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艺术创作

2015《艺术市场》采访原稿

策划/统筹 本刊记者 孙玉洁 高登科 文/本刊记者 孙玉洁 高登科 王可人


1、移动互联网解决的是随时、随地,视频、影像等产生于传播的问题,艺术该如何面对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给艺术带来哪些可能性?

巍:当代的学术语境往往是关注学术本身,艺术家也往往是关注艺术本身,都不太关心“人”。作为人到底需要什么?作为艺术以外的人真正需要什么?艺术家中很少有人关心这类话题。互联网给我最大的可能性就是让我能够“看”到别人,看到别人的生活、语境,这种语境是新鲜的,而且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到现在为止,虽然我一直从事艺术行业,我也对自己艺术创作的创造力、创作性上有很多要求,但是我越来越觉得艺术不重要,这些都是艺术内部的需求,在广阔的世界里,艺术有时候让人感觉微不足道。艺术行业的狭窄视野是一种缺陷,认识到这一点则是一种机遇,一种新的可能性。我做的丝巾、扑克以及ipad上的作品,是想跳出艺术本身,从艺术之外看艺术,会给艺术一个更实际的一种定位。在这个视野反过来看自己的职业,会发现艺术是非常普通的一个行业。互联网打通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局面一直被打开,就愈发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互联网连接起来很多生命体,互联网也因此成为一种活的、有生命的状态。


2、依托于互联网资讯创作的艺术家是不是进行简单拼接或挪用的档案管理员?原创与否是不是互联网时代艺术创作的主要问题?或者说哪个层面的原创最重要?

巍:当代很多运用互联网资料进行挪用创作的,本身或许并不把自己当做艺术家,原创与否主要看自己的内核是不是够强大。互联网挪用艺术创作者他们有自己的世界、自己的乐趣、自己的平衡,自然就会爆发出一种能量,这种能量只要能被大家感觉的到,就是有效的。


3、在艺术创作中,虚拟现实是不是一个重要的需要遵循的法则?

巍:所有的作品都是要和现实对话的。现实是真实的、多维度的,有开放性的。作品也是同样。你认识什么样的现实就产出什么样的作品。你产出什么样的作品就会影响什么样的现实。作品和现实之间是互相遵循的。


4、在你看来,网络虚拟世界,和现实的艺术展示空间有何区别?各有什么好处?在未来,前者是否会抢占后者的一部分空间?

巍: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差别很大,虽然有交集,不过两个世界的逻辑完全不一样,可以说是两个平行世界。有时候网上风靡的东西,跟学术没有关系,或者说在学术上不是最好的,但这类作品也有自己的魅力。线上和线下可以说是两种不同的语言,有时候具有不可译性。看线上展是坐在家里非常舒服的,去艺术空间去看展则是风尘仆仆的。线上展览的沟通、交流、评论等也往往比较直接有效,线下展很多时候赶到地方了,却没有话说了。当然,有时候风尘仆仆也是一种很好的状态。


5、互联网给个体艺术表达带来哪些可能性? 

巍:互联网对于我来说是一种材质,也只是一种材质,不要把互联网神圣化,但是要尊重互联网带来的可能性。互联网有时候给人一种“人民公社”的感觉,很多事情都可以共享,或者说公有化,虽然有时候是侵犯知识产权的。不过真正好的、一直在自我生长和突破的艺术,是永远不会担心被复制的,这也带来对艺术家的激励和考验。

互联网时代的艺术创作

互联网时代的艺术创作

互联网时代的艺术创作

互联网时代的艺术创作

互联网时代的艺术创作

互联网时代的艺术创作

互联网时代的艺术创作

互联网时代的艺术创作

互联网时代的艺术创作


0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