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满意丨后-当代艺术(二)疫情之后,我们迫切需要从生物学思维重新认知世界


裴满意丨后-当代艺术(二)疫情之后,我们迫切需要从生物学思维重新认知世界

毋庸置疑,我们正在经历一场巨大的危机,这次疫情也将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产生深远影响。日常失序的世界,其不确定性,乃至矛盾性进一步增强,例外状态,反而在某种机制的突变之下变成了常态,与此同时,常态也完全可能重启为例外状态。就拿普通的呼吸来说,在口罩的阻隔与病毒的侵害之下,我们才真切地觉察到呼与吸的矛盾性、重要性、连续性乃至差异性与无序性。也正是对“呼吸”这一原本极其微小动作的思考,进一步延异出我们对类似于“呼吸之间”的种种体悟与思索。     例如,在未来的奇点时代,科技将成为人类的第二自我,科学技术的不断突破,日益影响着人类思维,乃至生命状态。科学技术复杂性的增加,与此相应的问题乃至困境的复杂性亦从未减弱。这种内部的矛盾,有时候就像毒与药一样,具有熵增特征,这种矛盾与熵增,不仅仅存在于科学技术领域,它甚至普遍性的存在于当下的政治经济,乃至文化艺术之中。故此,在这次疫情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系列的矛盾性、不确定性与熵增存在,诸如疫情信息的真相与谣言之争,民族主义膨胀与全球化的新危机,个人自由与集体公共卫生之间的紧张关系,中医与西医之辩又再次闯入公众视野,乃至民主与专权,科学与迷信,教育与洗脑,等等争议性的话题此起彼伏,它们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紧紧缠绕、穿插在一起的矛盾综合体,其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不确定性、复杂性与无序感,更是整个时代的精神困厄。

裴满意丨后-当代艺术(二)疫情之后,我们迫切需要从生物学思维重新认知世界


     法国当代著名技术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曾郑重警告到:“技术是人类的解药,也是人类的毒药。我们要对技术的高速发展心存警惕。我们需要创造一种新的技术文化,去应对技术的时代。”我想斯蒂格勒的警告是值得我们反省乃至借鉴的。     这个时代的文明程度以及精神状况,它总体上是向“毒”,还是向“药”的方面发展,有赖于所有的参与主客体之间技术性、制度性与宗教性的自我觉醒、反思与选择。特别是对大自然的敬畏,破除人类中心主义,对生物大同观的认可,对科技伦理底线的护持,对人之为人的本质性问题的再追问,何为良好生活,等等,这一切都关乎我们是否处在一个相对健康的文化生态。正如尼采在《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中所言:“如果哲学曾经表现为有益的、弥补性或预防性的东西,那是因为它处于一种健康的文化中,而在病态的文化中,它会加重病情。”     这不禁让我想起中国传统的“中道思想”,什么东西过量,过度,泛滥,亦或是毫无节制,毫无底线,必然是有害的。整个人类生态,只有平衡的“免疫”能力,才能维持身体、社会,乃至文化,艺术,精神等层面的健康。    此次“呼吸之间”展览,正是在这中西理论对话背景下产生的,展览将借用“呼”与“吸”这一对充满象征性与矛盾性的词,来转喻,嫁接,呈现、延异、追问、反省乃至训诫当下一系列的“问题”。     呼与吸,不仅仅指人之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的过程,更是人类各个系统依起依变,依生依化的象征,也是权能场有,因果互摄,即用即有的无间全息的生命状态,人只有呼吸顺畅,才能身心逸乐,故此它更是去我执以返本心,道体一贯,万物吐故纳新的生生大化之理。人只有正视“问题”,实事求是,勇敢地应对危机,才能转危为机,跳出困厄,从而呵护生命、治愈心灵,砥砺精神,乃至增强文化艺术内部真正的“免疫”能力。     这次展览意直面艺术生态当中结构性与系统性的混杂状态,及其在西方当代艺术冲击下的尴尬境遇与精神困厄。近现代以来,我们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有过机械式的模仿,有关跪舔式的崇拜,甚至有过直白的抄袭,当然也有创造性的转化。具体到当代艺术40年,也同样是五味杂陈。古人言四十不惑,但是,我们真的“不惑”了吗?     为此,我们必须思考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当代中国艺术可以给世界贡献什么样的文化价值观?不得不说,日本优秀的艺术家与批评家,比我们都清醒,他们知道自己要创造什么。我始终记得李禹焕批评当下中国很多靠模仿西方艺术而出名的国际大腕,这也是他说的最狠的一句话,其言:“一旦他们(指欧美)开始整理自己的艺术史的时候,你就是局外人了。”李禹焕等人也正是深刻洞悉到这种残酷性,故此他才会集中精力,搞自己有创造性的东西,为东方艺术杀出来一条血路,也为世界艺术史贡献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流派。     中国要获得新的突破,我曾戏言面临“新三座大山”,欧洲,美国与日韩,我们必须在他们的基础上有所创造,有所超越,亦或是差异化,否则中国当代艺术毫无希望可言。也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大的前提,本人近年来极为注重对东方艺术的挖掘与当代转化。 

