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应该为自己的最爱而真正的活着

——山水画家张伟访谈录

人应该为自己的最爱而真正的活着

  • ——山水画家张伟访谈录
  • 李云

:张伟先生,我注意到2015年11月您的个展是成都市和龙泉驿区官方给您办的,在洛带古镇开展半个月。74幅山水画,挂满了墙壁,我特地赶去观展,感觉很震撼。您是何时创作了这批作品的呢?

张:1996年之后吧,日积月累起来的作品。这次画展展出的74幅作品,是我多年走过的艺术道路的回望。它不仅是一个总结,亦是对未来的梦想,更多的是预示着我创作上新的开始。我没想到会办这么一个展览,也没想到会给我出版个人画册《张家伟中国画作品集》。太意外了。画展主题“长岭归雁”是著名画家白德松先生亲自题写的,白老一直在扶持我,鼓励我。借此感谢老师及各界人士和机构对我的支持!

李:白老作为德艺双馨的老画家,是怎么评价您的作品的?

张:两个字:不俗。不俗是老先生最高的评价了。我把这看着是对我的激励。

李:您的近期作品《寒来风景也好》《深色潋滟•山色晴好》也在其中。听说这些都获奖了?

张:是入展了。《寒来风景也好》入选2015年5月四川省美术馆落成《大山大水•大美四川》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展;《深色潋滟•山色晴好》入选2015年8月四川省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美术作品展;《叠崖绝顶收尽秋光》入选2016年1月《大山大水•大美四川》“巴蜀大地”四川省美术山水画大展并获优秀作品奖。

李:那也很不错。恭喜、祝贺您。《冬日的阳光》这幅作品给您带来了很大声誉,人们提起您就会想到它,看见它就想起您。能谈谈这幅作品的创作过程吗?

张:《冬日的阳光》入选2001年3月四川省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山水画会成立纪念——四川省首届山水画展, 4月入选《阆苑仙景》中国山水画展并入编西部山水画册第一集《阆苑仙景》。当时《四川美术报》头版发表,发表之后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影响力,一些不认识张伟的人提起那幅作品就知道张伟了。这幅作品画的是爬山虎的枯藤。有一次我到老成都郊外看到农民的老房子外墙上爬满了爬山虎,很是喜欢。可农民的老房子不入画,我便把洛带古建筑的飞檐借鉴过来。飞檐、残亘,断墙、枯藤、暖阳。我把画毡和三张四尺宣纸铺在地板上,早中晚都在画,足足画了2天。藤蔓是具象的,实在的,一根根,密布而清晰,乱中有序,整个画面显得宁静、温暖,具有物象美。在创作中,每一根藤蔓,无论长短都必须一笔成功,不能修改。

中国画要成就一幅好画,太难了。往往要废纸三千,方能得一幅。我自己在清理旧作时曾亲手撕了几百幅画。从量变到质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每一个画家都必须经历。

李:您是怎么走上画画这条路的?经历了什么?能分享给读者吗?

张:我十二三岁时,就喜欢在课本上作业本上涂涂画画了,后来父亲工作地址的变动,全家都随着去了。可我不喜欢不适应那里,又处于青春叛逆期,于是消积对待读书。上课画,回家也画,只有画画在心灵上才得以安抚和平静,这样更加迷上了画画。没有老师教,材料、墨、技法什么都不懂,只凭着爱好,自己摸索临摹挂历上的国画老虎、葡萄之类。那个时候迷上了画画,只要是笔上画的都想学,包括国画、油画、水粉水彩、素描都想钻研。但实际上那个时候只是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后来到部队才真正有了系统学习。

在部队,安排我搞宣传,常常要办宣传栏、画宣传画、做幻灯片、写宣传标语等,使我对美术的热爱进一步加深,在部队也有了机会参加各种培训班学习画画,包括油画、素描、西画都曾涉猎过,根据对美术各门类画种的了解和实践,根据自身心性特点和业务擅长,基本确定了以后的主攻方向为中国画山水画。不过那时候仍停留在爱好的阶段。

退伍后被分配到了三线兵工厂,地处偏远,没有时间和机会学习绘画。直至1996年,我所在的企业迁建到成都龙泉驿区十陵镇。来到书画大家颇多的成都后,1998年才开始正式在成都继续学习中国画山水画,开始在著名山水画家罗其鑫老师班上学习山水画,后来又考入研修生班进一步学习,在班上得到了如李文信等众多知名画家理论家的亲临授课和指点,逐渐步入中国画领域,后来又跟随著名画家姚思敏老师学习了一年多,完成了从启蒙到入门、再到钻研的一步步过程。

我深知中国山水画的博大精深,从而对传统顶礼膜拜,又四方请教,转谒多师,刻苦钻研多年,凭着自己对艺术的直观感悟,创作出了如《冬日的阳光》等一批自己满意的作品。

山水画作为一种特殊的个人情感表达方式,情境的变化情感内涵的变化,会产生相应的形式变化。我坚持自己在复杂生活中的情感体验,以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去表现自己的艺术理想,没有定律,没有固定的形式,以技法的多变和风格的多样,潜心创作着自己内心的山水画。

因感动而创作这在画家艺术创作中多有体现。也许是电视节目中一个画面,途中窗外一闪而过的风景,发呆恍惚间出现在脑海中的图画,不仅仅限于师法自然的写生活动中。只要能感动画家的,都可能是下一个创作的启示,在冥想中找到现实景致升华而成的美妙构思,这些构成了我静寂清淡的山水画世界。

李:您刚从外地写生回来,感谢您接受采访。这次写生一定很有收获?

