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角金字塔

秦晓峰

00!n600.jpg 

       作为一个80后,生活在一个科技日新月异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我感到很荣幸。科技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而且拉近了你我之间的距离。可以说生活即科技,没有科技就好像没有了过日子的决心和动力。

       我们今天不说科技,来说说画家的艺术面貌问题。科技就好像是大浪淘沙一样,在不断的推陈出新。艺术也一样,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淘去多余的,只留下最精华的部分,在淘洗过程中,你并不知道哪一粒沙子会发光发亮。我们来看艺术史,一个艺术家的作品大部分在当时的社会是不被认知的,但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之后反而成为了真理,而在当时被叫做真理的东西则变为了糟粕。

        那为什么艺术会有或是需要这个过程那?举个例子,我们的精神生活可以用一个巨大的锐角三角形来表示,并将它用水平线分成若干份。顶端最为狭小,越低的部分就越宽,面积越大。整个三角形缓慢地向上运动。今天的顶点,明天则被第二部分所取代;今天只有顶点能理解的东西,明天成了第二部分人的思想和感情。

       三角形的顶端总是经常站立着一个人。他欢快的眼光是他忧伤的标记。甚至那些感情上或和他最接近的人也不能理解他。人们骂他是疯子、骗子。贝多芬生前就是这么一个挺立着受尽辱骂的孤独者。究竟要多长时间,三角形的较大部分才能上升到他曾经站立到的那个顶点那?三角形的每一层都有一个人,凡是能把视线越出自己那一层境界的人就是先知。然而在当时被人们充分理解并得到人们敬仰的,往往都是那些目光短浅的人。三角形越低的部分,理解这类人的就越多。每一层的人都有意无意的再渴望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这些满足是高层的人在提供的。为了得到满足,底下的人明天将会伸出乞求的手来。

       现在的社会人们的生活是那么的丰富,但精神生活则变得如此贫乏。当今社会,艺术或文学是为那些三角形底层的人服务的,因为生活在底层的人可以养活千千万万个艺术家,人们把一切特殊的、独一无二的艺术价值归于外表的成功,因为现代人是用外表来衡量价值的,他们只考虑物质上的满足。他们欢呼科技的进步,这除了能满足肉体的需要外,毫无益处。现如今,先进的艺术得不到人们的维护,人们的精神世界正大幅的衰退!!

       中国画界历来关心建立个人风格风貌这个问题,不少人似乎有这样的认识:一个画家要是有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面貌 ,便要固守加以完善。在这种认识后面,有对个人艺术风格予以肯定的积极因素,但也多少反应了“一招鲜,吃遍天”的保守观念。个人风貌的形成跟自身的道德品质和文学素养是分不开的。引用朱其老师的文章:“画家不需要读书”,这是国内美院让人惊讶的流行语。一代代的错误偏见使得美院体系对人性本身的丰富性和理解能力越来越简单化。诸如文学或艺术史、绘画史自身的书仍要读,前者是精神性的视野和穿透力的训练,比如写实主义绘画,画家不看小说,怎么把握人物身上的人性和国民性,怎么表现人物的深刻人格?如果是表现主义很难想像没有读过尼采、克尔凯郭尓、萨特这些大师的书,画家的表现型绘画怎会有精神的力量?如果是抽象绘画,不读些诗歌和观念美术理论很难想像一幅抽象画会有诗意和观念。如果这些文学、哲学都没有,那艺术家就只能搞设计和装饰主义了。

       人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可是不还是有句:“书到用时方恨少”嘛。

0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