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 从“移动山水”到“空白”

孙策上海首展

孙策: 从“移动山水”到“空白”

孙策: 从"移动山水"到"空白" 2015-12-04  "从移动山水到空白"孙策个展

 策展人Curator: 曾琼Zeng Qiong 

开幕时间 Opening Ceremony: 2015年12月13日14:00-17:00 

 展览时间 Opening Hours: 2015年12月13日-2016年1月16日 10:00-18:00 展览地址Venue: iSGO Gallery上海市长宁区天山西路567号R108Room 108, No. 567, West Tianshan Road, Changning District, Shanghai   

孙策: 从“移动山水”到“空白”

策展人 批评家何桂彦: 孙策近年的作品主要围绕"山水"展开。孙策毕业于中央美院油画系,在研究生阶段,曾在当代绘画的语言、风格、媒介等方面做了诸多的尝试,不断地"试错",不断地推进。但是,真正让创作变得更加主动,还得益于艺术家思想与文化观念方面的变化,即立足于当代文化的语境,积极地寻求对传统的绘画与视觉资源予以转换,并赋予其新的文化内涵。 孙策近期的作品有一些曾借用了北宋院体绘画中的花鸟形象。不过,艺术家的目的,并不是模仿,也不是后现代意义上的"挪用"。一方面,这些图像会与艺术家最后完成的作品形成"互文性";但另一方面,艺术家的目的却是将这些原图像予以"破坏",使其完全脱离古典绘画的审美意趣。 如果说古典绘画是典雅的、精英的、完美的,那么,在孙策的作品中,许多都是残缺的、不完整的。"抱残守缺"与其说形成了一种新的趣味,毋宁说是表明了一种态度,那就是与传统的审美范式拉开距离。同时,也在于打破观众既有的审美期待,让既有的审美习惯"失效"。不难发现,孙策的创作力图赋予作品一种语言逻辑,使其衍化为一种新的修辞方式,而艺术家最理想的目标,是将语言作为作品最后的意义。 

孙策: 从“移动山水”到“空白”

 批评家 王春辰: 孙策用油画材料做一个关于传统的题材,实际上是对传统的一个思考,我们不希望它是一种过度抽象,太框架的东西,而是有更强的概念性。 《移动山水158号》 90x80cm 2014 布面油画 《移动山水20号》 160x120cm 2013 布面油画 批评家 于洋: 孙策努力的东西是比较狠的方式,蒙尘和遮蔽,实际上是用油画以今天的视角再去讲述,这跟传统是不一样的。我觉得也不用担心他的画被曲解成简单的挪用,他的作品确实是带有原创性,把他的作品和传统山水画并置的时候会产生一种很奇妙的感觉。我们无论从现代这个角度还是当代观念的角度去解读、挪用、再创造样式时,那种水乳交融的东西还是作品根源最有力的东西。 杭晓春: 孙策动用山水的时候不仅仅是以山水的结果与油彩的结合,而是山水深层的文化方式和今天知识生产方式的对话关系。 

孙策: 从“移动山水”到“空白”

 盛葳: 所以孙策可以说是个观念艺术家,只不过实现的方法恰巧是绘画。但是绘画本身是被对象化的,而不是具有天然的合法性的,它是需要被反思的,反思构成了创作的核心。 

 批评家 段君: 孙策现在的"空色"系列,虽然目前只尝试了几张,我很期待看到这个系列,我觉得孙策的这个空白是对于不是留白的一种虚空处进行考虑。空色这几张基本已经用到了一些立体的材料,材料其实是更加具有强度的语言。 

艺术家 孙策: 我理解的传统,是前代人的一个保持,同时也是对现代性的抵抗。。恰恰要意识到传统回不去了,才能以一种创造的方式触摸传统,同时传统才能成为未来,它其实是在前边的。所以我要做的也并不是复古或者中西融合,而是传统的不可能性。 一个受过学院训练的人脑子里的固有逻辑太强大,要试图打破之前的标准和惯性,将那些经验替换掉是很难的事情,因为在你拿起笔的那一刻就已经被规范了。所以绝对的创造是不可能的,但一定要意识到这一点才能开始真正的创造。《移动山水》就是我开始这个工作的起点,到现在的《空白》系列是一个自然的过程。《空白》里看不到任何传统的图像,而是材料、极简、一些意向。但是里边图像的存在是为了赋予背景、空白以意义。就像八大山人画了鱼,纸张的空白就变成了水。我在《空白》里考虑的是油和水之间的转换,不是用油画去表现出水的物理状态,而是能不能用油画产生水性。我觉得不是怎么让材料更具有材料性,而是怎么把它们本身就有的性质揭示出来,这个工作是发现而不是创造。绘画发展至今,有太多的大师,按照他们的标准是不能超越的,但当代的画家应该重新去激活这个材料,甚至是重新界定绘画,让它产生新的能量。 


0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