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日常经验的碎片:马文霆的绘画

文/魏祥奇

马文霆的绘画中似乎总隐藏着有关伤痛的记忆,无论是《踩大刀》、《顶长枪》,还是《胸口碎大石》,这些图像都能唤起莫可名状的突兀感,是有别于日常生活经验的视觉感受。显然,马文霆所汲取的图像信息与现实生活之间鲜有直接的联系,“隐喻性”成为其绘画中最耐人寻味的部分,以至于我们很容易将之与荒诞和梦境对应起来。如果说马文霆的绘画不是再现性的视觉镜像,而是更注重表达个体的直觉体验,那么从学理上梳理清楚其创作意图将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在我看来,马文霆的绘画还是在描述自己的生活和思考状态,其将创作理解为对日常经验的重构,也在绘画中考量自我的知识维度,也重新认识自己内在之中的“本我”。也就是说,这些图像都是马文霆的自画像,都是其绘画意识之中的一个碎片,抑或者是重叠的反复显现。

 重构日常经验的碎片:马文霆的绘画

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我们都在追寻这些被借用的图像的本来含义,但事实上之所以被艺术家所采用仍是基于心理上的认同感。马文霆在使用这些图像的时候,也在这些图像中发现了自我的存在,因此其剔除了很多不必要的细节,所保留的都是最重要的视觉。因此,马文霆会特别注重“绘画性”自身的语言表现力,诸如在《拔罐》中,红色的斑块给人非常野性的刺激感,但也正是这种单纯的表现赋予其绘画很明确的“绘画意识”。我们也会注意到,马文霆的绘画所描述的大多是一个被放大了的局部,诸如《擤鼻》中绿色的手,以及浮在画面上的绿色痕迹,构成了观看的感官体验。当然,这些碎片化的视觉经验对马文霆而言有可能也是无关紧要的,其在绘画中也只是找到某个短暂时刻的情绪,而并不具有所谓的恒定的价值探究的意义。但也就是在这样一些短暂时刻的情绪中,马文霆意识到了一种自我的思想状态:虽然没有前辈艺术家的宏大历史叙事,没有所谓青春残酷的挣扎,但确是“游离”的状态,可以说是孤独也可以说是自由。在这个意义上来说,马文霆并不习惯于表现既定的知识经验,而是要求自己不断回到自身的日常经验之中,去发现和反复体会一些视觉场景所能够带来的叙事线索。马文霆从来没有将这些图像视为孤立无援的存在,自这些图像进入眼睛的瞬间,艺术家便赋予了其新的语境和含义。同样,也只有在更长一段时间里的创作中,我们才能更清楚地厘清马文霆的思想形态。毫无疑问,马文霆是一位拥有不断自我反省能力的艺术家,其绘画围绕着自己展开,远离图式困境的矫揉造作,以至于在创作中呈现出“表现主义”的力度和气质。

重构日常经验的碎片:马文霆的绘画

重构日常经验的碎片:马文霆的绘画

马文霆在一段自我描述中谈到要用这些图像“还原我所体验的记忆的现实世界”,尽管我们似乎是生活在一个同质化的生活空间之中,但事实上所有人的感受力都是有巨大差异的。那么现实世界究竟是一种客观的存在,还是一种主观的理解,就是一个很容易被忽视而值得我们继续思考的问题。马文霆的日常经验有可能是超出我们视野的延伸,这些碎片化的体验是其对自我情绪和知识结构的自省,也是一种极为细腻和敏感的发现。马文霆并没有在艺术史和社会学的双重叙事中寻找创作观念的支撑,而是完全指向个体经验的表现,这是一种很困难,但也是充满着无限可能的叙事空间。显而易见,马文霆在寻找视觉图像与绘画语言弥合的有效方式,画面中的情绪和意味也都是在绘画语言的表现中被观者所感知的,我想也正是其明确的自我意识,使其语言上表现出生动的特质。换而言之,马文霆在绘画的过程中再一次体验到自我的存在,不同于自我的预设,绘画是在感觉之外的一种技艺,感觉和手的触发会激起一种新的知觉经验。亦因乎此,马文霆在绘画中能够体验到完全不同于日常经验的感受,以至于成为其创作灵感的神秘入口。

2016年4月于北京东城胡同

魏祥奇:美术学博士、中国美术馆馆员、东京画廊+BTAP学术总监


0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