张:是的。这次我们5位画友相约自费去乐山市金河口区大峡谷写生7天。成昆线贯穿了整个大峡谷,大峡谷一线天,这里有美丽的移民村,也是铁道兵博物馆所在地,正好我曾是铁道兵,感觉很亲切。不远处是凉山州的甘洛县。乐山市和平镇共安彝族乡,巴掌大的乡镇,大小只如一个院子,但风景美如画。都是水泥村道,全部新房,有民族特色的民居,整齐大套,栋栋乡村别墅,听说是国家出资每人9.2万统一修建,幸福的世外桃源。我们去汉源县时遇飓风烈日,只好躲进废弃的游艇内写生。我们一行食宿都很简单,主要是画画,平均每天画三幅,早出晚归。回家后又花了三天时间整理完善,最终完成21幅写生作品。在山野,我兴奋的画着每一幅画,感受着神奇的大自然给我带来的丰富而多变的审美体验,但到了下午三四点,感觉相当痛苦和困惑。面对丰富的现实世界手上的技法显得如此苍白无力,不能用笔墨关系充分的表达内心对现实世界的感受,感觉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要突破瓶颈。每天都在思考,怎么把画面组织得更好,把眼前的景物处理成自己的,而不是照搬照抄。中国画不是像西洋画那样注重再现,更讲究提炼升华,符合中国画的传统审美。

李:您经常出去写生吗?印象最深的是哪一次?

张:是的。我是山水画家,必须走出书斋去深入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吸取自然的养分和灵感,即接地气。中国画山水画的根脉在祖国大地的山山水水中,在田园野趣中。记忆最深的是在石家庄当兵的时候。那里离太行山不远,但也不近,我会骑自行车早出晚归,去太行山写生画画,往返需要一天,虽然很累,可我乐此不疲,那种感觉或许就叫痛并快着吧。另外就是去重庆的缙云山写生画画,走几十里山路,也不觉得累。画画的人必须要能吃得苦。

李:您确定自己只画山水画?

张:是的。我18岁在太行山下的石家庄当铁道兵,在部队时己确定主攻山水画。至今20多年来断断续续,未以尽心,画画之事始终没有忘怀,由于太爱画画,决心放下俗务。现在专心画画,主攻山水。我感觉这是我最好的内心选择,没有俗事羁绊。我会全身心投入绘画创作,画画既是我的兴趣所在,也是我心灵的寄托。我认为人应该为自己的最爱而真正的活着。

李:现在,除了画画,您还做什么?

张:读书。把以前买的书,没有读的书都读了。绘画理论、技法,大家传记和其它感兴趣的杂书,最近读了《画乃圣事一一读贾又福》。读了画者真言 陈子庄 的《石壶论画语要》 ,这个是网络版的,好象是陈子庄的学生记录的他的思想,他对画的思考非常深、要求高。读了很受益。越读越觉得自己不足,自己差距远。所以越发要加紧修炼。

李:您钟情于山水,又致力于山水画创作,一定有许多个人感悟?

张:是的。我喜欢山水画或许正是因为山水画所有的淡泊出世的意境,山水画所包含的不侍权贵、淡泊明志的心境契合自己的追求。我们每个人从小都或多或少在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长大,所以骨子里有一份诗韵情怀在其中,正因如此,所以尽管很多人可能不会画画,但却能从山水画中有所感悟体会。

以今日之眼光看昨日之创作也会有变化,放下俗务全心画画的这近一年来自己也创作了一些作品,但自己还是不太满意,总有点眼高手低的感觉,画出两三天再看就会看出毛病,我想这也是我需要提升的空间。我把我画的画悬挂在四壁上,自己每天看后,能得到新的启发。

李:您在绘画创作上有什么样的目标或追求?

张:我是一个目标性不强的人,从来没有给自己设定要挣多少钱画多少画,达到一个什么明确的目标。我只是有激情,爱画画,而且自己画画时的感觉非常好。能画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吧。如果说有什么追求,那就是:努力探索不断提高,画出能感动自己能打动观众的作品。

李:您心系丹青,钟情于山水画美妙意境的执着,我们相信在巴山蜀水的浸淫下,在蜀中优秀的人文环境陶养下,将会使您的山水画创作呈现新的升华。

张:谢谢鼓励! 

点评一:张伟作品面貌或含蓄高雅,或黢黑深隧,或浓艳热烈,在感动自己的同时也打动了观者!而在这些富于变化形式各异的作品中也能找到传统和师承的印迹,不失传承的同时又有着强烈的时代特征。

点评二:张伟传统笔墨功底扎实,勤耕长吟,以开放的学术态度兼收并蓄吸收各家所长,创作出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具有当代审美意味的作品。深情玩味心中的最爱山水画,从中体会着艺术创作的艰辛, 同时,也体会着艺术创造丰收后带来的快乐。可以说他是一个艺术追求的寂寞行者。

2016年4月28日

李云,女作家。供职于龙泉驿区文联。已出版《宽爱》《桃花正红》《心中有花》三部散文集。

0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