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狠的敲碎它们—哈桑刘个展》

《狠狠的敲碎它们—哈桑刘个展》      策展人:王澈

《狠狠地敲碎它们:哈桑刘个展》是我为他今年个展定的主题,因为我认为哈桑的创作应该再直截了当些,他需要一种歇斯底里般地冲破,以一种富有生气的体验方式来诠释生命的诸种可能性和危险性。在一种玻璃制成的管状物体上绘画,然后再无秩序的敲碎后使用一种进口的树脂材料封存,并打磨平整是这两年来哈桑刘创作的主要方式。使用“破碎语言”创作的艺术家在近些年的国内外展览中并不少见,但我认为“破碎语言”是一种无态度地对历史、记忆、成长的拼凑式创作,碎片化的记忆和碎片化的感知对于现实社会没有特别明确的针对性。在中国的现当代艺术创作上有两个口号:一个是为艺术而人生;一个是为艺术而艺术。从“五四运动”到“八五美术思潮”艺术创作始终保持着介入社会、改变现实的创作思想,针对现实的一些问题、现状进行批判、反思、质疑、反讽等,而青年艺术家恰恰缺少一种深度的人文感知和终极关怀的思想,在便利的信息时代下被动地接受着一切碎片式的文化,未曾在某个具体事实上加以深入探究,致使在为艺术而艺术的路上逐渐转向一种庸俗的社会学范畴内。但“破碎语言”恰恰也是对于当下时代面貌的一种把握,可以成为艺术创作的形式语言,但绝对应该警惕精神上的破碎。

之所以谈到“破碎语言”是因为哈桑刘的创作涉及到了这种形式,使用这种形式创作其实也是他个人的一种生存体验。83年出生的哈桑刘在生活与创作上其实都存在巨大的压力,哈桑刘不善于经营人事,只对自己的内心和艺术负责。他迷恋于自我的对抗,却在不自知的状态下被生活所撕裂,大多数艺术家也应该能够有所体会,在一个充满实用主义的社会里,谈理想是幼稚的,也是可耻的。但这也是我们需要偏执和抗争的点,哈桑刘正是在体验这种现实状态,在几次的接触中,我能明显地从他的行为和语言上感受到那种来自身体的破碎感和心理的沉重感。艺术家的每一次创作都应该是一次冒险,尤其是作为充满活力的年轻人。来自不同领域和地域的人文经验,破碎化的进入我们的思维里,让我们自感老成,但却破碎无形。对于哈桑刘来讲破碎的语言形式,正是他对于社会的态度。我认为他应该再狠一些,向所有桎梏他内心的东西发出攻击,将疯狂这种文明的产物还给这个非自然的文明社会。

12!n600.jpg

34!n600.jpg

57!n600.jpg

16!n600.jpg

39!n600.jpg

59!n600.jpg

22!n600.jpg

01!n600.jpg 

0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