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

——穿越阿尔博加时空之日志

46!n600.jpg

摘要:世界需要和平!要和平,人人就应充实人生素养而强化生存实力,以“和合”心态与行为,爱自然、爱艺术。在此,阿尔博加人树立了典范,犹如之前中国文化老人所言,“不争,更不屑争”,释放生命活力,只为求得祥和平静的生存状态!

2012年7月21日、暴雨

前奏

户外狂风大作、电闪雷鸣,京城此等雨势迄今61年来实属罕见,城区多地水漫金山,通州出现龙卷风,房山还有泥石流。十数万人滞留于机场,次日能否成北欧瑞典阿尔博加(ARBOGA)之行?静观天意吧!

7月24日、阴

栖身之地

 “阿尔博加”本意是弓形的河湾,作为瑞典中部城市,属于西曼兰省,最新统计人口约13000人。阿尔博加城区面积不大,却是古色古香的,该城保留了完整的中世纪风貌,处处潜藏着深邃的历史痕迹,据说瑞典首个议会就诞生其间,早先国王们偏爱居住于此,故其有第二首都之称。

24!n600.jpg

7月26日、晴

从战争弃料至和平之物

2012瑞典国际雕塑创作营于7月23日至8月12日在阿尔博加市举行,主题为“从战争弃料至和平之物”。发起人是原瑞典艺术家机构主席理查德·布里克索尔[Richard  Brixel],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德国、荷兰、罗马尼亚和瑞典七国的15位艺术家参展,其间举办研讨会和出版中、英、瑞三国文字的画集。

瑞典军工发达,原皇家兵工厂就设在此地,故遗存有早年的飞机大炮,这些武器均已由博物馆收藏。

21!n600.jpg

阿尔博加人向往和平,将其作为主要材料提供给艺术家进行针对性创作,所有作品在城市展览半年之后,再构建为雕塑公园。由军工到民用、由武器变艺术,毁灭性功能转化为建设性标志,基点出于和善,创意可谓独特。

12!n600.jpg

8月2日、晴

窗台·阳台·庭院

八年前,欧洲四国游,走马观花的行进轨迹是一条“线”,此次瑞典之行更像扎进一个“点”里再深度体验。

在阿尔博加做个活动人人皆知,人们友善地邀请我们到家中做客,大家先后去了陶艺家克斯汀(Kerstin Hörnlund)、商会会长戈兰(Göran Dahlén)的庭院,今天又来到眼科医生奥雷(Ole Borgholst)的家园。

15!n600.jpg

除了楼上楼下的房间多之外,深印脑海的是这里人崇尚艺术,无论从事何种职业,家家户户墙面上都挂有油画、版画,屋里屋外摆放着从世界各地搜罗的艺术品,雕塑是藏品的重中之重,好坏不论,都是原作,人们艺术化地生存,与艺术相伴,活得情趣盎然。

阿尔博加人喜欢艺术,更热爱自然。冬日北欧光照时间短暂,阳光尤其珍贵,阿尔博加人也就十分重视窗台、阳台、庭院等采光区域,最大限度地亲近自然。

临街的窗户里透出好看的布帘,窗台上陈设着鲜花、台灯、雕塑等,他们悉心布置,就像艺术家组合静物一般,将最美一面展示给过往的熟悉与陌生之人。

31!n600.jpg

阳台中绝无杂物堆砌,总是清清爽爽的。大阳台自不必说,鲜花、桌椅、阳伞不可或缺。小阳台即便再小,也要搁一把椅子,再将鲜花挂在墙面或是栏杆上,喝杯咖啡,来点音乐,沐浴温暖阳光,享受自然的恩赐。

06!n600.jpg

庭院对于中国城市人来说有点奢侈,大多数阿尔博加人有此福分,前院后院、大小不同而已。院中摆着桌椅、烧烤炉等,地上绿草茵茵,还种有各种鲜花与果树,此时苹果小而青涩,密密地挂满枝头。聚会,太常见了!有事无事均热闹一番,在与自然和谐中,人们单纯并快乐地活着!

34!n600.jpg 

8月4日、晴

仲夏夜

临近传统的八月吃虾节,阿尔博加人沉浸在节日氛围中,店铺早早地打烊,街道上少有行人,人们都忙着团聚了。大虾是一种美食,此时瑞典人比其它国家的人更爱吃虾。面对匆匆流逝的短暂夏天和行将到来的漫长冬日,人们借此话别,气候渐凉毕竟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由此看来,相聚似乎更是一种暂时的告别,其间当然也夹杂着一些感伤的成分。