裴满意丨后-当代艺术(二)疫情之后,我们迫切需要从生物学思维重新认知世界


  在绘画方面,本次展览当中的夏阳、丁立人、孙良等,可谓杰出代表。夏阳与丁立人两位先生,耄耋之年,德高望重,可谓当下东方文化语境下第一梯队的艺术家,两位先生中,又以夏阳先生经历最为丰富,艺术创作更为多元。60多年前老先生即在台湾创立东方画会,此后辗转意大利米兰,法国巴黎,美国纽约等地,2002年定居上海,可谓流离漂泊大半辈子。在经历过“欧风美雨”之后,西方当代艺术的路子,他基本都走过,而且走得很早,很前卫,但是他最终还是回到与自己血脉、文化根性贴近的东方。每次与夏阳先生聊天,我都收获巨大,他风趣幽默,极擅言谈,天南地北侃大山,一般人跟不上他的节奏,又每每不经意间一句,给你灵魂般的电击。他对东方艺术的认知是极为深刻的,有一次与他聊东方书写,几乎颠覆了我对东方艺术的认知。他的感觉系统是很绵密的,也是很敏锐单纯的,这种纯朴的觉受能力,现在的年轻人极少,大多数人对东方的东西,没有真正透彻的认知与领悟,特别是对民间艺术的推广,他是极为严肃而积极的。他常说这些东西是宝贝,可以当代转化,再搞西方那一套把戏,没意思的,没自己文化根性的作品,很少有灵魂,这是他的呼吁,也是他的呐喊。

裴满意丨后-当代艺术(二)疫情之后,我们迫切需要从生物学思维重新认知世界

丁立人先生发言

  夏阳与丁立人在绘画上一个很重要特征就是将中国民间艺术当代化,进行新的转化与创造,从而唤起大家对东方艺术的视觉感知与精神共鸣。孙良先生的作品,虽没有明显的民间艺术味道,但一看就知道是中国人画的东西,那种神秘的,梦幻的,热烈与迷惘,是当代东方城市空心人种种精神困境的揭示。这些对于推高东方艺术的本体语言与精神境界,都是大有裨益的。

裴满意丨后-当代艺术(二)疫情之后,我们迫切需要从生物学思维重新认知世界


    其次,在传统媒材方面,我也高度关注书写艺术,当代水墨与大漆艺术,并且自身也加入到实践创作中去。书写与水墨大家都比较熟悉,我不赘言。今讲讲大漆,大漆经滴色、洒埋、研磨、起皱、莳绘、彩绘、变涂、堆漆、雕填、针刻、晕金等处理后,其细节与局部,可看性强,视觉密度高,这是一般的材料不可比拟的。其中时间性是很关键的一个要素,甚至可以说大漆就是时间的脸谱与时间的艺术,其喜怒哀乐,都在时间中得益彰显,是东方载道说禅的一个重要载体。如果说水墨是一种柔性灵韵的审美的话,那么黑漆则是一种刚性神俊的审美,它是一种唤醒东方人灵魂的语言,它的技术谱系与精神哲学,还有待当代延异与转化,故此我常常说大漆在当代艺术中的可为性与当代水墨、书写艺术与民间艺术一样,具有突出的当下转化价值,乃东方美学一大处女地。此次展览当中沈也老师,即有大漆装置作品,可谓很好的诠释了当代漆艺术的“第三持存”潜能。     东方艺术的当代转化大有可为,那是不是偏西方的当代艺术就没有希望了呢?我也不这么认为,西方后现代之后,当代艺术其实也在衰落,有意思的作品越来越少,装置、行为、影像、观念,乃至新媒体,五花八门,不断地解构着当代艺术的种种界限,以至于我们越来越困惑,艺术到底是什么?

