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宁浩翔的绘画,只用眼睛是不够的

宁浩翔 Artand主页http://artand.cn/haoxiang

欣赏宁浩翔的绘画,只用眼睛是不够的

欣赏宁浩翔的绘画,只用眼睛是不够的。这显示了工作方式在其艺术创作中非同一般的重要性。

《071231》 、《风景》 、《无题》 和《天空》 ,每件作品都对应一套独立的创作机制,艺术家在这种事先设定的模式下完成了绘画的行为,从中我们能看出,作为一个“画家”,他自觉地对绘画主体性不断进行探讨,由此使其作品散发出一种非常个人化的哲学意味。


宁浩翔访谈

采访时间:2015年6月19日

地点:北京.草场地艺术区

刘= 刘耀华

宁= 宁浩翔

刘 :我们是2013年认识的吧,因为都参加了元典美术馆的一个群展,康学儒策划的。

宁:对。当时只展了《天空》系列的一张,那件作品共有12张,从2010年开始,陆陆续续花了四年时间。

刘 :《天空》的工作方式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宁:那是在同一张画布上连续性地描绘同一片天空,两到三天完成一遍,然后再把新的天空覆盖在之前的天空之上,一个月一张,月初开始,月末完成。实际上每一个完成的画面重叠了大概8到10张天空,但最终呈现给观看者的只能是最后一张。创作《天空》的过程,让我对时间和空间有了新的体会。

欣赏宁浩翔的绘画,只用眼睛是不够的

《天空,三月》,布面油画,150x200cm,2011

欣赏宁浩翔的绘画,只用眼睛是不够的

《天空,八月》,布面油画,150x200cm,2010

刘 :听说你把早期作品毁掉,是对它们不太满意么?

宁:毁掉了大部分,现在看来,也许是在那时候想要推翻以前的自己。《071231》是我来北京后的第一件作品, 之后又完成了《风景》 、《无题》 和《天空》 ,通过这四件作品,我明确了作为一个“画家”的方向。

刘 :071231是个日期吧?

宁:对。那是2007年最后一天我跟妻子躺在床上聊出来的想法,就是重复性的画一个橘子,第一张是对橘子的静物写生,第二张临摹第一张而成,第三张临摹第二张,依次类推,本来打算画49张,因为框子不够画了20张就停了,后来想补齐,但感觉那个劲儿已经过了,就没再画。当时工作室的窗台上正好有一个放了很久的橘子,其实是不是橘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种新的工作方式的产生,这也成为我此后进行创作的主要动因。

欣赏宁浩翔的绘画,只用眼睛是不够的

《071231》,布面油画,30x40cmx20,2007-2008

刘 :听起来像个点子。

宁:很多作品都是从一个点子发酵而来,我们也都经常会有各种各样的点子,但并非每个点子都能发展成一件成熟的作品。重要的是在这众多的想法中进行理性的判断和筛选,然后从中发现一些内在价值,进而梳理出跟自己某种必然的关系。

刘 :其他作品也是这样偶然产生的么?

宁:可以说是来源于某种外在的刺激。我对图像非常敏感,这种敏感经常会造成莫名奇妙的误读,误读又会把我自然地引到另一个地方。我记得那是2009年,我去看顾德新在常青画廊的个展,其中有一些移动的天空影像,它们整齐排列的场景在我脑子里一直挥之不去,后来就画了《天空》这件作品。还有一次我在一个朋友家翻阅一本艺术杂志,里面有一张苍鑫的作品图片,这让我快速联想起windows系统那个经典的草坪桌面,接着又想到曾经玩过一些电子游戏里的自然场景,然后《风景》就这样产生了,其实当时只是很快地扫了一下,并没有对那张图片建立精确的认知。

欣赏宁浩翔的绘画,只用眼睛是不够的

《风景》,布面油画,50x60cm,2009

刘:《风景》的工作方式是怎样的?