理查德先生请全体雕塑家到其郊外别墅欢庆。

54!n600.jpg

他家位于HJALMAREN湖边,三面都是密林,大气透明得让人开心,拍出的片子清晰无比。中国雕塑家早早来到,许多人要游泳,经水一泡心情更好了。

房前屋后到处散落着雕塑,大大小小、各种材料都有,室内还有三个展厅。他年前给过我画册,说实话匆忙地仅是粗阅,如今面对实物,我仔细地品读这个北欧老人内心所思的凝结之物,明显感觉到他的雕塑与自然十分协拍,就像大地上的有机生物一般,闪耀出人性的光辉,有生命激情的赞颂,偶尔也流露出丝丝苦涩。划痕与残缺的作品折射出他的内心,炙热与冷峻纠集,夏季阳光明媚、冬季漫漫长夜,北欧人兼具特有的爽朗与无名的感伤。理查德名利双收,心灵寄托于变幻的大自然,内心定有更高层面的忧思,他关乎于自然与人。

05!n600.jpg

今天过节,名流来了不少,有收藏家、陶艺家还有来自德国的著名音乐家,足有60多人。松树林下,一条30米长的桌子伸向湖面,我与书兵将国内带来的3瓶白酒一并献出,20年的陈酿汾酒让老外们吮吸到东方老酒的醇香,微醉的人们三五成群地畅谈言欢或是翩翩起舞。

22!n600.jpg

伴随着悠扬的手风琴曲,上蓝下黄的三角旗在暗夜熏风中飘摆,这是一个爱自然、爱艺术的国度。

8月5日、晴

天空

劳作之余,我时常对着阿尔博加纯净的天空发呆,头顶飘忽的彩云、疾飞的掠鸟唤起童年的记忆,淡忘的气息如今却在异国他乡重温。罗曼·罗兰说:“纯洁的大气可以洗涤心灵底秽浊”,故此,喜忧难免掺杂其中。

50!n600.jpg

今天是礼拜日,天空依旧是那么神奇,太阳与白云似变戏法的魔术师般默契配合,时刻变换着天幕景致。大家前往斯德哥尔摩参观,除中国雕塑家之外,同行的还有美国的大卫[Devin Field]和英国的安东尼[Anthony Heywood]。

沿E18号高速,历时一个半小时来到已故雕塑家卡尔·米勒斯的故居,他与挪威的威格兰德同是诞生于北欧的杰出大师,卡尔·米勒斯的作品如今已是瑞典的国宝了。20世纪80年代,国内某本世界博览类杂志用其作品《人与飞马》做封面,当时我就特别喜欢,只是相当一个时段我不知何人所作,现今身临其下,仔细品读,我努力在补课。他曾师从罗丹,难怪作品中有罗丹、布德尔和马约尔的影子。他也有独特因素,雕塑形体无论大小,均用细长高耸的底座送往天空,与白云星月对话,其指向类同于哥特式教堂尖顶向空中延伸,将思绪引往无限与永恒的境界。

47!n600.jpg

下午,快速转了皇宫、市政厅、歌剧院及老城区,斯德哥尔摩的人口有400多万人,加之正值旅游旺季,城中心区人头攒动,如同任何大都市一样,也有堵车的路况。

披着晚霞,众人回归于阿尔博加,恰逢一位威武的骑士驾驭盛装的高头大马叮叮当当地行进在空寂狭窄的街道上,长风吹起斗篷之时,也送来教堂的晚钟声,梦幻般的景致让人依稀回到旧时,下个礼拜是“中世纪周”,或许还会萌发出精神传奇和视觉盛宴。

8月6日、中雨

和合造物

在欧洲户外公共空间,我的第一座雕塑是锻铜的《提琴》, 高3米,2006年为西班牙马德里创作,现《和合­­­­­­——从导弹至钢笔》属第二座,此次采用的是综合材料。

所谓综合材料相当特殊,初到阿尔博加时,理查德对我说:“许,特意为你准备了一种好材料。”看到实物,我暗自惊喜。一枚曾服役于皇家海军的巡航导弹。型号B1,弹体编码BLINDRB08A,长度近6米,重量1225KG,射程100公里,生产年代在1950年左右。阿尔博加人真会让艺术家“玩”,魏小明说:“简直难以想象!”

盯着这枚颇有来历的导弹,我整天都在苦思冥想。

42!n600.jpg

两翼是铝材,两炮是钢铁,尖头是碳素钢,即做头盔的合成材料,质地坚硬,内中还参杂有金属丝和玻璃纤维,呈浅灰军绿色,铭牌标号齐全,毫无疑问,本身已是一件完整且完美的军事文物。我放弃了先前在国内的设想,我不想破坏原有的整体,根据展览主题,越看尖头越像钢笔,从导弹至钢笔的创意应“物”而生。

我将尖头切割为笔尖形,再到处搜罗机器零件,如:发动机的托架、螺旋桨的涡轮、军事部件上的小油罐、舱门上的小摇把以及一些叫不上名的东西,对照中国老式钢笔的形态,将它们螺栓于一体。

