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船不靠桨,靠“后浪”

划船不靠桨,靠"后浪"

《青春——倔强》 布面油画 41.5×41.5cm 2014年 李建鹏 

 私人收藏 


 2013年毕业后,我第二次漂荡在北京,天气还是依旧的燥热,崔各庄晚上的凉风倒是比上海的晚上舒服很多,黑桥还是黑桥的样子。一起画画的朋友,小我几岁,眼睛里充满了一个90后应该有的样子,倔强的同时也谦逊且自信。一个午后的休憩,我远远的望着他,那种状态让我现在也如恍昨日。 


 今天被B站一段名叫《后浪》的短视频刷了,很多评论讲刷这段视频的并非"后浪",更多的是"前浪"们在转载,或者可以讲"前浪"们在短片中找到了他们曾经"后浪"的影子,更有一种感动自己的观感。 


是的,无论什么年月,规则总是"前浪"来制订,"后浪"想要跨越一步通常是要打破"前浪"的游戏规则。这种打破也并非全都带着抵触,也许更多的会有些不在乎或者无所谓的态度。但通常这种行为的开始往往激起"前浪"警觉,被后者视为不尊重,但当"后浪"涌起之时,却又不得不被迫正视。"前浪"或许是矛盾体,多少有些老年危机的意思。 


 冯小刚在谈到中国几代导演的特征时打了个比喻:第一代导演是打开门走进房子里,然后守好门,认为从大门走进房子才是应有的规则,然第二代导演却无视大门而选择破窗而入,但当他们破窗进去后,也守住了窗,与第一代导演心照不宣的将门和窗作为游戏规则。但后来的几代年轻导演却更是无视他们的法则,选择房顶揭瓦或者破墙而入这种在前辈眼里看来大逆不道的做法,但电影史同样记住了他们。 


 往往新鲜血液都是从不守规则开始的。今年春节疫情期间字节跳动买下《囧妈》免费播放,并开始打破电影的院线规则选择网络上映收割流量时,我一定相信是公司中"后浪"策划的实时方案。这种做法受到了全国院线的抵制,但这种抵制却显得如此苍白,像极了淘宝初期实体店抵制网店的无奈。见证历史的时候一定不要躺在历史的车轮下。互联网行业作出的各种选择总是出人意料,从网店、外卖、网约车等每次新事物的出现总会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这与互联网行业从业人员平均低龄有重要关系。 


 无论你认不认同,历史往往会去证明"后浪"是对的,同时并非否定了"前浪"在"后浪"时期的作为,只是历史往往是"后浪"的时代,或者讲往往"后浪"创造历史,而历史只会记住"前浪"作为"后浪"时的形态。 


艺术史给了我们更多论证。 


 "后浪"也终究有成为"前浪"的时候。莫奈晚年在看到马蒂斯的画时展现的态度,和当年学院派不接受莫奈时一模一样。往往,"前浪"摆出"后浪"的姿态很可爱,"后浪"摆出"前浪"的姿态令人厌烦。 


 复旦大学2015年发布《互联网与当代大学生系列研究报告》中指出,90后生活在社会态度开放包容、物质条件丰裕的环境中,也因此形成了90后一代人独立、开放、自信、张扬等群体属性。我曾在草拟一个展览的前言中写过这样一段话:90后在对待艺术的探索态度上也有区别于上几代人的观点,没有思想包袱,在大潮中判断自己的方向,视野开阔,价值观多元与包容。 


 几年前黑桥被拆了,黑桥的艺术家也都四散搬换了工作室。当年的黑桥,画中的朋友在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读大一,去年九月在重庆相见依然还是七年前的样子,告诉我刚在英国拿到硕士学位并在着手国内研究生的毕业。时隔半年,疫情肆虐,值此之年的告别校园,祝愿他有个好前景,同时也一直保持"后浪"的姿态。 


也祝愿自己一直有"后浪"的状态。 



 李建鹏 记于黄河故道之畔 

 2020年05月04日


划船不靠桨,靠"后浪"

2018.11.03于雁荡山




0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