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版画》访谈

周琪=Z 朱建辉=H 

  Z:很多人改行,或只将版画作为参赛选送而作,您从事了20多年版画创作,不觉得疲倦和孤独吗?

 H:从第一次(1986年)接触版画起,我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爱上版画是因为喜欢它的印痕,喜欢它贯穿于整个创作过程中所产生的不确定性,在偶然性中所产生的那种无限遐想常常打动我。从事版画创作近30年来,我早己习惯了用版画语言来表达自己。我一直感觉在安静的环境里进行创作才是我最需要、最适合我的生活状态。 

Z:你的早期作品《港湾音符》《觅》等,画面构成感很强,这跟你的装饰设计专业有关吧;这对之后您版画创作有哪些直接影响?

 H:我的早期作品确实具有很明显的设计风格,这和我大学主修装饰设计专业有着不可割舍的联系。设计学中的黑白构成应用赋予了我的早期作品新的秩序感和现代感;色彩构成应用让我的作品多了一份视觉冲击和情感传达。设计语言在我版画作品中的流露是自然的延续,并一直贯穿于我的创作过程,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

 Z: 从装饰风格语言向绘画语言纯粹性转变,这个过程大概花了多久?

 H:一种风格的改变和形成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它是一种思想通过情感世界体验、转换、提升的过程。《索线》系列作品的诞生标志着我的装饰风格语言己向绘画性纯粹语言的转变,这种变化不是一次简单的华丽转身,而是一种艺术观念和思想深度的转型。《索线》语言的形成其实要追溯到1994、1995间完成的《符号》系列和1999年开始创作的《脉》《叙》两件作品,形式语言的探索和绘画纯粹性的研究为《索线》系列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于前面积累的形式语言和视觉体验,作品开始向思想性、文化性和民族性的深度转变,从而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结合点,这个探索差不多用了10多年的时间。 Z:当好院长的同时又创作出相当数量的作品,而且尺幅都不小,你是怎么做到的;感觉你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创作激情,我想这跟你的生活是分不开的,你对艺术来自生活是怎么理解的? 

H:态度决定一切,这句话很有哲理。协调好工作与生活、生命与使命的关系对我尤为重要。灵感是艺术家梦寐以求的财富,我的创作灵感来自于个人生活体验的积累,包括对社会的感知程度以及个人精神体验的深度有关。体验生活可能是直接的也可以间接的方式进行,我喜欢运用现代造型语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来刻画对当代社会的关注,近年来更趋于个人情感体验和对现实生活的思想表达,追求独创的语言纯粹性。有了一种追求和探索的欲望,所以一直使我充满激情。 

Z;从您后期作品里,经常出现兵马俑符号,这个符号按当下的话说太"高大上"了,作为一个已深入人心的符号,您不担心驾驭不了吗?

 H:有深度的作品才有生命力。我热爱和喜欢传统文化,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是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其实在我作品所呈现的兵马俑只是一个文化符号而己,而不是简单的兵马俑描绘,画面蕴含的是我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精神阐释。艺术永无止境,我愿不懈的探索。 

Z:你的作品尤其是《索线》系列,具有很强烈的民族性,向外界传递了中国文化,你怎么看待中国的文艺复兴? 

H:一个民族需要有自己独有的文化和精神,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支柱、文艺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信仰。《美术》杂志执行主编尚辉博士对我的《索线》系列作品有这样评价:朱建辉版画的创作意义,就在于他从这种肤浅的版画现代性的理解中真正切入了当代社会,并借用当代视觉文化的审美方式来呈现他对于当代社会的精神体验。这就是我《索线》系列作品的意境所在。中国文化并不是不可以和当今中国(甚至是西方)的国情结合,但这不是现成的,需要多方面的长期不懈努力。而当今中国的社会焦点被其他的众所周知的问题所占据,文化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文艺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Z:听说你女儿也做版画,我想这与你对她的影响一定分不开,那么当下年轻一代的版画人路在何方,能否谈谈你的看法?

 H:女儿选择版画有三个原因:一是她有天赋;二是受父辈的影响;三是热爱艺术的天性使她决定选择当一位职业画家。 率真是当下年轻画家的特征之一,他们独立并敢于表达自我,不受外界影响直舒心怀,敢想、敢做,以自己最熟练的手法表达自己的状态,平静中透着真实,直接中寄寓真情,自在随性。我觉得当下年轻人应吸纳更多的艺术观念,把握当代的文化语境并切入自己敏锐的创作思想,探索出一条有别于前辈的创作道路。


0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