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的“出世”与“入世”

“历史的温度•中央美术学院与中国具象油画”展览记

中国绘画的“出世”与“入世”

图为郎世宁绘制雍正皇帝像

文丨李钟

(注:本文是为中央美术学院与中华艺术宫主办展览《历史的温度——中央美术学院与中国具象油画》撰写的文章,发表于中华艺术宫馆刊)

在西方绘画传入之前,中国的绘画总是“意”字当先,从未真正的去追求过“具象”。古人挥舞着手中的画笔,如同作诗一样,将心中的思想情感赋予表现对象,而并不刻意追求外在现实形态上的“再现”。总体看来,西方的绘画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也就是从具象的写实绘画,过渡到表现,再过渡到抽象。而中国的绘画则是在“形”与“意”之间徘徊,以自然形态为承载,目的则是追求绘画中的意境,从不去追求太过极端的东西。这原因在于中西方绘画的功能性不同。中国的绘画,一直寄托的是心中的向往,描绘的是“桃源”般的美丽世界,是一种带领人们脱离现实的精神寄托。所以古人多半寄情山水、花鸟,以愉悦自我的心态去绘画,而没有太多的“任务”成分在里面。这是一种“出世”的心态。西方绘画从文明之初,就与“宗教”结缘,带有强烈的功能性,他们希望能创造出一种逼近真实的画面,使人感觉到他们的神真正的出现在他们身边。因此,西方绘画开始寻求“再现”的方法,尤其是他们发现了在二维平面上可以展现出三维的视觉效果时,更是如同得到了神助一般。于是他们开始研究透视、光影、结构、色彩,希望能够客观深入的了解这个世界。

对于西方的具象绘画,在郎世宁将他的油画进献到康熙皇帝面前的时候,这种形式的艺术品并未被完全接受。康熙皇帝虽然喜欢西方的数学、天文等科学知识,但对于用科学方法绘制出来的写实油画并不感兴趣。中国文化传统使得所有人都习惯的想去看到心中向往的美好,而不愿去从绘画中看到太多“现实”,他们并不习惯于在二维平面上看到科学的明暗与光影。这使得郎世宁为留在皇帝身边而不得不去从头开始学习中国绘画。他后来为当时的清朝帝国雍正皇帝绘制了许多肖像。然而,他所绘制的肖像并没有表现皇帝带领国民走向富强的内容,也没有表现他指挥千军万马抗击敌人。这些绘画没有太多的宣传作用在里面,而更多的是满足雍正自己空虚孤独的内心需要。雍正通过这些绘画不断的在二维虚幻的世界中转换角色,让自己变成了淡泊名利以山水为乐的文人雅士而抛弃现实中帝王的身份,达到内心痛苦的短暂解脱。这也可以说是利用绘画,让自己可以在心灵上达到“出世”的途径。虽然在明清时期,外国传教士带来的西方绘画对中国绘画多少也产生了一些影响,但力量是薄弱的,不能彻底改变中国的艺术追求和审美取向。在当时,中国人民对自己的国家是自信满满的,没有迫切改变的需要。大家都相信中国是世界的中心,没有多少人去在乎来自西方的“雕虫小技”。国人生活在封闭的世界中,而不愿意去正视外面迅速发展的世界。这使得中国在各方面都处于停滞甚至是倒退的状态。

一直到我们的国门被强行打开,西方绘画再次随同他们的先进思想、科学等一同蜂拥而来。国人开始清醒,逐渐意识到,只有学习最先进的科学文化才能够拯救日益落后的国家。一切都由“救亡”开始,中国绘画的命运也由此改变。“五四运动”的觉醒使每个国民都逐渐明白身上有了无法逃避的责任,即使你在生活上无欲无求,也难免被卷入这历史发展的浪潮。随之而来的战火硝烟,更是逼迫着每个人放下手中的日常工作而去投身到救亡的历史使命中。到了国家与民族危亡的时刻,自己再不能通过绘画去寄情山水、写意花鸟而满足自己“出世”的精神需求,绘画也必须“入世”去完成它必要的历史任务。而作为艺术家,具体的说,在二维平面上绘制图像的绘画工作者,能够做些什么呢?西方文明的到来提醒了我们,有另一种可以利用绘画唤醒国民,达到“精神鼓舞”的方式。在这个时期就与西方的古典绘画找到了共通点。将现实展现在二维平面上,让观赏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以画笔为刀枪时刻警醒与鼓舞着国民。这个时期成为了一个转折点,使得中国绘画的整体面貌有了根本性的改变。绘画开始有了“启蒙”这一项实际而重要的任务,开始像一个年轻人一样投入到拯救国家危亡的斗争中。很多画家再没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般的“出世”情节,画面上出现了刀枪火炮,侵略者和勇敢斗争的人民。中国绘画也开始走上了西方绘画的发展路线。开始以科学的角度去观察表现对象,并在二维平面上去严格的进行再现。

