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贞志对于艺术家王勇的访谈

2015年12月8日

于贞志:以前是否有过水墨创作经验,现在这些水墨作品是从什么时间什么契机下开始的?


王勇:最早在2004年的时候,我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个水墨系列“大汉风”,

但在2009年左右,创作上遇到了瓶颈,之前的创作都继续不下去了,这段时间里,我一直在思考新的作品,在2011年的时候开始创作新的水墨作品,并将之命名为“隐墨”。


于贞志:为什么了解并经历了当代艺术之后,又重新采用水墨这样的形式?你怎么样理解水墨的精神所在?


王勇:现在的中国艺术环境是一个各种艺术形态混杂交织的语境:中国传统艺术、学院古典写实、学习西方的二手当代等等,改革开放之后的这三十年艺术总体来讲是一个向西方学习的三十年,那么学习之后该走向何处?在这个东西方艺术逐渐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时代大背景下,寻找未来的艺术方向显得至为重要!未来的艺术是什么?

我的选择是“水墨”!未来只能是“水墨”!我不是极端的民粹主义者,但水墨不仅仅是材料,水墨本身既有的文化属性是不可辩驳的,能否呈现自然由心生发,倡导水墨精神,建立起独有的语言形态,回归艺术的原点与世界交流!


于贞志:你怎么样看你接触到的大多数水墨作品。你的这些作品比较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王勇:现在大家看到的大多数水墨作品大概分为四大类:传统、小清新、工笔小行画、用水墨材料画西方表现。我觉得艺术更应该回到它的本质上,简单的说,过于直白的作品,其含金量是有待商榷的,真正好的作品不应该是一目了然的,它应该给观者以更大的想象空间。现在一谈到水墨,我们自然就会想到黑或白,这个是不对的,它是不是也可以是“灰”?

“灰”是一个中间地带,这个地带具有暧昧性,具有不确定性,有极大的可能性,灰是我现在的一个学术支点,不仅仅是表达一种态度,更是我的一种思考方式,也是我的方法论。


于贞志:你想通过这些水墨作品表达什么?或者仅仅只是一个创作实验?


王勇:我的2015年新系列作品命名为:“隐墨芥子园研究”,这是我展开的一个庞杂的艺术计划。芥子园是清代文人李渔的花园,因李渔的资助,以“芥子园”名义于康熙十八年(1680年)套版精刻成书刊印了《芥子园画谱》,我们对于三百多年前的芥子园完全低估了,芥子园在传统国画中如同西方现代设计里的包豪斯系统,它是用木版印刷完成了进入传统文人艺术的方法论。对于传统如何转换?是我必须要面对的问题,而“芥子园”恰好成为了如何转换最好的测量工具。该系列作品整体呈现出一种灰淡之象,这种介于黑白之间的灰度,暧昧不确定,小维度微妙变幻使我为之着迷!随着时间,通过不同的作品逐步的扩展开,心象从模糊慢慢“清晰”,希望营造出一座新的“芥子园”,给出了我的可能性!


于贞志:在西方绘画与国画水墨之间,会有一个融合点吗,它会是什么?具体如何去实现它?


王勇:西方绘画与国画水墨?这个问法过于窄了,应该是东西方艺术的融合点?这个点是“禅”。我对禅宗特别有兴趣,开始给作品命名时想直接用“禅墨”,但这样又显得过于直接,反而失去了其中的禅意,就想着中国文化中是不是有另一个字能更好的表现禅这个意境,于是就有了“隐墨”,我觉得“隐”这个字是特别带有禅意的。我觉得“禅”是一座桥可以链接中西方,跨越时空界限,我不把它当宗教,而是当作一种思维方式,用禅来表达艺术,可以赋予艺术更多的可能性,这也正是使我着迷的,是我关注的重点。


 于贞志对于艺术家王勇的访谈

隐墨之芥子园研究2015-105 纸上水墨 33.5x47cm 2015年 王勇作品 

Wang Yong

Study on the Mustard seed garden No.2015-105 ink on xuan paper 2015


0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