感,人们社会生活各式各样的情感都在艺术作品中有所体现。在观赏艺术作品的同时,可以从中发现人类情感本体的物化。所以,在阅读文学作品或观赏艺术表演之后,更能明确其情理,并贯穿于整个意志行动始终,产生坚强意志的精神支柱。无论是否处于相同处境,也会抒发胸中的积郁,缓解精神的压迫与落差,为心灵找到归宿,相信生活中的美好纯真。心灵发展变化的过程是心灵的艺术治愈,对心灵进行最真实的探索,这才是艺术治愈的最终道路。[2] 

20世纪末金融危机引发的动荡还未消融,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继续加深。我国改革开放事业不断深入,社会处于剧烈变革转型中,各种矛盾日益凸显,复杂化。环境的恶化、资源的枯竭、贫富分化加剧、城乡差距拉大、流动人口激增、社会竞争的加剧、升学压力和就业形势的异常严峻等等,社会的各阶层,各年龄层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试想,在社会发展快节奏的当下,物质财富竞争激烈的人们,如果生活中有闲情游山玩水、吟诗作画,摆脱压力跟紧张的束缚,让自己回归到自然状态,既能强健身体、愉悦心情、陶冶情操,还能因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从而给人心灵治愈。

二、治愈与治愈系

1. 治愈

治(zhì)的基本字义有九种,分别为:管理,处理(治理、治家、治国安邦、统治);整理(治河、治水);惩办(治罪、处治); 医疗(治病、治疗);消灭农作物的病虫害(治蝗、治蚜虫);从事研究(治学、治史);安定(治世、治安);旧称地方政府所在地(府治、治所);姓。愈(yù)的基本字义有三种,分别为:更,越(愈甚、愈加、愈发、愈益、愈演愈烈);较好,胜过(孰愈(哪个好)、彼愈于此);病好了(痊愈、病愈)。

“治愈”一词,英语为“healing”,本义指使一个人恢复健康、完整、健全、清洁、纯化的行动。《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治愈”的释义简单明了:“使恢复健康”。

“治愈”最初是来自于日本文化“愈し”一词的演化,也称疗愈或疗伤,西方针对“治愈”的说明,早在《圣经》里就多次出现,耶稣基督通过展现神奇法力来治愈人们。它的本意是“宗教活动中使用超自然之力,进行治疗”,就是让人身心的创伤得到医治痊愈。随着现代文明的进步,“治愈”不单指恢复身体程度的健康,还包括治愈心灵上的创伤,修补心灵上的缺陷。并伴随着人类对自身心理状态的关注,一些具有抚慰、温暖人心功能的产物慢慢受到大众欢迎,被称为“治愈系”。

2.治愈系

《日本語語感の辞典》中,治的解释为:动词「治(なお)す」身体的伤/病、一般是由医生或药物治疗。(强调过程)1. [改善(する)]改善、改进2. [研究(する)]研究3. [治療(する)]治疗、医疗、医治。愈的解释为:副词「愈(い)やす」疲劳或心理方面、一般指治疗方法见成效。(强调结果)1. [越发更、愈加]程度比以前更甚2. [到底、终于]某个时期毕竟来到了3. [紧要关头、到最后]某个时期正在迫近4. [果真、确实]事物确凿无误。

治愈系:癒やし系 【いやしけい】 【iyashikei】日英: System of healing 指让人感到温和亲切,有安心感。“治愈系”是日本1999年后开始新兴流行的词语,特别是在娱乐界,“治愈系”艺人是指那些使观众和听众感到平和气氛的演员或封面模特,拥有平静舒服的面庞和温柔沉稳的气质的艺人形象常被大众媒体标签为“治愈系”。

1995年日本音乐家坂本龙一发行同名钢琴曲专辑,舒缓的节奏使听者感到平和、愉悦,被称为能治愈心灵的音乐,并于1999年发表的单曲《Ura BTTB(back to the basic)》作为“治愈系”音乐获得很大成功,形成了“治愈热”,此后便引申出“治愈系”一词,指为了给予人们心灵的安抚和慰藉而使用的各种行为或手段。

童民(2006)在《疗愈经济在日本》中介绍:日本以“疗愈系” (Healing style)来统称能够缓解压力和帮助抚慰现代受伤心灵的人各种媒介。从娱乐疗愈、商品疗愈、媒体疗愈三个方面概括了当代日本社会的“疗愈系”产业与疗愈商机。

韩思齐(2010)在《日本治愈系的文化分析》中将“治愈系”定义为能够抚慰人心,给人以持续、恒久、连续舒畅感的一系列事物。并指出治愈系在日本已经成为一个覆盖文学、音乐、旅游、影视、动漫、艺人的广泛性文化产业体系。

任知(2012)在《完全治愈系》一书较为全面阐述了日本的治愈系文化产业,介绍了治愈系减压文化,通过饮食治愈、旅游治愈、文学治愈、明星治愈、艺术治愈、玩具治愈、影像治愈等温暖人心的方法,使人得到安慰的一种力量。

三、日本社会与治愈性绘画产生的背景

“治愈系”在日本语境中指能够抚慰心灵、给人以稳定、清爽、平静感的一系列事物。由于该定义的广泛性,“治愈系”涉及了文学、音乐、旅游、影视、动漫、艺人形象等文化产业。我们可以通过这一体系的概览,很好地了解当今日本的许多流行文化现象。

日本作为当代亚洲第一文化输出大国具有广泛影响力,它流行的文化现象不仅在本国人气爆棚,并风靡亚洲乃至全球。时尚的青年群体在社交场合中常使用日本的流行用语来标签自己,“宅”、“ 萌”等热门词汇不仅仅是言语间的表达,它们作为一种潮流迅速发展并应用起来。“治愈系”就是这批潮流词汇的其中之一。但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在日本,“治愈”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现代社会流行文化体系,在许多日本国民的日常生活和潜意识中怀着强烈而持久的愿望。“治愈系”代表着日本本土民族浓厚的文化底蕴,体现出一种独特的生存价值观,反映着日本社会意识的演变发展。[3]

最早的“治愈系”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末,是日本人将其比作奇幻世界里如同自由的穿梭在梦想和现实的空间之中的“治愈”魔法而成的生造词汇。“治愈系”音乐以风格飘渺空灵,旋律虚幻,仿佛听过一次就此迷失所创造的世界里,洗净心灵的创伤效果而得名。像歌手RURUTIA(ルルティア)被誉为日本“治愈系”女神,手岛葵、熊木杏里也是其中代表人物。在文学方面,村上春树的《海边的卡夫卡》和吉本芭娜娜的《阿根廷婆婆》、《厨房》等作品都带给读者极强的治愈心灵之伤的功效;与此同时,“治愈系”动漫作品也是层出不穷,像宫崎骏的吉卜力工作室和新海诚的作品、《水果篮子》、《夏日友人帐》等经典作品描绘的都是生活的现实及琐碎的细节,每个人都有苦闷不如意的时候,通过作品诠释生活的意义,带给观者勇气、力量和心灵的慰藉,作品中的主人公得到了治愈,观者也得到了自愈。

图1.1《借东西的小人阿莉埃蒂》电影截图 宫崎骏

在本质上,人类都有需要精神“疗伤”的状态,然而在了解日本“治愈系”的现状后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日本人那么热衷于“治愈”以至于在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充满了这个概念?为什么需要有平稳宁静的旋律、找寻自我的文学意向、温馨的电影剧情和亲切感的明星艺人?这些问题可以从日本的民族文化中寻找答案。

日本社会在战后的经济经历了惊人变革,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中产阶级迅速形成,人们抱着共同的价值观与愿景,投身于大城市定居生活,并把全部精力放在了经济发展上。为了实现自身价值或为了在大城市里养家糊口,随着人们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精神上的紧张和压抑随之而来,人每天都在透支自己的健康、复杂的人际交往以及精神上的创伤疲惫,在这样夹缝中求生存的环境里,新一代的都市人需要寻找一个突破口来疏解内心的压抑与焦虑。自然悠扬的音乐、温情暖心的文学作品、色调平和的影像剧情和甜美亲近的艺人形象都使人们心灵仿佛得到了慰藉。因此,日本的“治愈系”文化逐渐兴起并受到大众推崇。