巡航导弹的前部稍加被改动,装配上复杂的笔头,表面打磨再喷上铬色,配之笔帽扣,整体就似钢笔了,一个重新配置的硕大钢笔。后部形态均保留,只是单边折翼再焊接固定,局部高点或散件做了抛光,旧式武器闪耀出新的金属光泽。按照设想,该雕塑应置于草坪上,人们可以攀爬弹体或坐于翼上,闲暇之余也可琢磨钢笔与导弹之间的文武转换关系。

21!n600.jpg

我将所有铭牌擦得锃亮,大卫走过来,操着生硬的汉语问:“明白孙子吗?中国古人,写了一本军事书。”我两眼直愣愣地盯着他,没想到一个西方人竟知《孙子兵法》,随后,他嘟嚷道:“钢笔厉害!比导弹,”一甩手,摇晃着走了。

8月9日、晴间雨

穿越中世纪

昨天,中世纪周拉开帷幕,阿尔博加昔日的宁静被打破。披挂中世纪装束的男女老少满街溜达,周边城市的人也拖家带口前来凑热闹,不愿错失年度一次的“中世纪”盛会。

05!n600.jpg

上午10点,马队定时在主要街道巡游,后面跟随各行各业的“中世纪人”,阿尔博加人如真似的穿越至中世纪。在城市的两块区域,教堂外草坪和14世纪房屋周边搭起无数帐篷,售卖地方特产,有食物、衣物和好玩有趣的用品,还有打铁、吞火、赛马等表演。

57!n600.jpg

07!n600.jpg

酒吧里的摇滚乐则掺杂进来,有些刺耳和不协调,将人从中世纪梦境中拉回当代,一周之内,穿越的大戏每天重复上演。

早晨,我与金泽在街上扫货,碰到罩着民族服装的市长,遂以市政厅为景拍了张合影。他说下午要去看我们,到傍晚也没见他人影儿,志愿者说早来了,原来开着滑翔机屡次盘旋于展场上空的人就是他。

晚上,所有雕塑家入乡随俗地戴上牛角帽、套上传统服装、腰上还系根绳子出现在酒吧中。安东尼对我说:“中世纪人有时候比现代人过得舒坦”, 阿尔博加人走入现代之时,仍崇尚祖先的生存方式,所以许多人日子过得相当潇洒。

46!n600.jpg

对于中世纪的印象,记得早先学西方美术史时,听的最多的一句话便是“黑暗的中世纪”。尽管如此,阿尔博加人没有全盘否定,更未抛弃传统精粹,尤其是文化艺术,以建筑、音乐、服饰、家俬等为主,他们精心地呵护古代文化遗存,每年此时此地都会举办此类活动,吸引大批游人前来观光购物,从而推动城市良性发展。

12!n600.jpg 51!n600.jpg

24!n600.jpg

8月10日、阴间小雨

和合之道

下午,理查德一通忙乎,指挥着铲车、吊车,逐件将雕塑归置到预定方位,原先还有些凌乱的工地立马变成了整洁的展览场所。

傍晚,阿尔博加人陆续涌来,市长挎着相机也来了,不过仍不起眼,远远地站在后排,人们当他不在似的。理查德挨个介绍雕塑家及作品,作者本人再进一步阐述创作理念,每次观众均报以掌声。17件作品逐个推介予阿尔博加人,理查德老人也蛮辛苦。

晚7点,我向中外雕塑家及阿尔博加人发表了《和合之道》的演讲,阐述对和平理念的看法。世界需要和平!要和平,人人就应充实人生素养而强化生存实力,以“和合”心态与行为,爱自然、爱艺术。

30!n600.jpg

01!n600.jpg

在此,阿尔博加人树立了典范,犹如之前中国文化老人所言,“不争,更不屑争”,释放生命活力,只为求得祥和平静的生存状态!

01!n600.jpg

讲演结束,大卫前来道贺,德国的英萨[Insa Winkler]说余言行举止很“中国”,表达善意的还有荷兰的琳达[Linda Verkaaik]与来自瑞典南部马尔默的珍妮[Jenny Grönvall]。理查德在最后致意时说:“此次中国艺术家介入,西方人对东方文化有了更深了解,阿尔博加人对‘和’字已不陌生。”

和,带来温馨;和,带来美好!

41!n600.jpg 

8月12日、小雨

尾声

清晨5:30,天空落下小雨,众人离开尚沉浸于梦境中的阿尔博加,我们留下了永恒的作品,也捎带上难忘的友谊。在斯德哥尔摩机场外,大家与罗马尼亚雕塑家弗罗林[Florin Strejac]握手、拥抱、道别。安检之后又多次在机场内碰到他,说了再见但总还在见面,弗罗林略显局促,诙谐地说:“Never say goodbye!”

0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