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势自定时代

文/史介鸿

到底是不同的书法选择了相应的时代,还是不同的时代选择了相应的书法?——绝对值得思考。

梁启超说,“个性的表现,各种美术都可以,……但是表现得最亲切、最真实,莫如写字。”

汉字之美,书法之美,这里面隐含着的中华民族文化内涵,以及对我们民族品质的塑造,对我个人而言都是新鲜和感兴趣的。

书势自定时代

明代王绂在《论书》中云:“书之为技,末之末也,胸无数百卷书,不能作笔。”古代留存的书法经典几乎全为书写者自作,书法与文章相得益彰,融为一体。

书法和文学是不可分的,他们一向被看作是正人心、化风俗的重要途径。书势自定时代

书法和诗文一样是表达真性情的,但没有二三十年背后的训练,没有板凳不坐十年冷的精神,没有忍得住孤独、寂寞的功夫,没有闭门觅句,哪来的对客挥毫?

可如今,整个社会充满了浮躁之情,大家似乎都“等不及”,这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从上到下,从下到上的一种普遍心态。

这种心态在书法上,尤其明显。大概稍稍学过几天书法的人都知道,不管自己怎么用功,有些山是永远也翻不过去的,所以有些“聪明人”,干脆自立山头,一改“书写”是为内容服务的实质,不再依“法”行事,开始走捷径似的夸张。夸张的原因,说到底还是源于内心和古人相比的自卑。

书势自定时代他们打着个性、艺术和创新的旗子,拿到了话语权,从概念上绕了路,以视觉和审美为托词,丢弃传统,篡改理论,简化难度,抬高门槛,既忽悠了百姓,又赚来了金钱,同时也自立了门户。

他们往往以为,古人看不出的,我可以看出;古人不注意的,我能够注意。所以常常抬出古人所公认的不重要的人物来大吹大擂,而于古人所公认为重要的,反而对之漠然——只要对自己有利。

有些人,对已知的技巧,故意用西方理论来阐释,视觉线条,几何物理,几乎用遍,只信他人,不信自己;有些人,对后起之秀,以年龄和职位炫耀,肆意评议,冷嘲热讽;有些人,人云亦云,理论上说的都对,可实际上自己做不来,或者总有些地方是错的;还有些人,“艺高胆大”,举办展会,贴彩找金,图名谋利,不断“创新”,使得书法艺术逐渐成为杂耍……

书法崩坏,妄语狂飞,肆意翻案,是谁之过?

书势自定时代

好在还有老百姓。大多数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

传统在民间,老百姓们几乎都知道:学书之道,“三天不写手生”,全靠坚持不懈;学问之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能吹;在规矩中下苦功夫,提升自己的整体水平,才是正道。

艺本于真,真善美是所有艺术的根基,老百姓们也知道;老百姓们还知道,欲速则不达——大雅君子一直是讨厌和忌讳速成的。

是的,你可以古拙,可以质朴,但是不可以没有功夫,没有美感。总拿那些非经典的古人字迹来为自己的丑辩解,看似有个性,其实暴露了利欲熏心的恶俗和审美能力的低下,产生的只能是留下千古骂名的文化垃圾。

中国书法现在是什么样子呢?孔子说“游于艺”,而现在,书法成了一种专业。在网络上经常能看到,学了几年就出来吹牛的“专业名人”,这本身就是笑话——写得好不好,自己去西安碑林看一下就知道了。

书势自定时代

如今的“书法”,帽子是日本的“书道”,身子是西方的“视觉”,只有两只脚是中国传统的“人本”。书法的三个要素,真、善、美,已经成“脏”、“乱”、“假”了。

书势自定时代。一个所谓的书法家,提笔不能为文,回家不做学问,不能“撰”,只会“录” ,满纸错字,在我看来,连抄书匠都不配。

“德有馀者,其艺必精。艺本于德,无为而名。惟艺之务,德则不至。茍极其精,世不之贵。汝书不美,自视不善。”这是方孝孺的话,也算是对“书法”的另一种具体解释了,大家可以体会一番。

书势自定时代

0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