近年来,日本“治愈系”流行文化越来越浓。由于地理位置等自然因素,日本火山、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频发,接踵而来的灾难持续考验着日本民族的承受力,而在每次灾害后,安抚民心成了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4]灾难后,人们的心理十分脆弱,他们为了避开攻击而寻求的“治愈”成为一种潜在的内动力。漫画家们在3月11日日本大地震后纷纷通过报刊杂志发布鼓励受灾群体的画作,希望以此为灾民带来力量,渡过难关。画家高木直子在推特上发布着鼓励的话语,“晚上漆黑一片,感觉有一点怕怕的。虽然这样,但希望一个人住的各位也都要加油。” 日本很多艺人、漫画家纷纷发出精神应援的呼声,通过“治愈”元素多样的传播手段传达出对灾区人民深切的关怀,鼓励受灾群众要坚强地走下去,走向新的人生。由此可以看出日本人面对灾难表现出的冷静,具备战胜困难的坚持耐心与充足准备,同时也说明“治愈系”文化在生活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治愈的力量,可让人们在沉闷压抑的氛围下安抚心情,给予身心积极面对生活的希望,给人们面对未来的勇气。[5]

第二节 当代美术作品与“治愈”

一、绘画史中的当代绘画

在西方传统艺术活动中绘画是艺术之王,请10个人在脑中快速地描绘出艺术的形象,有9个人可能会联想到一幅画,绘画的地位如此突出,它能慰藉人的心灵,它是对情感、人生、态度的表达,它能净化人们的心灵,抒发人们压抑在内心的情感,从而唤起人们对生活可爱之情的艺术活动。

人类早在远古时代就在石头上刻刻画画的行为不仅仅是符号的表达,还寄托着人类的情感和期望,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同时渴望交流情感。绘画会让人产生联想,也会勾起人的回忆,人们常常不由自主地在绘画作品的线条和色彩中,流露出自己的内心情感和体验。从孔子闻韶乐后三月不知肉味的典故,到《历代名画记》中南北朝时期的张僧繇画龙点睛下龙竟破壁而起的传说,我们无不感受到艺术所具有的神奇魅力,从欧洲旧石器时代晚期阿尔塔米拉洞穴内展示的群兽图原始壁画,到新石器时代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到以形象艺术语言表现战争残酷与人性呼吁的《格尔尼卡》,我们处处感受到艺术的发展与人类心理活动文化紧密相连。[6]

绘画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立体到平面,从抽象到具体,从无形到有形的思维过程。绘画的过程,是将无限的立体结构转换成有限的平面结构。这种转化过程的实质就是绘画创作的过程,尤其是当代美术作品,从对“真实”对象的具体形态的描绘过渡到直接用完整的绘画语言形式来表达呈现。

当代美术作品,无论具象、抽象、意象等各种题材、风格和表现手法,都不是生活的直接罗列。当代美术作品反映当代的社会生活,通过情感、题材、形式、材料、技巧的综合应用而产生,注重艺术创作者内心世界的表达,注重个性绘画语言的呈现,把客观现实上升为主观表现。通过新手法寻找表达作品内涵和外在形式的完整结构,产生新的视觉感染力,完成审美意境的创造,最后实现与观者的共鸣。

二、美术作品与情感表现

尽管世界上有不同的民族和人种,尽管人类历史上出现了种种不同的文明和文化,但种种不同之中又有相同之处,那就是,不管是哪个民族和哪个人种,不管是哪种文化和哪种文明,都离不开心理活动——情感。情感和人类并存,情感和文明共生,不管在哪种文明和文化中,精神情感都是不可缺少的要素。[7]

艺术的源泉在于生活,艺术的成就在于与人的联系,在艺术思想与表现力上,情感占有很高的地位,情感的力量调节艺术创作与欣赏的方向,在艺术表现产生时,往往是创作者和观赏者已经开始受到某种情感的感动。艺术能产生快乐,也能激起悲伤、敬畏、恐惧等各种各样的情感,画家的写生,往往是由大自然的美唤起的愉悦,从而激起创作的冲动,绘出美丽的图画。观赏者也因为能将自己的情感与艺术作品进行对照,产生共鸣。 图1.2《我的路7灿若繁星》寂地2012年

然而到了后现代文明的今日,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多元存在的社会价值取向、日趋迷离的市场前景,对于每个个体来说,心有所想而口不能言是现代人的各种精神压抑与心理冲突的缘由。身处于这个时代的人们最需要的是寻求一种舒缓抚慰、抒发内心的方式,这种方式触及心灵的柔软之处,安抚人们焦灼的心理感官,点燃人们本性中所具有的灵性,揭示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重塑一种充满平安与喜乐的生命状态。[8]

三、当代人类对“治愈”元素的需求

在社会经济稳步上升稳步发展的现代社会中,生活在都市的人们,整日埋头在快节奏的工作与匆忙的脚步中,强烈的孤独感,漂泊感与对认同感的期待使人们内心对情感交流对陪伴的渴望。面对各种生活压力与精神压力,使年轻人的心理状态焦虑彷徨:对改变当下的生活状态的无力感、对未来的人生道路上的选择感到迷茫与不坚定,随之而来的就是焦虑不安,和一些负面情绪出现:内心对物质财富、事业成功以及美满幸福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带有“治愈”元素的美术作品,更多的表达在各种意义与价值的选择中,通过宣泄、沟通、共鸣、回忆等方式来缓解消除自身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扰,达到治愈自己或通过自己去治愈他人的目的。这就是“治愈”元素可以带给人们的价值所在。康定斯基说过:“任何艺术作品都是其时代的产儿,同时也是孕育我们感情的母亲,每个世界的文明,必然产生出它特有的艺术,而且是无法重复”。“治愈”的产生与应用,如实反应了20世纪末至新世纪初,世界人类对自己内心关照的迫切愿望。

第二章 “治愈”功效在当代绘画作品中的特点

第一节 绘画作品中的“治愈”元素

一、清新温暖的画面

画面是组成绘画基本表现的重要元素,是作品的形式语言的载体。当代艺术家在画面中思考绘画语言带来的形式魅力。“治愈”元素画面意境从画家内心世界对自然造化有较深感悟的前提出发,并在审美心理等因素的影响下,达到创造意境的目的。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艺术家通过自然景物或现实生活,创造出具有特殊性、典型性、寓意深远的画面。二是能使观者通过想象与联想,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与艺术家所创造的画面产生共鸣。

图2.1:《Forest sonata拉脱维亚艺术家DianaRenjina

图片来源:dferous.daportfolio.com

图2.2:《Summer dream》拉脱维亚艺术家DianaRenjina

图片来源:dferous.daportfolio.com

《Forest sonata》(见图2.1)作为相对独立的治愈性绘画作品,看到就让人联系到“治愈”两字。最大的特点就是清新温暖,如同一阵清新的风,如同亲密爱人温暖的拥抱,淡淡的忧伤和欢喜,能够给观者无言的抚慰,讲述简单的人生道理,反映人性明亮的地方,能够治愈心灵创伤,修补心灵缺陷,作品中暗含的励志倾向引领观者朝着美好的方向走去。

《Summer dream》(见图2.2)也是温情治愈系的代表作品。是艺术家内心对温暖或爱的一种渴望的状态,也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表达。

图2.3:《秒速五厘米》新海诚Walker光之轨迹资料设定集官方原画集/画册(日版)2016年

图2.4:《追逐星星的孩子》新海诚Walker资料设定集官方原画集/画册(日版)2016年

观看新海诚的电影和绘画作品,观者首先都会被非常精美真实的画面背景所吸引,唯美真实的场景与清新温暖的画面构成了新海诚的独特风格。他的作品人物设定单调,情节没有明显的高低起伏,但透过俯仰皆情的画面,调动观者的心绪。这些精美真实的画面背景构成了新海诚风格的标志性元素。

《秒速五厘米》(见图2.3)的画面场景不是奇幻的世界,而是现实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为了使观者在视觉上不觉得陌生和距离感,新海诚都是在实景拍摄照片的基础上通过Photoshop等软件调整画面的细节处理和渲染高于现实的光影色彩,在背景照片的基础上,用共通的风格使二次元和现实的交叉世界融为一体,全方位营造和呈现了新海诚式风格:写实唯美,精致,统一。

