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艺术思考】有关创作的一些思考

这几日一直在研究画中国和其中的画家画作们。反观我自己的创作,使得自己有所顿悟,在去年的学习中首先开了素描之眼,接着是色彩之眼,现在是创作之眼。

当我在图书馆浏览国画作品的时候,数十本的大师之作中能够吸引我的却只是寥寥,大部分看起来只是画匠之作,从构图,笔法,色彩,构思,这些方面都做的很好的并没有几位。即使是这些录制了视频的当代国画大家们,令我感佩的也仅仅不到十之二三,但借由他们的创作,从各个方向上我都有所获益,我开始思考这些不同的创作之路所带来的殊途同归。

比如就题材而言,这里的很多大家都是对广袤的土地上某一处的景色吸引和激发创作的灵感,但对于创作之地的选择,有的是依托地域多种题材,有的是依据题材选择不同地域,而这些地域的选择几乎无外乎山水,少数民族风情,边疆美景,自然风光,描绘他人的生活,描绘脱离世俗的景象。即便是生活在都市之中,也寄情于山高水长,描绘世外桃源,对于世俗生活的现代城市则很少加以描绘,或者在选择题材的时候便从未想过这也是一种题材。当国画家们思考时,他们会惯性的认为川藏已经被很多人画过了,那么我就去画陕北,画东北,画某一种少数民族。可是这种思考仍然是停留在某一种地域性民族性的描绘之中,这种思考的范畴实际上还是比较有限的。也许正因我是个域外艺术家,所以我才会跳脱出常规的框架,这么思考问题吧。

在我看来,可以描绘的题材不仅仅是这些,为什么这些人从来不去看看现在这个社会这个时代发生了一些怎样的变化呢,当老一辈艺术家们仅仅只停留在一个点的时候,我想现在的年轻人们已经无限多的做着各种尝试了,当然,老一辈艺术家可以一招练上千百遍,而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们已经尝试过十八般武艺了,这种对于数据信息的筛选和快速学习反应的能力远远的超出了上一代人,也许这是我们大脑潜力对于新时代信息发展的一种条件自适应吧。现代生活和古代生活是相距甚远的,而且我们日常所想所思都异常迥异,如果非得创作出古人的那种作品,难免艰涩生硬,现代生活虽然繁杂,可依然存在我们可以用来寄情于物之物,此时物非彼时物。农耕时代的美好和信息时代的美好其实并不是一样的美好,比如我们所谓的梅兰竹菊这些古人寄情之物现如今给八零后的印象尚且寥寥,更何谈新一代年轻人如何寄情呢?曾有的古时,是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古时,是旧时王谢堂前燕的古时,是小桥流水人家的古时,前院腊梅茶花,后院竹林桃花,行路处,埂上一抹野菊花,现在又哪来的梅兰竹菊之印象呢,古代文人皆养兰,现代人皆养多肉,兰是娇贵的,多肉是好打理的,古人养牛羊鸡鸭,现代人养狗猫鼠兔,古代人远游之远是为徒步之远,骑乘之远,现代人远游之远是为以车代步,世界环游之远。可描绘的题材变化了,但画家们依然钟情于那些年轻人们连想象都无从谈起的梅兰竹菊的君子之道,如果不能给年轻人带来寄托情怀的想象和借物言志的思考,传承就变成了自说自画,自言自语。画家之道,道在画内,亦在画外……

比如笔法,这其实并不难做到,我们也不可以说必得采用古法水墨的型,型也只是型而已,非得强调用笔,仿如刻舟求剑。笔法的选择,甚至于乃至工具材料的器的选择皆是艺术表达的一部分,构图和色彩也是如此,从构思出发,到完品截止。可为自我表达,可为悟道修习,可为表意传达。那么,创作究竟是什么?其实有时候不就是一种从自觉进入不自觉的过程么,待到暮年之时,回顾一生的作品,可为己言 这便是创作,便是想要的觉与知。

栖月

写于2018.03.08

0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