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露的“绘画视知觉”之路

禹露现在是四川美院美术教育系二年级的研究生,也是位青年女画家。在考研之前,她的绘画活动主要是进行一些习作性的训练和体验性的摸索。在我看来,她在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对绘画效果的经验积累,更是一个试错的过程。这个过程对每个画家都非常重要,此过程越是复杂,越可能导致未来的绘画形态向更复杂、多元的方向发展。禹露的这个过程并不长,她在2013年绘画效果实验的基础上,于2014年初就画出了自己第一个具有完整面貌的系列画面,并且这个系列的创作延续至今。

?xml:namespace>


让人欣喜的是,这批新画一出来就有一股“新”的气象,并且包涵着一种耐人寻味的语言质感。这种所谓的“新”并不是针对绘画史或艺术史来说的(在艺术史面前几乎已不存在任何具体形态的“新”了),而是指这些画面有一种清爽干净的视觉性,不罗嗦,没有故作深沉的“表达状”,轻松明丽。印象中,刻意的艳俗图式、自鸣深刻的夹生图景,这些让人“不忍足观”的画面,在近几年中国画坛中出现的频率很高,让包括大部分画家在内的主流观众确实有些“审美不适”,所以禹露的这种发端于生活情绪的清新感,自然是更让人喜爱。其画面结构的简洁、形象内容的简化、色彩关系的纯化,很明显是作者有意 “经营”的结果。其画面自律性之所以能够从不久前还生涩、混沌的尝试状态迅速崛起,除了她勤奋的试错工作之外,美国画家阿历克斯·卡茨(Alex Katz)的影响也是重要的因素。卡茨的画面简洁安静,理性严谨,以点线面的纯粹关系制造出一个形式与情感并行的世界,这点一定启发了禹露,否则她的创作道路可能是另一番景象。通过对卡茨启示的转换,以及她自身的审美判断、趣味取向的参与,禹露空前肯定地描绘着日常性的人物和场景,总体上是沿着一种基于现代主义美学的形式之路进行推进。其画面中的颜色、线条、形状都可以视为具有纯粹化倾向的抽象对象来观看和欣赏,而且具有一定的语言品质,不落俗套,在看似轻松的关系中释放着微妙的张力。她与形式主义画家最大的区别是,她十分看重画面叙事氛围和情感状态的呈现,虽不纠缠细节,但每一张画都似乎有它自己的“呼吸”、“节奏”,有它自己的情感倾向,并且这些若隐若现的情感内容在持续的观看中会不断变得丰富具体起来。在她一些比较成熟的作品中,这种隐含在图形之下的情感倾向复杂而强烈,让人回味。于是,我将她的绘画创作线索暂且概括(尽管这种概括可能很主观)为:绘画形式属性与情感属性的互动与纯化之路,也就是绘画视知觉的自律之路。


视知觉涉及形式,同时也涉及心理因素,因此画面中的形象性对禹露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范畴。她喜欢选择的形象基本上都没有什么明显的表情,处于情感的酝酿期或爆发前的临界状态,乍看之下给人以冷静平淡的感觉,但细看就会渐渐发觉,在看似平静的脸孔下面有着复杂而细微的心理活动。然而就目前的创作状况看,她所选取的形象以及对形象的处理仍显得比较简单,这主要体现在形象的类型不够丰富、变形尺度的拿捏不够精准,因此她还没有达到绘画形象与语言的无缝链接,要真的获得属于她自己的画面唯一性尚需时日。另外,从她的创作中可以发现一个潜藏的问题,就是绘画形象的素材主要来源于日常的生活图像,这似乎在观看方式和视觉体验上显得有些单一,尽管它们是些五花八门的图像。这个问题不是禹露独自面对的,几乎所有当下的画家都必然要面对和解决,需要每一个人提供他自己的独特方案。不过从另一个方面讲,形象的局限有时又成为画家能够深入研究形式语言的阶段性条件,而绘画视知觉的探索也没有终点,形色与结构的组合关系是无法穷尽的,永远充满着可突破的边界。

作为一个年轻的画家,禹露可选择的路径还有很多,很多具体的可能性不能在此时妄加度测,因为我们皆非上帝。但就这一批绘画来看,她在图像转化、画面构造等方面反映出来的敏锐性和把握能力,仍足以让观者对她未来的“视知觉之路”怀有持续的期待。


2014121日于重庆 王鹏杰

0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