二、平凡亲切的形象

形象是绘画艺术的主要特征。绘画艺术中形象的具体性、真实性、生动性、新颖性、独创性、审美性是艺术性高低的重要标志。艺术形象来源于现实生活,但不是现实生活的原本,而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加工改造的产物。在治愈性绘画艺术创作中,艺术家根据自己的审美标准与丰富的生活感受去进行艺术想象,并创作出具有“治愈”指向的艺术形象,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生活,抒发人类的情感。形象来源于生活,艺术家在生活中塑造形象。面对多样的社会生活,绘画作品中“治愈”形象的塑造有哪些特点,这样塑造主体形象会使观者产生什么样感受,如何体现形象的“治愈性”呢,通过对画面中主体形象的分析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治愈性艺术创作。

治愈性绘画的形象涉及种类广泛,但主要形象存在两种类型:治愈者和被治愈者。治愈者是指能够治愈别人心灵创伤的角色,治愈者的人物形象具有外向型特征:开朗、友好、善良、人性的美好。被治愈者是指心灵创伤被治愈的角色。被治愈者因为各种心理压力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创伤,具有内向型特征:孤僻、悲观、忧愁、冷漠等负面形象。在治愈性绘画中,主体形象一般以平凡的小人物出现,比起英雄主义形象或突出个人角色设定来说,平凡的小人物设定能接近观众,更容易让观众产生亲切感,而主体形象偏“孩童化”的塑造,不仅可以抚慰观者内心,充满爱意,在一定程度上更能加强观者对孩童本能的关爱保护的欲望。

图2.5:《child》乌克兰插画家Eugene Gapchinska儿童插画 2008年

儿童插画作品《child》(见图2.5)用纯洁清澈的眼神,可爱的面庞,外形的亲切天真感和纯真可爱的微笑抚慰了观赏者的心灵,燃起了对生活的新希望,而孩童们对身边事物好奇的肢体的表现,正是孩子单纯善良的心境,充满天真与爱心的真实反映。人物关系简单生活化气息浓厚,以细节诠释现实生活及展现平凡人物的真实情感。为观众打造一个心里接受平台,扭转心中的负面情绪 最终达到治愈的效果的特征。

 图2.6:《150cmLife2》(日)高木直子绘,常纯敏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年7月

《150cm life》(见图2.6)细腻地描绘了由于主人公矮小带来的种种不便和尴尬,如:买不到合适的衣服;校服三年都不用换;踩着梯子也够不到东西;在拥挤的地铁里抓不到吊环。同样的,矮小也为主人公带来了不少便利。艺术家为矮小女生树立了坚韧热情的生活榜样,在面对生活时乐观积极,用充满个人表达方式的“治愈”元素绘画作品鼓励着人们。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在通过主体形象创作作品时,“治愈”元素是自始至终伴随着形象创作的。在艺术作品上通过幻想、联想抒发感情,创造出新形象。使所创造的生动、鲜明艺术形象更加丰富多彩,乃至具有更大的艺术感染力。

三、生活化的场景

场景,是画面展开的空间环境。所涉及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绘画作品具有交代空间关系、叙事、营造气氛、烘托角色等功能。因而在服务于剧情和总体美术风格的基础上,场景既是展开叙事的需要也是抒情的必然。为了给观众带来温暖宁静、伤感中带着快乐的抚慰人心灵的审美和情感体验,场景对治愈性绘画的特征运用和体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治愈性绘画中,主角以平凡小人物的形象出现,更容易让观众产生亲切感与代入感,而平凡人物生活的舞台就是那些日常的生活场景,再次,治愈性绘画通过描绘和呈现平凡的人物生活细节,并用细节中蕴含的情感带动画面,具有丰富动人细节的场景自身就带有一定的叙事功能,同时在特殊的光、色下又能承载人物形象的情感与心境,可以使在日常生活中有类似生活经验的观者产生共鸣,或使缺少这种情感感受的观者得到身临其境的体验从而达到治愈效果。另外,本土文化视觉符号也是拉近画面与观众距离的重要元素,例如:中国的特色美食、日本樱花等……。

图2.7:《国产青春》系列 崔越@麦伢maiya

第十届金龙奖最佳插画奖 2013年10月

《国产青春》(见图2.7)中,将属于80、90后的那些渐渐泛黄的记忆重新唤醒。从充满童趣的儿时嬉戏,到如幻想世界般的夏日记忆,到青涩而张扬的求学岁月,又到迈入社会后的人生百态,有很多令人熟悉的场景,贴近群众的生活,让观者感到亲切熟悉,容易引起心灵的共鸣。作品风格鲜明,具有故事抒情感伤又温暖人心,讲述平凡人物的平凡生活,而识别性最强的还是其色彩清新明快干净,刻画细腻层次丰富煽情的场景。

图2.8:《MY CITY城》治愈唯美画家Lost7绘 玄色著 中国致公出版社 2012年12月01日

熟悉的生活场景,温馨简朴的阳台,缭雾初散,绿油油的草坪,回家途中看到的竹篱笆,踩着自行车一路滑下去,乡间弯弯曲曲的小道,空气里湿湿甜甜,仰头是温柔的星空,脚下是丰收的田野,少年独自在深山中劳作,在水稻田中弯腰去除杂草,身旁是活泼可爱的小黄狗,飞舞的萤火虫在手背上停留,背后是青色的山川,生活有风有花有四季。这种画面贴近普通百姓的日常,让观者觉得似曾相识,又因为共鸣而倍感亲切,这自然容易引起观者心灵的共鸣,让观者产生发自心底的感动。观者通过欣赏,能够体会被现代文明所包裹住的纯真,并确信这种真情实感就在自己身边,使人动容。(见图2.8)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绘画作品的题材、内容、主题的选择与确定都是艺术家从现实生活中得来的,艺术家观察生活、积累表象、以色彩、结构、点、线等形成视觉表象。物件等装饰,包含了巨大治愈能量,承托了人物核心情感。

四、抚慰人心的色彩

色彩作为一个基本要素在绘画作品中有显著的表现力,色彩在心理层次上的美感表现充实了绘画作品的需要,如果在绘画作品中忽略色彩在传达艺术创作者内心感受与情感方面的作用,往往会限制色彩本身魅力的发挥。艺术创作者已经从本能的运用色彩到主动将色彩作为情感语言来使用,对色彩的影响也从生活经验中所建立起来的联想方面去感受其内在语言。红色和黄色之所以被说成给我们宜暖色的印象,是由于他们常常使人联想到,灼热的阳光和火焰。绿色对忙忙碌碌的市民之所以显得宁静是由于人们常常由绿色联想到乡间的静谧等等。[9] 在绘画作品中,色彩有着明显的象征意义。色彩的鲜明性与艺术创作、艺术欣赏相关,色彩能唤起各种情绪,借以表达情感,甚至可以影响我们正常的生理感受。情绪、情感使色彩超出了简单信息与素材的范围,使客观的、无理性的感性形象更为丰富。在绘画艺术中,利用色彩表现“治愈”的现象很多。

如日本画家安田雅章的作品《沉静的午后时光系列》(见图2.9)。他认为,色彩本身除了它在画中的气氛因源外,也可以表现画家主观感受内容,如个人的情绪。在安田雅章的作品中,画中的景物表现了他对生活和自然的向往和热爱。干净而细腻的笔触让人心旷神怡,色彩的绚丽与装饰感十足的构图让人喜爱,这些好像阳光一样明亮的色调部分融合了淡黄色并且点缀着淡淡的纹理装饰,感觉就好似孩子般的稚气和充满爱意的生活交织在一起,如同羽毛一样具有轻盈感,带着美食的香气和灿烂阳光下的新鲜水果的颜色,这样让人如此欣喜的色调也正是“治愈”元素抚慰人心的根本。画作中浸透着画家对生活的深情,对大自然的美好感受及画家的艺术理想。

图2.9:《沉静的午后时光系列》 图2.10:《child》乌克兰插画家Eugene Gapchinska 安田雅章(Yasuda Masaaki) 2008年

暖色调给人以柔和温暖感,冷色调给人以清凉沉静感。色彩本就是充满趣味的,(见图2.10)如图中所展示的都是孩童时代所经历的诸多事物,可口的蛋糕、碎花窗帘布、礼物棒棒糖,以及鲜艳的袜子,这些充满童趣的色彩都是勾勒出温暖画面的点睛之笔。