裴满意丨后-当代艺术(二)疫情之后,我们迫切需要从生物学思维重新认知世界


    个人觉得,如果未来当代艺术还有突破的潜能的话,绝对不是形式上的创新,而一定是科技的突破相关,特别是未来奇点时代科技的到来所带来的思维结构,乃至文化结构的改变,否则,很难谈得上真正的变革。特别是生物技术,量子力学,以及人工智能等等技术的突破。这是后人类语境,亦或是后智人时代,艺术的新潜能。这次展览当中我们也很荣幸的邀请到了著名的前卫艺术家,85新潮艺术运动的主要参与者之一李山先生。特别是他的生物艺术,在当代艺术史上的是极为突出的。高岭在《阅读李山,感受生命》当中认为:“李山是世界范围内真正意义上生物艺术完整的思考者、阐释者、实践者和坚持者。”我想这个定位是经得住历史的考验的。     对于生物艺术,我个人的思考,它乃后-当代艺术的一个新方向,也是后人类大时代语境下的一种新的生命艺术,更是未来奇点时代关于人类本质思考的科技艺术,它乃一种全新的基因层面的文化构建,它与传统艺术、现代艺术以及绝大多数当代艺术都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正如李山先生自己在《作为认知方式的生物艺术》中所判断的:“与以往依赖材料和陈述框架,以及使用象征性和寓意手法的艺术作品的构建方式不同,生物艺术是个全新的领域,它是运用生物材料,依据基因编辑的写作方法,讲述一个核酸分子的故事。”    特别是这次疫情,让我们看到了生物科技,以及超微观世界下的病毒、细菌,等等,其他生命体,它们对人类的“隐形”影响,甚至可以改变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人眼看得见与看不见的世界,是极其复杂的系统,他们相互交缠着,影响着人类的命运。    个人认为,这次疫情之后,我们迫切需要从生物学的思维,去重新认知这个日常经验无法体察的超微观世界。

裴满意丨后-当代艺术(二)疫情之后,我们迫切需要从生物学思维重新认知世界

策展人满意发言

哈佛大学医学院研究员塞缪尔·阿贝斯曼(Samuel Arbesman)认为生物学思维是认识与理解复杂世界的一把金钥匙,对此他讲述了三个主要的原因:   首先,是因为生物系统不仅种类繁多,且有很多层级;其次,生物系统是有历史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进化,且这种历史路径,还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这是其有别于物理系统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第三,则是生物系统有突出的最优化容限模型特色,一个很细微的干扰,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也可能创造新的生物学“意外”,这与技术系统是很类似的,故此对生物系统的认知,有助于对技术系统的认知。     虽说生物学思维是理解复杂世界的一把金钥匙,但是这并不是说生物学思维就比物理学思维优越,而是同样需要其他思维的配合与互助,正如塞缪尔·阿贝斯曼所言:“复杂的技术系统更接近生物学系统,因此,用生物学思维思考复杂技术是个不错选择。为了从整体上理解系统,我们也需要忽略一些细节,这时,物理学思维才是首选。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经过物理学思维锤炼的生物学思维。”     此外,在我看来,用生物学思维认识世界,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价值,那就是在基因基础上构建新的文化认知与体系,此新的文化认知与体系,是与以往政治、经济、历史、文学,亦或是艺术所构建的知识体系截然不同的世界,正如威廉·迈尔斯所言:“对生命科学进步和先进技术应用而产生的文化混乱现象作出反应。随着生物医学、生态学和合成生物学等领域的不断发展,我们已达成认知,有关人类与自然环境关联的最基础文化概念正在发生变化。”     除了富含科技的生物艺术之外,雕塑,乃至装置,亦或是户外艺术,等等,也同样可以再当代艺术中大有可为,关键看艺术家是否能找到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找到一个主题,一个媒介,并推高,做大,做深,做透,否则,小打小闹是没戏的,形成不了广泛的影响力。

裴满意丨后-当代艺术(二)疫情之后,我们迫切需要从生物学思维重新认知世界


   例如,此次疫情当中罗小平老师的雕塑《隔离期手记》,我觉得就很有意思,他把疫情期间每天发生的社会时事新闻,融入自己的创作当中,表现各类人物的精神世界,表情极为丰富,有的是关于苦难、惶恐、挣扎;有的是关于无助、求援和勇敢;有的是善良、奉献和牺牲,丰富多元,很好的记录了这个时代真实的“表情”,且每天一个小故事,很有可读性,现摘录他《隔离期手记》两则故事,
    “在李文亮的头七那一天,我做了一件李文亮躺在病床上的头像,他眼神中透着茫然;我也为一位发“嫂子”名叫艾芬的医生做了一个浮雕,除了尽力把她做得像之外,还用了许多种文字装饰在头像的周围;同许多人一样,我在用自己的方式向同为普通人的他们表达敬意!    还有一则新闻报道,武汉一位九十岁老母亲,为了家庭其他成员不被患上新冠肺炎的六十四岁的儿子感染,自己冒险独自照顾儿子五天五夜,直到把儿子送进隔离病房,还书写一封永远无法送达的信,“儿子,要挺住!……”她的儿子在住进医院的第二天就死去了。武汉医生担心这位老母亲接受不了残酷的现实,迟迟未通知这位老人家,直到3月11日医生撰文致歉“对不起,我撒了谎”。这些真实的故事,让我潸然泪下,我没有老人家的照片,但我塑造了一位心目中的老母亲;这位在艰险中呈现出脊梁般勇气的母亲,让我更感受到了“女子本弱,为母则刚”的伟大!”

