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关日暮别远山

文:马精虎

乡关日暮别远山我们常用“白山黑水”来描绘东北,其实这词儿不怎么样,意境并不美,缺少微妙的色彩而略显单调,我曾带着一位姑娘在这片无垠的大地上溜达过。在地的尽头、山林之间我分明看到了薄暮般的乡愁在飘荡,这乡愁就是那色彩。

乡关日暮别远山乡关日暮别远山

《此时·彼刻·2》 120x80cm 2015

乡关日暮别远山乡关日暮别远山

(局部欣赏)从 黑土地走出来的人,总有一股子温度,好似一撅头刨开的初春新土,初识王龙军时我是这样的印象。我那时在随师学习,他悄悄来访,谦卑而热忱,不像传说中的 央美油画系毕业生,让我空紧张了一回子。一晃数年过去了,前几日又一起聊到了孩子,他的言语中有一种温暖,这种温度感是他性格的色彩,一如他画作的色调。

乡关日暮别远山乡关日暮别远山

《流逝·1》 100x80cm 2015东 北这个地方真个是地大物博,人民都特热诚,凡是地广人稀的地方好像都有这个特点,如果一定要究个原因,恐怕跟人的内在心理有关。在自然面前,人类不仅渺 小而且孤独,一直像个胆怯的调皮男孩,好奇心与责任感又驱使个体人不断向远方未知世界探索、建功立业,在忍受挫折、彷徨与孤独时,远方的家、亲人的怀抱、 温暖的灯光...这些儿时记忆总是愈来愈强烈的拉扯着敏感的神经。当我们沉浸在悠远漫长的某种思绪中,出神凝望时,往往内心无限的接近着最早的感知经验, 甚至是婴儿时的生活。童年成长经历(比如欢乐、创伤...)对成年后的思想行为影响甚巨,很多艺术家的创作都有幼年的烙印与线索。

乡关日暮别远山乡关日暮别远山

(局部欣赏)有灵生物心理的最基本需求是安全感,这份安全感的满足与缺失都会派生出一系列的外在行为,构成生命中的各个阶段。在苍茫世界中人类无法摆脱的孤独以及灵魂深处的徘徊,彼时是一种折磨此时又会变成一种慰藉,这是区别于其他物种的、属于人特有的复杂性。

乡关日暮别远山乡关日暮别远山

《流逝·2》 100x80cm 2015在 某次访谈中曾听王龙军聊起他小时候常常独自穿行于老家的大森林中,聆听各种鸟儿、兽儿、树儿、枝儿、风儿发出的声音,东刨刨西找找,无忧无虑的大半天。这 么个人如今拥挤在人口密度为1311人/平方公里的北京活着,他的寂寞情怀往哪里放牧?这个情怀里面有亲人的讯息、故友的消息和儿时的记忆,是不可磨灭 的。王龙军这种悠远情怀似乎比常人更浓烈,难道是因为身高的原因,他的视平线比咱高一些吗?

乡关日暮别远山乡关日暮别远山

(局部欣赏)早 期作品的民工和现在的侍女,都有着一份孤寂与悠远。席地靠墙苦苦挨工的汉子,好似东家村的李叔或西家庄的张伯;女孩儿美丽恬静的面庞会给观众带来一份忧 思,这些可人儿在秘境中将何去何从,这些优伶其实更像流连于林中忘返的童年。这些截然不同的形象都有平凡的共同生命把握。大个子的作品有浓厚的巨蟹座特 质。土改时,山西的地主与东北的地主被斗翻在地关进牛棚后谁更想家?山西是关内,东北是关外,这些闯关东的后代们身上的乡土情结尤浓,那我想应该 是东北地主更想家。数千年来,家国天下的思想情怀一直作为社会与人的生活根本。当新政权完成旧有土地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后,传统农耕社会的组织形式被成功摧 毁,但是建立在这个传统组织形式之上思想体系却还在民族的意识与情感中延绵,这个情感包括乡愁与乡愿。用无产阶级思想革命的方式对这种传统的意识与情感的 改造彻底失败了,当下的中国人在灵魂上大多处于流浪状态,要在精神上找到新归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人类的城市化进程在我们漫长的进化史面前,短暂得不值一提,我们还没有塑造出彻底的都市文明,而祖先意识、农耕造就的文明基因、寻根的冲动还随着脉搏一起 在跳动。过去10年 中国每天消失80个自然村,一波还未平息一浪又来侵袭,面对城镇化的巨轮我们只能乡关日暮别远山,您准备好了吗


3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