图2.11:《沉静的午后时光系列二》安田雅章(Yasuda Masaaki)

图2.12:《沉静的午后时光系列五》安田雅章(Yasuda Masaaki)

初看这幅作品《沉静的午后时光系列二》(见图2.11),观者的视线就会被画面中深浅不一的绿色所吸引,绿色本就是一种具有安抚效果的色彩,这幅作品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温和而又清爽的色彩之风,它看起来就好像是在春日里晨曦时分伴随着一段轻柔的旋律被浸润着露珠的美丽田园。这些色调也因其纯粹性能给人们留下清晰而明确的情绪和感受。

治愈性绘画最重要的是在画上的色彩不仅要符合观者的视觉审美,还要带来一些放松和享受。作品《沉静的午后时光系列五》(见图2.12)是一幅以光亮感为主导,并且加以轻快感和色彩的温和性为特点的绘画作品,这些好像阳光一样明亮的色调,部分融合了淡黄色,并且点缀着淡淡的斑点,这种感觉就好似孩子般的稚气与少女般的清纯交织在一起,同时,又如同羽毛一样具有轻盈感,带着一点花瓣和灿烂阳光下的地中海海水的颜色。这些不合常理的色彩会使人们觉得这种明亮而平淡的色调就是湖中斑驳的湖水和明亮的天空,就连生动的蝴蝶都能带给观者梦寐以求的轻松,这是产生抚慰感的关键。

第二节 治愈性绘画的特点

在对治愈性绘画的研究中可以看出,、治愈性绘画一般都是画面清新,多为刻画平凡人的生活细节。通过现实生活与幻想结合,对人现在的处境和心境起到共鸣,没有大的视觉冲击,没有大的矛盾冲突,没有对社会现状的批判,没有纷杂的社会现实背景、没有绝对的黑暗势力,没有商业性质,没有明显的色情暴力,没有社会政治舆论导向的绘画作品。、治愈性绘画带有一定意味的励志倾向,用安抚、陪伴等“治愈”元素与观者的处境和心境引起共鸣,但本文中所说的励志倾向与热血式的励志倾向有所不同,治愈性绘画带有一种清新感,能够再现人们所思所想,引导观者聆听内心,修补心灵上曾产生的缺失与遗憾,且不会出现刺激性的励志指向。、治愈性绘画舒缓、简单,画面呈现出一些淡淡的忧伤,又会使人充满全新的希望与满满的感动。治愈性绘画是以绘画作品搭建一座创作者与观者之间的桥梁,创作者透过作品与观者产生对现实处境和心境的共鸣,引导观者产生正面情感,使治愈性绘画更具特性。

一、创作思想性

治愈性艺术创作不仅给人以灵感启发,还会给人一种独特的愉悦感和满足感,不仅使人感受到艺术的美妙,还有对自我内心的真实感受。艺术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具有独立的生命意义,首先,治愈性艺术创作的再生产不同于物质财富的再生产,它更偏向于人的精神愉悦和精神自由;其次治愈性艺术创作是人类精神活动的某种概括,它的思想蕴涵十分深远,既有饱含历史深度的思想感情,又有现实的思想感情,还有超越现实的思想感情,所以它概括了人类思想情感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治愈性艺术思维的创造性表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艺术形象具有新颖性和独创性。治愈性艺术形象来源于现实生活,但不是现实生活的原本,而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加工改造的产物。其次,治愈性艺术思维具有求异性。艺术思维的目的是把某种情感、欲望、观念融于某种感性形式之中,也即某种意象之中,而这个意象的寻找是有很多目标与途径的,是有所选择的。艺术思维的过程是开放的、求异的,治愈性艺术思维是一种以情感为动力,以抽象思维为指导,以形象思维维为其外在形式,以产生审美意象为目的的具有一定创造性的高级思维模式。

二、艺术表现性

自古以来绘画艺术广泛应用于人类的精神与心灵健康的各个领域,不论何种艺术样式,艺术创作者应该关注的不仅仅是材料和工具的本身,更重要的是在怎么样的观念下从事艺术实践。在笔者看来,形式、语言、材料只是传达思想的媒介物,艺术创作者带给观者的艺术鉴赏、创作者与观者相互间的互动、观者对艺术作品的联想,主观产生的“治愈”功效,才足以达到一种平衡与和谐。

现实生活中,许多社会现象都给我们带来一定的情感体验。在治愈性艺术表现的过程中,情感占有很高的地位。情感的力量调节着治愈性艺术创作与欣赏的方向,在治愈性艺术表现时,往往是创作者和欣赏者已经开始受到某种情感的感动。如画家的写生,往往是由大自然的美唤起的愉悦,从而激起创作的冲动,绘出了美丽的图画。只有在被情感动之后,治愈性艺术表现才能充分发挥。

从本质上讲,艺术作品的内容决定着它的规模、体制、艺术形式,决定着艺术作品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因而也制约着艺术作品的审美风貌。但是,杰出的艺术家总是从自己的主观心理特征出发去选择题材、处理题材。基于他们各自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方式不同,使同样的题材本身在他们各自眼中和手中发生了变化,最终导致艺术作品显现出不同的思维火花和风格特色。

一切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现象与本质的统一体,是艺术作品内在因素与外部因素的统一,治愈性艺术的表现力是艺术家在对艺术对象的具体创作中体现出来的具有鲜明个性的审美风貌,是艺术家创造性地运用主观心理体验,在表现和展示社会生活时所显露出的独特色彩,也就是艺术家在认识生活、理解生活和表现生活的全过程中显现出来的独特的思想艺术风貌。

第三章 美术作品 中“治愈”的实现形态

自日本“治愈系”一词的传播发展,各种治愈系别在社会中流传开来,“治愈系文学”、“治愈系商品”、“治愈系音乐”乃至“治愈系旅游”等流行产业深入我们的生活之中,“治愈”的出现映射了新世纪,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心理诉求。这些作品为何越来越受更多人的关注与青睐,它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吸引观者,并对观者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暗示,“治愈”元素的流行不只是昙花一现,不仅反映了现下时代的社会现象就像一场社会运动,而且也反映了在这种生活节奏加快的环境下的人们的情感与心态的变化。

治愈性绘画与非治愈性绘画有内外之别,治愈性绘画是在人们有需要的时候,用艺术对真实生活进行改造处理,从表面深入心灵,通过激发人类本能内心诉求,在实现图像的叙事功能的同时,形成心灵沟通的碰撞与震撼,进而达到放松身心,治愈创伤的功能,并让人们收获勇敢面对未知未来的勇气。

第一节 治愈性作品的抚慰性—­—对人心的抚慰

“治愈”性质的作品在中国蔓延开来,正如日本产生的背景一样,现代社会压力大,在经济膨胀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产生了很多心理上的负担,本能地选择逃避攻击,转而寻求治愈。作为这个社会群体中的一份子,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会削弱我们的能量,这种压力或是来自外界,如城市化生活节奏快、生产技术的进步,或是来自内在的,如害怕愧对家人的期许和希冀、对自己还不够好的焦虑感、对自己达不到期望值的失落感等,尤其是生活在现代大都市的人们,长期因各种欲望而勾心斗角、明争暗斗时,对美好的生活环境充满了渴望,迫切需要一场治愈性精神旅行,释放压抑的心情。

图3.1:《睡了吗?摘颗星星给你》极简唯美画家Lost7治愈系晚安绘本

孤独是现代年轻人的常见现象,并且成为社会问题,而治愈孤独似乎是治愈性绘画中表达的永恒话题,绘画作品《睡了吗?摘颗星星给你》(见图3.1)用空寂的构图和干净的场景表现角色内心的寂寞,为了加强渲染这种孤寂的情境,用远距离场景加逆光、夕阳等意向表象形成浪漫唯美又伤感的效果,与现实世纪情境多处不谋而合,因此令无数观者感同身受、感动不已。