裴满意丨后-当代艺术(二)疫情之后,我们迫切需要从生物学思维重新认知世界

裴满意丨后-当代艺术(二)疫情之后,我们迫切需要从生物学思维重新认知世界   这些小故事与他的作品融合在一起,是很有启发性的。   再比如,倪卫华疫情期间的户外追痕,也同样具有这样的社会学意义。倪卫华这几年一直在追痕,将艺术推到户外,将户外变成创作现场与美术展览现场,这种集体的涂鸦行为与艺术互动,甚至已经不需要艺术家自身参与了,已经发展到3.0版本,很多外地,乃至海外的留学生,都一起参与过他的追痕,我也曾参与过,并为他写过一篇专文,《以倪卫华追痕为例,谈当代艺术创作中观念逻辑构建的价值蘄向》。倪卫华是一个敏锐的时代观察者,他在自己近30年的当代艺术创作历程中,始终保持着“批判”的锐利,可谓老牌新锐,特别是对追痕系列作品的不断坚持与扩展,这是难能可贵的。他在自己艺术上观念的逻辑构建路径与方法,似乎也给当代艺术的创作提供了一种思考的媒介。

裴满意丨后-当代艺术(二)疫情之后,我们迫切需要从生物学思维重新认知世界


      再如,这次展览当中的艺术家龚新如,也同样是如此,将某一个专题不断做深,使他不断强大。他始终未脱离对城市文化的追问。“迷途系列”、“在路上”等等,由交通标志符号而构建的交通文化、城市问题与社会问题等等,始终是他艺术的逻辑关联点,偶尔又有安迪沃霍式自嘲与幽默,激浪派式的偶发与惊奇,博伊斯式的社会解构,他十多年的坚持,使交通符号成为当代艺术语境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语言”元素,其所构建与交通符号相关的艺术类型,包括行为、装置、观念、摄影与影像,等等,慢慢的,此类作品也发展成为其自我逻辑延展的文化符号体系。    他的作品让人笑,也让人困惑,正如他自己在《自述》中所言:“城市文明发展的同时,其实也在进一步约束和规范人的自由,像牢房一样被我们自己创造的文明所禁锢。在迷茫与混乱的都市里,交通符号,指示导向,以及斑马线的粉饰,形式安全,井然有序,冰冷理性,给人行动的秩序。但理性与规范就真的安全了吗?城市的迷茫与困顿,失控的交通和混乱···我们以为的安全又真的安全吗?人类一直在寻找方向,寻找所谓的安全规则,但是依靠这些安全规则我们的生命安全就真的高枕无忧了吗?这到底是人类文明的进步还是缺失?令我无比困顿。”

裴满意丨后-当代艺术(二)疫情之后,我们迫切需要从生物学思维重新认知世界


    在这次展览当中他有一件装置作品,取名为《这个“球”,挺操蛋的》。颇具幽默,他这件作品的前身取名为《算个球》,没想到这次我们真的被病毒这个“球”给戏弄了一把,确实挺操蛋的,哈哈。     此外,还有其他艺术家在诸如岩画,水墨,等等,各个方面的延异,就不一一赘言了,保持一定的神秘性,大家到现场就知道了。    总之,这次展览参展艺术家,既有“大咖”,也有刚刚起步的青年艺术家,更有充满希望与童趣的儿童绘画。有耄耋之寿的老者,有“海龟”,更有“土鳖”,更有此起彼伏的“后浪”。有前卫的生物艺术,也有传统的架上绘画,这种混杂性与不平衡性,乃至错愕性群体生存动态,才是当下艺术界各自生命最真实的底色。     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这个大环境里求生存,求活命,求呼吸,相互竞争,也相互砥砺。自我与他者,振奋与无奈,例外与常态,感动与悲愤,平庸与崇高,正能量与负情绪,在现实社会并非像黑与白那样分明,而这一切都是发生在我们无法觉察的微小动作“呼吸之间”,它像一张巨大的“黑暗”之网,将看得见的超宏观世界与看不见的超微观世界,异质同构,乃至“缠斗”在一起。     希望通过这次展览,能激起更多诸如此类,有意思、有价值的文化艺术话题,听到各个层面主客体不同的声音,以达到真诚对话的目的。在我看来,尊重与理解才是全球真正的共同“免疫体”,艺术与思考,从来都不是少数人的特权,让我们一起走出唯一真理观,敞开心扉,平等的自由交流,自我表达。
                                                                                                                         文/满意

附1:展讯

裴满意丨后-当代艺术(二)疫情之后,我们迫切需要从生物学思维重新认知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