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艺术家《侃艺录》

摘自.艺术家《侃艺录》

孙策

对艺术家来说真正的革命是语言的革命。当弗兰德的皇室贵族在欣赏鲁本斯的精美绘画时,贫民已经拿起革命的尖刀,绘画成了革命的集结号。《蒙娜丽莎》、《格尔尼卡》、印象派的意义无不如此。艺术的语言的深层达到强大力量的迸发。就像我们的生活已被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政治宗教家所规定,而大多数人自己并不知道而已。简单从立场和题材来判定艺术家是无知的,就像很难分清体制内画院、画奴更愚蠢,还是依附西方的政治反对者,或投某些西方标准所好的洋奴艺术家更愚蠢。这些话会得罪很多人,但不会得罪真正热爱艺术,热爱思考的人们。

我们似乎总是无法抵挡向成功者的表面靠近,似乎那样就具有了语言上的合法性,殊不知一种面貌对应的是一定独特的哲学与独特经验。表面的相似反衬了思想上的无比匮乏。让我想起“动物园”大牌的各种山寨。

“创新”是当代艺术愿意说的一个词,有时成为对艺术一知半解的圈内人判断艺术的主要标准,殊不知,从来没有绝对的创新,文艺复兴要回到古希腊;塞尚、毕加索都要寻找古典主义的传统。春上隆说打开历史的抽屉寻找未来。在西方哲学即有寻找源头的传统。没有继承的创新十足可笑。中国文化近百年正是打着创新的旗帜不断毁坏自身。不尊重过去的民族没有未来。

经常听到很多艺术家愿意用“真诚”来形容自己,好像那是艺术家的唯一品质。我们不会仅仅因为真诚而尊重一位商人,不会因为真诚而尊重一位政客。为什么因为真诚而尊重一位艺术家呢?没有思考的真诚在我眼里一文一值。

洗笔筒里的颜料渣子,突然有种满足感。艺术家都是精神病携带者。

深夜中艺术家和工作室是情人间的关系。画室才是艺术家真正的归宿。

任何人的尊严、自由、高贵都是暂时的,因为任何人都逃不脱死神的追逐。而人对尊严自由高贵的渴望可以使人有尊严、自由、高贵。就像世界上任何的“美”都是暂时的,哪怕是产生最伟大的艺术家或设计师之手,因为一切“有形的”都终将寂灭,但人类对美的不懈追求使“美”成为永恒。

融合,不是让我成为你或让你成为我,而是让我们大家都成为自身

艺术世界不同于现实世界,即使有时他们看来是相似的。所以请不要用现实世界的模样来衡量艺术世界。这样艺术自身的存在才有合法性。

所谓“油画中国化”本身就是个伪命题,没有中国油画,有也没意义。就像你怎么看“美国京剧”是不是都很别扭?有的是“中国艺术”可以是传统也可以是当代范畴。不然我们只会在“画种”的范围内打转转儿,感人的是艺术。当然对“官方”美展的吐槽,并不代表某些抄袭西方形式的“前卫”、看不懂艺术就是好的。艺术没有种类的高下,但艺术真的有高下之分。最后,允许把画得“逼真”或以“让别人看不懂”作为最高标准的人儿可以认为我是吃不到葡萄的叙述。

未来的科学不会代替哲学存在,特别是本体论、宇宙论无法代替。因为这里还有一个本源的问题,而科学不论如何发展是需要经验的,不然又违背了逻辑。同时科学不同于宗教和哲学的一点是科学需要不断自我刷新的,这也导致科学的终极不会是永恒的。所以,不论我们的科学如何发达,我们还需要宗教与哲学。

隔段时间就会有某某画派或主义出现,大多数是过一段时间就没有再提,为什么我们模仿的西方以流派或团体的方式总是不像我们想像的那样有效呢?我想,如果让艺术史选择,就必须了解艺术史的规律。与之前的文脉有关,今天来说就是西方的脉络。还要与之前的东西有完全不同的一面。团体成员间有一定潜在的联系,不能硬加在一起。任何语言上的革命都有背后对语言的反思得出的,而水是就语言谈语言。

有今天这样一个以美国文化占强势的全球语境下,艺术家应该做些什么,优秀的模仿者已经得不到认可与尊重。在今天这样一个图像爆炸的时代,艺术家更应该反思这个“看”本身。任何有张力的、有视觉冲击力的作品都无法和3D电影、普通的商业广告霓虹灯相较量。像印象派的艺术家面临摄影术一样,我想可能是“看”的艺术未来的可能性,反而是要削减这个“看”,从而激发对感觉的回归。从而重新推进艺术的深度。也就是重新定义“看”的内涵,其实这个内涵我们曾经拥有,在这样的语境下我们又是从未拥有,所以艺术家要做的是回归与创造。任何继承体系都不在当代艺术的讨论范围之内。

艺术家要做的不是制造图像,艺术家要做的是反思图像。

0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