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说刘庸之的画

作者 禾子

44!n600.jpg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青年画家刘庸之摆脱陈旧的观念,力排异议,率先在重庆创办油画工作室。目的在于研习艺术,把油画与商品挂钩,这无疑是一个富有创建的行动。开业以来,以独特的经营形式,在文化市场的竞争中,逐步地打开局面,其作品的价值与品格都具有一定水准。

刘庸之的治艺方式,俨然是承袭了西洋绘画的分段组合:从素描入手,培养对形体的认识与虚实的表现。从静物到石膏,从石膏到人体。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跳班”,不“插班”,这就说明他尊重艺术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尊重外来文化所形成的经验与规律。他始终不渝地在素描训练中,反复地认识对象,表现对象的“三维空间”,从而强化了自己的形象思维能力。

在素描的基础上,他又跨入了色彩阶段的反复,从静物到写生,从写生到创作。在这一阶段中,刘庸之不辞劳苦,以山城为圆心,以全国为直径,绕了大半个中国,深入生活,就地写生。这些写生不是自然光色的复映,而是渗透着画家的审美情趣。综观画家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将近十年所发表的作品,绝大多数都是水粉。其中有自然风景,名胜古迹,风俗人情,都市风貌······艺术视野开阔,色调明确和谐,显示了他在水粉画上的熟练。1991年开始由水粉而进入油画。虽然两者性能不同,要求不同,但是可以看出水粉画为他油画所作的铺垫,还是比较坚实的。

刘庸之三十而立,开始将现实主义写生色彩走向自我。严格的说,他的油画源流于欧洲近代美术的印象派绘画大师莫奈,梵高,塞尚······其中有技法上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创作方法上的借鉴,这就是重视从实际生活中产生的印象和感受,进行艺术的构思和艺术创作。他的作品是技术,思想,审美情趣的“三结合”。他用独特的形体和色彩的旋律装点画面,给人以一种浑厚的结实而耐人寻味。在追求西方印象派和表现主义的同时,力图把自己的艺术和东方文化加以渗透融合,追求其作品的形式感和天人合一的气韵。从宏观上来讲,他对色彩的整体观察,相互比较的观察,视觉与记忆联系的观察,都能顾此及彼,相互协调,运用科学的色光原理去感受优美的色调与构成。我认为,这种艺术创作的探索和拓展是十分可贵的。

油画作者:刘庸之 山城小巷 1993年创作 已被收藏

文章作者:四川美术学院 教授 李来源(禾子)

文章摘自:重庆日报 1995年1月16日星期一 第八版

0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