图3.2:《The Long Way Round-Gary Bunt》Alexandra Fielding / Tom Hewlett

英国画师Gary Bunt之前为摇滚乐手,后来才从事绘画艺术。44岁正值壮年却被确诊患癌症。患病期间他通过绘画安抚自己内心,身体康复后他决定通过艺术来治愈他人,就像绘画帮助他重建了生命的希望与温暖。他的题材多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细碎和自己的回忆。每幅画他都有配上一首小诗,既童心又浪漫。他热爱描绘自己生活里的方方面面,《The Long Way Round》(见图3.2)作品中传达者他生活中每一个细节琐碎里所投入的爱,既显得童真,又有乡村生活的安宁祥和,充满温馨和喜悦,画家用真实的故事传达着希望,这种勇敢和顽强的事迹,在多灾多难的当今社会,必然能引起很多人的奋进思想,激励人们勇敢坚强地面对生活,其治愈性特征非常明显。

图3.3:《多肉女孩Succulent Girl》孙胜更(Seungeun Suh)水墨油画 2015年

韩国治愈画家孙胜更的作品《多肉女孩》(见图3.3)画面融入了多肉植物的元素,与她笔下柔美的女性绘画叠加在一起,越看越散发出忧伤和宁静的气息,悲伤的情绪自然流露出来。她相信可以通过绘画来治愈人们的灵魂和安抚人们的心灵。这类题材虽气氛悲凉,但作品中描绘的正是是人与人之间的奇妙关系,它所体现的温情与柔软,在现在这个快速消费且情感缺失的时代,这样的温情会让每个观看的人感到温暖并产生对人间真情的无限眷恋。

第二节 治愈性作品的趣味性——对生活的联想

生活原型的启发是艺术联想产生的关键,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治愈性作品多为生活中的现实题材,没有宏大的场景,画面内容平静舒缓,通过刻画细节去诠释现实,贴近人们的真实生活,这些紧扣人们日常生活的画面拉近了观者与治愈性作品的距离,使观者在画面中看到了自己的经历,并蕴含希望,契合人们心中对生活的无尽遐想。只有饱含对现实社会生活深刻解读的艺术作品才能引起观者的兴趣与共鸣,能够温暖人心,使观者产生对生活的无尽回忆和乐观联想。

《国产青春》(见图3.4)作品在贴近人们生活现实的基础上圈定了一个特定的时间段,来构筑了一个快乐的乐园。上学的时光最快乐也是最难忘的。与同学们相互间亲密感和心理随着人们的成长不断消失,那些年少时的天真在成长的路上渐行渐远,取而代之的是成长后的烦恼。观者从中可以看到与他们儿时日常生活体验高度相似的画面,也通过画面回忆起学生时代的愉快时光,得到心灵上的慰藉与满足。这其中深刻体现了治愈性绘画的特征,同样包含着本土民族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氛围,反映出其独特的价值。

图3.4:《国产青春》系列 崔越@麦伢maiya 第十届金龙奖最佳插画奖 2013年10月

韩国插画师Puuung(퍼엉)系列作品《爱情这件小事》,他将情侣间的日常生活点滴用画笔一一记录下来,平凡的生活场景,温暖的色彩,每时每刻都洋溢着温馨与幸福。生活中那些人们常常忽视的爱情细节,他用艺术的方式呈现了出来。画家描绘的关于爱情日常暖心的场景让人们产生回忆、联想的同时又有无限的感动,当今社会每个人承受着巨大的生活压力,能拥有一份平凡的爱本身就是一件幸福的事。

他的Facebook上写道,“爱是每个人都感受得到的,爱的方式有很多,然而我们在日常中很容易就忽略了,我试图找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爱的涵义,并以艺术的方式来表达出来。

图3.5:《Love Is In The Small Things》系列作品 韩国插画家Puuung (퍼엉)

图3.6:《幻园》曾仁臻(鱼山饭宽)图片来源:创作者主页图3.5:《Love Is In The Small Things》系列作品 韩国插画家Puuung (퍼엉) 

人、建筑、自然,在鱼山饭宽的画里总像是一体的,他的画风质朴简单,不拘泥于人物细节,情节诙谐温馨。画中像简笔画一般的小人儿不经意的徜徉于山水之间,人的比例非常小,小到一株植物也可以当雨伞,小到一片叶子也能变成房顶妙趣的形态,画中的小人虽没有面部表情,但光看形态也能看出他们过着一种悠然自得、逍遥自在的现代生活,还有那曲径通幽的自然环境,有时对它凝视久了,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不仅感受到了精神上的愉悦,还感悟到了这许多的心灵体验。让人颇感惬意又忍俊不禁。

鱼山饭宽的画在传统的笔墨下诙谐有趣、干净利落、幽默而天真,他说现代人的衣食住行玩乐都是分开的,我们住在大城市里,近处难得寻找到一片宁静的园林玩耍,可是古人的园子可居可游,是既能住又能玩的,在这个现代化发达的城市里,许多人已经忘记了我们曾与自然和谐依存,我们亲近自然、感受自然、从自然中获取灵感,我们在自然中用树木、石块搭造庇护所,而创作者通过画作在这个压力丛生、情感快餐的时代让人们轻松地重新找回自然的乐趣。

他的作品《幻园》(见图3.6)系列出现了了许多的树,形态各异,伸展着枝芽和人进行着互动,画里的小人儿寻找园林中好玩的事物,有的躺在被草环绕的树根旁,有的站在石头上面对美酒高歌,有的身穿古代服饰悠闲地玩着手机,有的在树下对弈,还有的池边垂钓自得其乐。这些画作既融合了中国传统山水画,又把当代的生活代入了传统山水画中。我们治愈性艺术作品是根植于生活的沃土的,只有深入生活,收集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了解各种领域的人的心态及特征,才能创造出具有一定社会意义,能够满足人民大众的心理需求的艺术作品。

第三节 治愈性作品的审美性——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美感是在人们欣赏艺术作品和欣赏自然景物时,所体验到的优美、崇高的情感。它是由具有一定审美观点的人在对外界事物的美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肯定、满意、愉悦的情感。线条、颜色、形状、音韵、韵律、鲜艳、谐调、匀称以及“黄金律”的特征等,是产生美感的基础。艺术的目的是产生审美愉悦,并借以抒发某种欲望与观念。精神上的愉悦不是孤立的心理现象,而是一种与审美认识、审美情感,审美想象,审美理想相结合的,内容丰富、情感强烈的心理状态。这是一种极宝贵的内心体验,是欣赏者对人生及生命的领悟而产生的一种深层的愉悦。审美需要的治愈,可以产生对美的事物的高兴、幸福感,审美需要的治愈,可以使感情生活更丰富,音乐、舞蹈乃至诗歌等艺术形式的产生都源于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欣赏治愈性作品所产生的审美愉悦是多方面的:有提高对生活认识上的愉悦、有对人做出正确评价的正义感、有参与创作过程的喜悦、有对艺术作品的赞赏感慨、有丰富个人精神的理智感、有对艺术作品中的崇高社会理想、崇高人物品德的敬爱,以及对真善美的追求等等。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是一种向上的力量,它是对美好生活的歌颂,是对传统美好文化的追忆,同样的追求引起观者的情感上的共鸣,可以给人一种向上的、鼓舞的力量。

如今整体社会压力重重,都市年轻人受到生活和情感的困扰,世界范围内社会自然环境不断恶化,频繁发生地震海啸等自然灾难,不单损坏财物殃及生命,也对民众内心产生极大的伤害,饱经城市竞争压力与环境污染的人们总是会对清新淳朴的乡间景象有所向往,由于艺术创作者们对大自然的热情崇拜,产生了众多对自然环境细致描绘的治愈性作品,体现了现代对美好景象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深厚情感。

《Ghost ship valley》(见图3.7)作品中的绘画主题都反映个人对大自然的观察、热爱,诗意的画面,一望无垠的田野,作品的基调色彩和象征性画面的反复出现,受大自然色彩或人物形态所影响,周围多微小的物体都能向人们诠释出生命本身的意义,充满爱意的人与动物的故事令人感动也发人深省,显示着平凡事物的自然美。在这里,不论是宏大的风景,细小的风景,还是唯美的风景,总是带给观者不一样的享受,和细腻的情感交织在一起,使画面充满了对生活的热情,充满活力。其温暖且深刻的主题令人深思。