中国绘画的面貌被改变,这种改变为之后中国绘画乃至整个艺术发展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一直到战争结束,中国人民开始满怀激情的去重新建设自己的国家,一直都投入到一个又一个政治浪潮中去完成历史赋予它的任务。由“出世”转到“入世”这种变化无法去明确划分它的利弊,虽然中国传统绘画本身的发展因此而滞后,但是西方的写实绘画技艺又让中国的艺术家们以另一个角度看到了世界,学会了科学严谨的观察方法。

绘画作为艺术中的一种门类,从不是独自向前发展,一直在与哲学、科技、宗教、政治等相互影响中并进。而在这期间,中国绘画本身会因为去完成历史赋予的任务,时而会忘记本体发展的需要。这就需要有清醒的艺术工作者们付出努力去不断整理与总结经验和方法,使得绘画保持它正常的发展路线。而在这其中,美术学院作为绘画技艺的传授者与创作导师,必然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在跌宕起伏的历史浪潮中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艺术人才,他们在充满着激情热血,动荡不安的年代,一直全力付出以保证中国绘画艺术的正常发展。1918年,蔡元培先生仿佛预见了一场关于中国艺术变革的关键时期将要到来,并且肩负着历史责任的学者们必须采取方法以防止中国艺术在这种历史浪潮中失去自我与发展方向。由他倡导,在北京成立了中央美术学院的前身——国立北京美术学校。仅仅相差一年左右,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就发生了。中国绘画随之受到西学影响, 像似被注入了新的青春热血一般。而国立北京美术学校的成立,从艺术的角度开始正式的去接纳和研究西学,以理性的头脑和心态去吸收新的艺术思想。并且,在这种环境下不断的研究和实践,美术学校自身也经历了各阶段的发展与变革,最终成为中央美术学院这所中国高等美术学府。

我们的国家在经历了一场又一场浩劫,重新步入正轨之后,绘画也总体上完成了历史赋予它的任务。我们再一次意识到,艺术家们应该从历史的影子中回来,转而去更多的关注中国绘画艺术的本体发展。绘画的“入世”还没有结束。我们不能一直跟随西方绘画的脚步,我们要在吸收西方的先进文化之后,去延续自己的传统文化脉络而为整个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做出贡献。我们的文化传承在哪里?中国绘画自己的当代性在哪里?这一个又一个问题摆在我们面前,而美术学院与中国艺术家们也开始正视这些问题,并且付诸于行动,希望在不断的研究与实践中解决这些问题。新一代中国油画艺术家们的作品中也逐渐表现出,他们已卸下历史的重担,转而更直观的去关注现实生活与经历过种种社会变革之后中国人真实的精神面貌。这一种状态,介于“出世”与“入世”之间,绘画大都体现出一种处于现实世界中人性的迷惑与彷徨。艺术家在释放自我内心世界的同时,又通过绘画让观众去看到最直观的,拨开表象的现实。这也是中国绘画回到自我发展状态的一个开始。

中央美术学院,作为中国各大美术学院中的学术领导者,见证了从历史到现在,西方绘画进入后,中国绘画转变的各个关键时期,在这关键时期带着重要任务而初建立并发展成至今的高等美术学府,此后将会担当更重要的使命,也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而本次展览《历史的温度》,将中央美术学院长时间以来各时期优秀艺术家的具象油画作品聚合在一起,用“新学启蒙”、“国家叙事”、“本体精研”和“当代关切”四个展览版块组成了中国油画历史的一段缩影,完整的展现在观众面前。回顾过去,审视现在,这是一种警醒和反思。作为新一代,同样肩负责任的艺术工作者,我们有必要通过这些展出作品去深入思考,中国具象油画为什么会发展到现在这种状态,而中国具象油画的未来将要何去何从。

2015年5月10日于北京宋庄


0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