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夜话

33!n600.jpg

日本,亲切与怨恨之地。就前者来说,日本曾属中华文明圈,衣食住行皆受中国影响,文化同根同源,彼此自然有亲近感。后者起因于近代以来的交恶,日军入侵与殖民、暴行与掠夺失却人性,正直人心中必存憎恨。时下一些国人对日本仍无好感,尤其是听到“东京”二字,立马瞥眼恼火,这是现实!百多年来,由此地发出的指令使远东及太平洋地区蒙难。不似西方德人有过反思、道歉和赔偿,欧洲交战国间达成谅解。中日之过往伤痕远未愈合,眼下又被岛国一些政客恶意揭开,流淌出仇视的血气。

来至东京,缘于在《雕塑构造》一课中,有大二女生以清华秋叶为材,创作了《九歌▪湘君》,其获得了第35届国际泷富士美术奖,作为指导教师与推荐教授,日方盛邀余列席颁奖典礼。在艺术创作中,集合自然散物,体现深度意味,生态且具人文气息,当为东方传统艺术精髓。记得推举该作参评时,我即预知,日方学者会欣赏此类雕塑,莅临东京,故有心理准备。

飞离北京时,空气透明的让人吃惊,微信上传的图片清晰极了,朋友圈中多数人以为到了日本。相反,踏入异邦,天空倒是灰蒙蒙的。夜幕刚降,从高楼窗户放眼望外,迷雾笼罩着东京。漫步于晦暗胡同,路旁灯杆上盘绕有无数电线,显得杂乱无章,并非如欧洲城市的基础设施那样,将电线埋入地下,眼前所见倒像是中国南方市县。初临之夜,我竟无身居异国之感了。

转天,天空碧蓝,与前日大相径庭。先后转了东京大神宫、北之丸公园、皇居周边、千代田街区等地,其间也路过靖国神社,傍晚被拉至银座的东京会馆,列席颁奖典礼及晚宴,行程颇为紧凑。短时之内,透彻了解东瀛人情感几无可能,唯有察看相对恒定的景物,诸如:建筑形态、道路设施、园林绿植、公共艺术等,这些物象或许透露出潜在信息。我整日游走市井,不放弃细枝末节,有人戏称是“戴着放大镜走路的人”。观察物态处置、思虑人之品味,感悟似曾相识而实际陌生的城市特质。

一. 绿化洁为

1.绿化

在城市化进程中,日人没怠慢绿化。尚不多言公园绿植,目光掠过都市街面,绿意充斥眼帘。东京的马路不宽,两侧的现代建筑下总有林木、花坛或草坪,人行道与绿地上错落地栽种着各异树种,形成高低、深浅、冷暖的色带。时尚建筑配以苍劲古树,规划建设显然为自然植物预留空间,矮小灌木圈围住高大老树,起到护障作用,行道树干上,时有粗细伸缩的金属护架,细微呵护树木,略可窥见一斑。一些部门的围墙非砖石金属结构,乃以茂密树丛直接修剪成屏,环保生态且煞是好看。与欧洲城市类同,多数店铺门边有绿植、盆花,或栽或吊或挂,节约空间也绿化环境。

18!n600.jpg

54!n600.jpg

36!n600.jpg

49!n600.jpg

56!n600.jpg

2.洁为

残阳夕照,现代化高楼的玻璃幕墙上反射出刺眼的亮光,在耀斑中央,不时漂移着忙碌的 “蜘蛛人”,与大楼相较,是那么渺小,如同一个黑斑在缓缓移动。正是他们辛勤劳作,使建筑墙净窗明。街道路面上也干净,少有杂物堆放,几乎看不到纸屑碎片,连垃圾桶都难以找到,极不容易在角落中发现,却是一排四五个,他们的垃圾分类甚细,人们似乎也遵从约定。抬眼扫视周遭,颇感环境洁净,换个角度如何?从高楼窗户往下瞧,低矮楼面大都清爽,有些平台上有铺草、栽树、放置雕塑等,成了休闲场所,可见,东洋人没做表层文章,较为注重整体观感,也就耐受多方位的审视。

19!n600.jpg

二. 和风精艺

1. 和风

在东京马路上,施工不能扰民,工地被圈围起来,有着统一制服的专人导引车辆与行人。人们遵守红绿灯制度,机动车驾驶员也会主动避让行人,大家排队等候巴士及地铁,车厢里很静,有人阅读、有人细语。司机们总是仪表堂堂、和颜悦色的,尤如有教养的知识分子,绝无国内同行的疲气与匪气,每趟车发出,车站员工必鞠躬送行。若是外地人问道,行人会停步指引。迎面相逢陌生人,彼此面露微笑,点个头抑或打个招呼。熟人之间,礼节更繁,东京艺术大学校长宫田亮平先生步入颁奖会场时,面对在座日方嘉宾,逢人鞠躬,计十余次,有些还互致缓慢的九十度礼,老远望去,头近乎过膝了。对于路遇过客及熟知的艺术家所为,从表层而言,社会倡导和睦礼仪,人与人之间互信互尊。

2. 精艺

在过往长河中,日人曾是中国学徒,他们曾频繁派遣使节到访中国,汲取中华文明,转而拓展本土文化。日本也有西式工业化过程,他们没有抛弃传统手艺,反而更加珍惜,处处彰显改良后的自身文艺。穿着和服的女子行走于闹市中,与西装革履的男士擦肩而过,西洋式商铺存有东洋式和风,传统与现代俨然并存。从城市公共艺术来看,人行道上铺有彩色盲道地砖不足为奇,关键是延伸于斑马线上,照应弱者可谓无微不至。标志导向精微而清晰,细致到路口拐角处,行人俯首观之便为明了。艺术不仅有神性,也能功能化,相关地面处置,注重设计应用,不同路段铺有各异材料,如同壁画式地面,色彩肌理丰富。此外,随处可见雕塑式护栏、椅子、时钟和灯具,艺术实在地融入城市生活之中。

09!n600.jpg

17!n600.jpg

45!n600.jpg

52!n600.jpg

59!n600.jpg

对待自然与艺术折射出人的价值取向,粗略对扶桑的文化感受是“生态环境尊崇自然、文化艺术以人为本”,还有就是 “现代接传统,艺术和自然”。

写作此文时,电视中恰好在播放有关火山之节目,介绍地处太平洋的火山带,说是活跃相当且时有喷发可能。日本没有陆地纵深,资源短缺,灾难频现,四周被海水包围,犹如大洋中飘零的小舟,孤零零地承受大自然的威慑:地震、海啸、台风、火山爆发……历史即便如此,诸如:1923年关东大地震、1995年阪神大地震等等。最近的是三年前发生的311大地震,福岛满目疮痍,数万人被地震或海啸吞噬。从境外电视直播镜头中,外人少见灾区有嚎啕大哭之人,面对现实惨状,他们只是掩面而泣,有序地领取救济物品。我极诧异,这有何种力量?当时着实想去走走看看,如今置身其间,我便追索起来。本质上,因之日人有切身的“自然无常”的忧患意识,即内心陷于消极悲哀,外在又试图拓展生存空间,时有过激并走向极端之为。他们潜具渔民顽性,在汪洋中,随时听命于神之召唤,艰辛劳作乃为建立和美家园,在本土敬天和地的动力下,继而融合自然、优化艺术了。简言之,因曾失去或行将失去才会倍加珍惜!这或许是深度因素!

04!n600.jpg

15!n600.jpg

面对窗外的东京夜色,作为一个中国学人,情感颇为纠结。反思历史,对曾经的军国兽行该唾之;着眼当下,对时行的“自然与艺术观” 当鉴之!

0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