图3.7:Ghost ship valley by Ebineyland 2015年

第四节 治愈性作品的象征性——对人生的憧憬

憧憬就是对未来的美好期待与向往。想象以人脑中存留的客观事物的形象为基础,是人脑对已有的记忆表象加工改造,通过幻想、联想、抒发感情、表现事物、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梦是人的无意想象的形式之一。弗洛伊德把它归结为愿望的达成,即在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可以在梦中得到满足。弗洛伊德认为,艺术与梦都是缘于现实中不能满足的欲望。梦的作用是单向的,愿望在梦中满足后,一般情况下就不再追求了。但艺术与现实的关系却是双向的:其一,在现实生活中受到压抑的愿望,可以在种种艺术形态中得到满足;其二,众多的艺术作品的内容可以激励人们为在现实中真正地实现自己的愿望而奋斗。[10]

因为现实不可能尽如人意,为了满足美好的愿望,人人都有幻想,因为在想象的世界里,可以满足在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从艺术家创作的内容来看,幻想似乎徘徊于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时间之中,也就是说,想象可以包含这三个时刻。这三个时刻的结合,就可以引起一个人的重大愿望。这个愿望一般是童年时的经历,在回忆中,童年时的愿望得到了满足,同时心理活动的内容,又可以创造出与现实愿望的未来有关的情况。作家的幻想越丰富,越强烈,就会创作出更多的斑斓多彩的“白日梦”,因此,幻想的本质在于―个愿望贯穿于愿望发生的场所,引起了与它相关连的记忆,于是愿望在幻想或白日梦中得到了满足。所以说,艺术家可以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实现自己的梦幻。

因满足观者舒缓负面情绪、治愈内心创伤的心理需求,治愈性绘画塑造出一个个虚幻、理想、单纯的温馨空间,使观者沉溺在画中,感受各种平淡的美好与温暖、心灵创伤治愈的脚步自身内心压抑得以舒缓、创伤得以抚慰 。这种抚慰方式是以幻想代替现实,为观者提供浅层次、虚幻、暂时性的心理抚慰。对未知世界的追求与向往,是对某个不存在或者从来就没有拥有过的事物的向往,人类越缺失什么就往往越渴望得到什么。更多时候我们看到城市中行色匆匆的路人,他们追赶着时间,四面八方的压力向他们涌来,人们需要一个理想的花园来为自己的现实人生疗伤。

 作品《理想的后花园》(见图3.8),画面充满了童趣与想象,创作者重点描绘了一位拥有天使翅膀女孩的帽子,帽子周围有许多小动物,兔子、小鹿、小鸟、猫头鹰在同一个环境和谐相处,周边如同后花园般环绕着蘑菇、仙人掌、树木等,植物们共同生活,感受祥和美好。创作者的一些构想体现在造型上,无限放大的植物,精致小巧的房子与动物,在画面中显得看起十分自然优美。图3.8:《理想的后花园》2011 布面油画 而且特别的舒心,正如题目所说,理想的后花园,一个富有诗意和充满梦幻色彩的地方。

创作者的人物刻画如此绝妙,真是生动逼真,感人至深。这幅画并不是在一定程度上还原现实生活,而是创作者根据书中的描述,融入了自己的想象创造出来。产生的形象新穎、独立、具有一定创造性。绘画艺术是一种可感的形象艺术。画家的想象活动是创造艺术想象的关键。艺术创作中的想象往往是在情感的调节与支配下进行的。

第四章 治愈性艺术的现实意义与社会价值

艺术作品的内容,决定着它的规模体制。艺术形式决定着艺术作品的社会意义和它的审美价值,因而也制约着艺术作品的审美风貌。杰出的艺术家总是从自己的主观心理特征出发去选择题材。基于他们各自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方式不同,使同样的题材本身在他们各自眼中发生了变化。最终导致艺术作品显现出不同的思维火花和风格特色。

第一节 治愈性艺术的现状

一、日本的“治愈系”热潮现象

日本年轻人中兴起将拥有“治愈”特征和特性的人物、物体之类冠以“治愈系”之名的热潮。日本人的“治愈”心理最早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日本进入后工业时代,泡沫经济造成财政恶化竞争加剧,社会发展陷入低迷,人们看不到对未来的希望,在物化的人际关系中疏离,也无法在家族和团体中获得归属和依赖,导致自我迷失的加剧。在都市里生活节奏加速,很多人对这个浮躁社会充满的警戒心、防御心,有些人心情抑郁,无法消除心理障碍。因此,“治愈”文化盛行。

如今,日本“治愈系”文化已进入相对成熟阶段,像“治愈系温泉”,指泉质温和不刺激、食物健康闻名的温泉旅馆。“治愈系美食”指烹饪后色香味俱佳的暖心料理,吃到嘴里满足的感觉可以排解心中的积郁。还有多种多样的“治愈系商品”,如引人发笑的解压娃娃,办公族适用的发泄玩偶、绿色多肉小盆栽等,旅游规划公司也推出的季节主题式的“治愈系”风景名胜和旅游路线,优美的自然风光与独特的人文魅力,这些都让人们在枯燥的生活中燃起了新的向往。日本在社会压力中创造了各种解压作品与产品,同时,这些作品与产品演变成了日本时尚文化的一部分,受到了大众的追捧,抚慰了人们疲惫的心灵。 在国内,人们普遍物质生活安定了,对精神生活追求也相对变高,人际关系疏离,不少家庭解体,单身问题、群体封闭等各类状况,让人们不断反思生活的要义和自我救赎的可能,从而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之路。

二、中国社会生活发展与治愈性艺术

 1.国外现状: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治愈文化,在日本的“治愈系”文化已然形成了一个全方位的产业体系,对日本国民的日常生活和潜意识起着持久而含蓄的作用。“治愈系”背后包含着日本浓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日本人独有的生存价值观。在欧美地区,“治愈”healing这个词被广泛运用在Facebook、Twitter、Instagram等社交网站,这对于笔者探索“治愈”元素绘画案例以及对“治愈”绘画的运用有一定程度的帮助。

2.虽然“治愈系”很大程度上在日本产生并兴起至今归因于日本独特的文化和社会心理,但是需要治愈文化的却不仅仅是日本。在任何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国家,治愈的力量都不可或缺。“治愈”,不仅仅是个人心理需求,全球社会都需要治愈文化。

3.在国内,“治愈系”一词目前应用人群年龄分布虽然处于扩展状态,但主体受众依然是青少年,对“治愈系”这一新兴词汇相关释义缺乏权威性。《失恋33天》标榜中国首部治愈系电影,主打“情感解压”,王小贱毒舌挑剔但眼光独到,可以陪女同事逛街聊天,在主角绝望时借她肩膀,一起打压变态客户,作为临时男友婚礼救场,温柔心细,知冷知热,王小贱用其独特的陪伴方式治愈了“失恋妹”,帮助了黄小仙完成了自我蜕变。也治愈了观影的绝大多数女性观众的心灵。

翁玲雅将现代人需要治愈的原因总结为三点:生活步调快/积累压力大/休息时间少。人际关系疏离,亲密关系淡薄,感情无法抒发与寄托,对自我现在定位及未来感到彷徨与未知。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压力沉重,便把任何具有治愈,抚慰人心,使人情绪得以安定的艺术或者商品称为“治愈系”,也有人称“疗愈系”、“疗伤系”、“慰疗系”等。不管是视觉、嗅觉、触觉、直觉、听觉都可以统称为“治愈系”,但在国内研究中尚未有明确的定义及名字。虽然“治愈”这个新兴词汇涉及了文学、音乐、旅游、影视、动漫、艺人形象等众多文化产业,但对绘画的作用尚不如其他领域清晰,原因在于这类绘画作品创作时,并不是按照具体的标准在进行创作,也并非某一位画家或者画派在创作上的具体风格特征,而是受到日本“治愈系”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创作中显现出来的一种不完全固定的特征。虽然不固定,但其特征仍然是抚慰人心与温暖人心的指向。

在城市化的社会中,到处耸立的高楼大厦,四周弥漫着烟雾粉尘,耳边充斥着各种噪音,人们无法像以前一样与大自然亲近,因此人与自然产生了难以调和的矛盾。“治愈系”绘画中描绘的乡间的自然风光,大自然之间的和谐与观者的渴求相呼应,从而使绘画作品达到“治愈”的效果。

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下,不同的国情所导致的个体心理失衡具有很大的差异,我国绘画作品要发挥本土地域民族优势,并深入了解当下我国现实社会环境下的大众群体心理状况,主要探究我国青年群体产生的负面情绪、烦恼、压力、心理创伤的来源,艺术创作者该如何抚慰和治愈?从而创作出与我国青年群体心理契合,具有典型性治愈元素,使人心情放松,感受美好的中国绘画作品。让观者在画面中产生亲切感、认同感,思考自身,主观地解决自身实际心理困扰。

第二节 艺术创作者与观者之间的“治愈”关系

每位观者在欣赏艺术作品时,都是与艺术作品进行思想情感交流的过程,观者在欣赏时,艺术作品的内容触动了他,进而激发起一系列的思想、情感、回忆等心理活动,激活了观者心理上深切的感触等等。在这种状态,观者的心灵情感和艺术作品的生命世界交互感应,达到了与艺术世界完全合一,也就是“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要使审美活动进入这种高层次的水平,则需要艺术客体和观赏主体之间都具备相应条件。

艺术作品若要引起观者的情绪、情感共鸣,在其创作过程中,艺术家必须考虑到观者的文化程度、生活阅历、以及欣赏能力。从观者的角度看,也需要具备丰富的人生经验和艺术经验。只要具有类似于艺术作品所反映的生活经历与一定的审美能力,就能对作品有比较深刻的领悟和体会,进而达到兴趣盎然、激情澎拜、理解透彻、情感体验深刻的心灵共鸣境界。

一、艺术创作者的治愈性创作

在这个社会里,人们常常认为艺术是被称为艺术家的专家制造的,正如医生行医、工程师设计桥梁等,在其他社会中几乎每个人都以某种方式为主,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美术创作是艺术家满足心理需求而自发的行为,绘画创作之所以不同于生活的复制,主要包含了创作者的思想、激情、概括力和创造力,与技法相比,创作更是对人的才智、能力、意志、情感的自我肯定,体现了画家对真善美的追求,展示出画家的观念,格调、意识,是形成艺术作品的形象活动。艺术的真正价值源于我们不断努力和创造创作,要挖掘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活动,独出心裁,有强烈的个性,有思考和追求。情感是艺术创作者创作的动力,并贯穿于创作的全过程。

艺术创作者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拥有艺术感知,这种感知,不仅是人与动物共有的刺激——简单的反应过程,从更近一层的意义讲,它是艺术创作者的全身心活动的结果,只有通过慧眼观察、情感体验、想象开掘、理性领悟等过程,才能进入艺术构思,孕育艺术形象,才能有鲜明生动的意象产生,并进行艺术表达。也就是说,艺术创作者把自己内部的语言思想转化为外表的语言思想。

艺术作品是艺术创作者主体美好精神导向与审美追求的物态性成果,一旦创作者掌握了独特的绘画语言,它面对将是无穷无尽的自由表达空间,才有了创造。 绘画的真正乐趣在于创造,而创造的价值在于多样性和丰富性。也就是说,它具有了独立存在的生命意义,不再受艺术家的生命所支配。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使观者把它的潜在价值进行再创作,给予观者自由想象和活动的广阔天地。许多艺术创作者在创作过程和试验探索时,时常感到自己对社会的认知、洞察力和丰富的情感在作品未完成时总是郁结在心中,自己的心理有一种不畅快的感觉,这时因为他们有—种在他人与自己共享某种情感和体验的冲动。这种冲动如若不能从其作品中表达出来,就会造成心理上的压抑与异常。当他们把自己意识活动中的内容以散文.诗词、小说.戏剧.舞蹈、歌曲、绘画等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时,他们的不畅快就可以化解,心理也就趋于平衡。按照《精神分析理论》[11],“艺术创作者的第一个目标就是使自己自由,并且靠着他的作品传达一些有着同样被压抑的愿望的人们”,这就是说创作者和欣赏者要有“同样被压抑的愿望”,艺术作品才会引发观者的共鸣,观者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可以把郁积在心中的七情六欲随着艺术作品具体、形象、生动、细腻的展开,或者在五彩缤纷的声、光、色的魅力烘托下,释放情感。或者观者会在被激荡起来的感情流动中,悟出了某些人生的真谛,找到了解决自己问题的方法,心情就随之愉悦,从外向内、然后又从内向外地都舒展起来,这样,被郁积的情绪得到抒发,情感也得到了升华。被压抑的愿望在梦幻中达成了。

艺术创作者力求自己的作品以情“治愈”他人,着重表现人的感情,因为先有自己创作中的“动情”,才能以自己的作品激发别人的情感。但是真挚情感的流露并不是随意可以做到的,艺术创作者对艺术形象、艺术创作活动中的深情,往往凝聚了他们丰富而深沉的人生经历,包括他们所遭遇的挫折、失败、与生活博斗的经验,只有这样的艺术创作者才能创作出优美、感人、不朽的艺术作品。另外,艺术创作者在进行创作时,往往沉浸在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之中,沉浸在表达心声的旋律中,沉浸在苦心孤诣的构思中,在抒发自身情绪时,心情也会得到缓解,可见艺术家们在艺术活动中的感情宣泄,也是在进行自我治愈的过程。

二、艺术作品与观者的“治愈”功效

美术从本质来讲是一种视觉艺术,欣赏艺术作品,对人情感生活的主要作用表现在使欣赏者的情感得到丰富,人具有一些先天的基本情绪,情感如当客观事物与人的需求发生关系,是人们会产生性质不同的情绪,情感,但是由于一个人生活的时空有限,他的所见所闻也是有限的,不同时代不同经历,甚至不同性别、年龄的人,其情感需要是有差别的,没有更多的情绪情感的体验,可当他们看了艺术创作者们的艺术作品时,观者也会出现一种与艺术创作者创作“相对应”的情感过程。从而诱发观者的想象和联想,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给人一种“历历在目”、“似曾相识”的感觉。艺术作品的优秀表现在形式美和意蕴美上,形式美会使观者动情,意蕴美会使观者懂得人生在世的社会价值,因为艺术创作者创作的最终目的是将他潜意识中的东西表达出来使观者接受,而创作中的艺术情感正是感动观者的关键,而艺术感染的深入程度则取决于艺术创作者的真挚程度,只有真实的情感才具有感染力。

艺术创作者的创作都是在某种激情状态下进行的,艺术作品的感性魅力表现在:艺术生命的动情的形式与引人思索的内涵。由于艺术作品的感性魅力,使观者被审美的吸引力所控制,甚至达到着魔的程度,沉浸在艺术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之中而不能自已,此即艺术作品的移情作用。这说明了观者已经参与了艺术作品的内容活动,作品的情绪、渲染力使得观者与艺术作品进行情感交流,或喜或愁,或悲或乐。无论什么艺术形式,总能体现出创作者的思想,这也是所谓艺术作品的“内涵”灵魂,让观者思考并回味艺术作品背后的含义,观后思路明了,豁然开朗。艺术作品的精神力量可以真正感知到观者的心声,使观者的心灵受到震撼,引发对社会的反思与人生的意义。 对多数人而言,欣赏艺术作品便是满足人们情感需要的有效途径,欣赏艺术作品对人情感生活的主要作用表现在使观者的情感得到丰富。人具有—些先天的基本情绪、情感,如当客观事物与人的需求发生关系时,人们会产生性质不同的情绪、情感。当观者欣赏一件作品时,看到的不光是艺术作品本身。观者脑子里过去所形成的各种固有观念和知识,会影响他对这件作品的评价和认识。由于语言的局限性,观者很难表达出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所以,在欣赏一件美术作品的时候观者会将生活中的经历、所储备的知识与固有的观念等相结合,从而对之间作品做出自我的评价。所以,每个人欣赏艺术作品,都是为了当时的情感需要。有时他们纯粹为了欣赏艺术,有时是为了“治愈”―下自己的某种情绪,艺术作品丰富了观者的情感,观者在欣赏过程中畅快地宣泄自己的情绪、愉悦自己的心情、陶冶自己的情操、使自己获得最大的心理满足,身心得到完美的 “治愈”。

第三节 治愈性艺术的社会功效

弗洛伊德在给维也纳大学开设“精神分析引论”讲座时,明确指出:“在艺术活动中,精神分析学一再把行为看作是想要缓解不满足的愿望——这首先体现在创造性艺术家本身上,继而体现在听众和观众身上”。也就是说,“治愈”的作用先是自发在艺术创作者身上,然后诱发观者的共鸣。

当今社会中,艺术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平民化、更有亲和力,艺术带给人们精神、情感安慰。绘画作为一种日常表现方式,与生活的真实需求相连,贴近现代人们的心灵,使其感受到这份爱与真诚。国内的治愈性绘画主要以审美趣味的延伸为导向,在商业用品的大量运用,借由萌系绘画提升商品的审美价值,以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使商品销售量大大提高。对于医疗上对心理用绘画治愈的治疗,国内除少数城市办有的治愈中心有类似绘画治愈的方式或是成人画室里运用绘画解压治愈,鼓励人画出自己的心象和梦境的方法,大多数地区并没有实行,国内人民还没有正视到治愈系绘画的作用,也没有形成研究体系。基于人们情感需求,使大众在创作画作或者欣赏画作的过程中得到身心的抚慰效果,既便于操作,又容易引发情绪,有良好的抒发方式,能有效缓解心理压力。

治愈系的产生是对人类内心的关照,不仅是历史的必然,同时也是对孕育出的特定历史环境的映射。治愈性艺术以心理学为理论基点,向人们传达了积极的思想,它能够很好地与观者的内心情感产生共鸣,一幅画在眼前,或将观者带入画面产生感同身受的

美好,或梦幻的色彩与场景使观者产生遐想,图4.1 寂地《我的路8:星辉谷》2017年 或通过观看感到心理宣泄后使观者感到幸福。当人们觉得读懂了这幅画,通过宣泄可使人们在超然之中回到现实;可以使胸中郁积—吐为快、恢复心态的平衡;使人们重新回到年少的心动,纯真的美好的年代,享受温馨闲暇的时光和幸福;它能改变人生观点与态度,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影响对人性的理解、洞悉以及追求。久经人世觉得疲惫不堪的时候,能够对现在的处境和心境起到共鸣,或者对曾经度过的某一段时光有所追忆,让人反思或怀念,悔恨或感叹,懊恼或欣慰,使人有种醍醐灌顶和豁然开朗之感,观者在不知不觉中寻觅生命真谛,洞察自然,感悟人生。在以人为本的当代社会中,治愈性艺术可以陶冶情操,升华灵魂,塑造健康的心灵,培养健全的人格,具有积极良好的社会功效。

结语

一、研究总结:

台湾学者翁铃雅将现代人需要“治愈”的原因归结为:生活节奏快,社会压力大,休息时间少;人际关系淡漠,亲戚邻里间淡薄,情感无法抒发与寄托;对自我目前定位有挫败感及对未来感到恐慌与迷惘。当今社会不断的进步,竞争不断地加强,成年人进入社会后要承受来自生活和工作上的压力,在校的学生要承受来自学业上的压力,人类的心理上的压力逐渐变大、日益突显,如何改善人类与社会紧张的关系,已经成为心理健康上一个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由于各方面的压力,人们需要治愈,需要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境地来为自己的现实人生疗伤。

心理压力可以通过绘画抒发出来,观者可以通过绘画把自己心中的压力流于笔端,现于色彩之中。美术创作者可以通过作品宣泄着自己的内心情感也可以通过作品感染观者,带领观者感受大自然,体会生命之美,让观者对画作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现实世界中个人的漂泊流转,社会群体的多样,人们内心太多的压力,容易变得躁动不安。面对现代社会的种种压力与不安,治愈性绘画确实可以像朋友般给予心灵的安抚与陪伴,这种艺术运用“治愈”元素符号引导人们在精神的宇宙中体验不同的人生,发现生命中的美,从而激起对生命的热爱。

二、研究反思:

选取“治愈”元素这个热门话题作为研究对象,是在笔者研究生阶段学习期间的关注与兴趣的基础上,搜集大量标签为“治愈”的艺术作品为例,并结合艺术家对“治愈”的理解创作,对治愈性艺术作品的特征进行归纳、提炼,对其实现形式的表现研究。

虽然目前国内研究治愈文化现象的学术论文开始涌现,但多以日本“治愈系”文化为研究对象,对“治愈”元素在绘画作品中的论述基本上是一片空白。在本篇论文中,笔者试图圈定一个较小的范围及凸显“治愈”元素的细节、特征等,但对绘画作品的选择无论是数量上与选择标准上都存在单一性与随机性,此种分析法在治愈性艺术作品的研究初始阶段是一种个人化的认知与试验方法,使得论文存在一些疏漏与不足,个人化思考的过度,在很大程度上也相对削弱了论文实际的客观性,笔者认为造成缺憾的这种个人化因素与研究及立论的不确定性,会随着更多的研究者的加入与对此项研究的深入展开,而拥有更客观、确定、清晰的研究方法与成果。

本论文研究属于对艺术作品治愈性的风格与特征表现研究,但对“治愈”性质的研究深入程度有限,并缺乏相关学术理论例证,未来笔者将在生活经验与艺术实践中不断学习并推广,从中提炼出更学术性、更权威性的理论依据,进一步地完善此研究。

[1] 《艺术疗法:超越言语的交流》引言 孟沛欣著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年1月

[2] 《艺术情感对健康心理形成的作用》 马顺生《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5年2期

[3] 《日本“治愈系”的文化分析》韩思齐《南昌教育学院学报》第25卷第2期 2010年

[4] 《完全治愈系》任知著 北京同心出版社 2012年9月

[5] 《日本震后“治愈系”传播的实践与借鉴》赵新利 李杰《青年记者》2015年16期

[6] 《艺术治疗手册》英 卡洛琳·凯斯, 苔萨·达利 南京出版社 2006年1月1日

[7]《艺术治疗手册》英 卡洛琳·凯斯, 苔萨·达利出版社:南京出版社出版时间:2006-1-1

[8]《艺术疗法:超越言语的交流》引言 孟沛欣著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年1月

[9] 健康的色彩:从未被披露的治愈系色彩心理(德)维思著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3年6月

[10] 梦的解析(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年9月

[11] 《寻找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与经典案例》李武石 著 李光哲等 译科学出版社 2014年

致谢

毕业之际,回首三年,对于最初刚考上研究生的我来说,读研的意义是什么呢?当时的我想法很简单:离开之前的城市,去接触更优秀的人。渐渐地我开始考虑一些更具体的计划:我未来想学什么,我要学到哪种程度,我想在哪座城市生活;现在的我面临毕业,回过头去看自己学的专业知识和自己制定的各项计划,觉得朝阳和夕阳的距离只是一个字那么长的时间而已。

若有人问我有没有意义,毋庸置疑一定是很有意义的,我来了一个新的地方,认识了一群新的朋友,接触到了优秀的教授们,听了很多专业的学术讲座,看了很多学校组织的画展,实现了本科时没来得及尝试的专业研究,慢慢地对油画创作有了自己的见解,找寻到了自己想探索下去的绘画风格,参与了国家级、省级、市级、校级举办的展览,拿了许多的奖状证书,也为自己的简历润色不少,三年研究生期间读了更多的书,并开始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随波逐流……有时候意义并不一定非得要很具体,我觉得三年读研经历的本身就是意义。当然,那些之前制定的各项计划,有些没完成的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如果能不留遗憾,那就更有意义了。

感谢青春,感谢时光,感谢我生活的校园,感谢给予帮助的所有人,感谢遇到我的导师付念屏教授,在日常教学中带给我鼓励与肯定,在论文进程中给我的讨论与建议,心里一切有数,自知幸运。在论文开题时,感谢刘曙光、马遥、张韬、熊沁、何东、谢光跃老师们对我论文提出的宝贵建议和意见,感谢漆麟老师对我论文提出的宝贵意见!感谢父母,感谢周围的朋友在我彷徨时带给我的治愈。在冥冥之中收获惊喜,或有不足,或失之交臂。存在即有获得,不是等待之上,而是从容不迫,感谢所有的留有余地。

再见,三月的二乔玉兰,再见,天桥旁的彭螺丝、夜跑过的操场、排过队的食堂、宿舍顶楼的黄昏、一堆档案证明和我的学生时代。愿我历劫成长后,再转眼江湖,请尽快成长起来。

马西夏子

2017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