宁:《风景》描绘的是电脑游戏中的虚拟景色,我进入游戏,在里面逛,然后进行选景,将其作为对象以写生的状态进行绘画。

刘:在不了解的前提下,观众一定会把那些画跟真实的风景相对应。

宁:这就是问题所在,一种奇妙的三角关系。

刘 :从这些作品中都能看到“写生”的痕迹,可以说是“写生”这个概念的延伸和转化。

宁:我并没有刻意探讨“写生”这个概念,只是借助“写生”的方式,像障眼法,看画的人会以为这些是现实中的风景。

欣赏宁浩翔的绘画,只用眼睛是不够的《无题》,布面油画,18x24cmx2,2009

欣赏宁浩翔的绘画,只用眼睛是不够的

《无题》,布面油画,30x40cmx2,2009

刘 :比较起来, 《无题》就不太一样,它已经不是对某种形象的描绘了。

宁:是不是形象其实也不重要。当时我有两个一模一样的框子,我就想:“画点什么呢?也许可以画两张一模一样的东西”。经过推敲,我就决定这样来做:先在其中一张画布上随便找一个点,然后在另一张上同样的方位去临摹这个点,过程中再回到第一张上,就这样,两张画同时进行,反反复复,直到两个画面上的图形看起来相同为止。

刘 :像一个数学模型,或者可以说你编写了一个绘画程序,而作为艺术家,你沦为了工具。

宁:我感觉它更像一个命题。绘画的过程中,两个图形之间相互控制和较量,直到统一。我像一个绘图员,绘画的主动性降到了最低。虽然图像上看起来比较简单,但这种方式决定了它需要很大的工作强度,需要我在过程中极度专注,在一个连续的精神状态里完成对两个图形的双向确认。

刘:这几件作品之间几乎没有任何形象上的联系,每一件作品都有一套独立的创作机制。

宁:我不是一个风格型的画家。

刘 :这些作品都具有某种哲学性的意味,你在阅读上是否对哲学有所涉猎?

宁:很久以前买过一些哲学类的书,像尼采 、福柯 、维特根斯坦等等,读得很认真,其实读不太懂,后来也就很少碰这方面的东西。

欣赏宁浩翔的绘画,只用眼睛是不够的

《天空,九月》,布面油画,150×200cm,2010

刘 :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当代艺术的?

宁:2000年。那时我19岁,在天津学画,考前班嘛,正好葛鹏仁去天津美院做一个讲座,知道这个消息,老师就组织我们去听,当时听得非常认真,还做了一些笔记。他刚刚从欧洲游历了一大圈,拍了很多很多展览资料,这次讲座对我是很大的触动,脑子被打开了一样。来北京后碰到葛非,我还跟他说,我的当代艺术启蒙是他的父亲。

刘 :谈谈你第一个个展,当时的作品是哪一类的?

宁:那是上大学的时候,在学校的美术馆,当时展览的作品有两部分。我用X光片作为素材画了一批画,可能是当时对那种图像本身的独特性感兴趣,因为我母亲在医院工作,我从小就对医院的环境很熟悉,解剖啊什么的。还有是一些自画像,用各种不同的材料瞎实验。

刘:2005年毕业后就到广东教书去了,待了多久?

宁:大概一年半吧,在一个初中教美术。那时候想,要是教书的话会有寒暑假嘛,而且平时课也不多,会有大量的时间画画。

刘 :怎么又选择来北京?

宁:那几年可能是因为国内的艺术市场好,经常会听到别人聊起北京艺术圈的一些事,我就想“我为什么不去北京?”,后来一个朋友说他有同学在北京做独立艺术家,介绍给我认识,那人就是何迟。跟何迟联系以后,2006年9月,我先来转了一圈。他当时住在酒厂艺术区一个很小的房子,我就借宿在他那儿,何迟人很好,没事就带我去798、草场地看展览。待了一周左右,我就回去了。2007年3月,我就正儿八经来了。

欣赏宁浩翔的绘画,只用眼睛是不够的

《风景》,布面油画,200x300cm,2009

欣赏宁浩翔的绘画,只用眼睛是不够的

《风景》,布面油画,200x300cm,2009

刘 :来了以后马上投入创作了么?

宁:来北京后的前一个月,还是住在何迟那儿,开始找房子,内心特别焦急,恨不得马上开始画画。后来就到宋庄租了个80多平米的工作室,那边房租便宜,地方也大。现在回忆起当时的情境,感觉特别清晰,我骑着自行车去村里买菜,路上特别高兴,好像一只鸟从笼子里刚被放了出来。

刘:新的环境对你既有的艺术经验造成了什么影响?

宁:其实2006年从北京回去后,我就有了一种危机感,因为那时候对绘画的认识比较局限,所以看那些装置、行为、录像等等,头都是晕的,很多东西在我的经验和判断之外,所以我觉得应该重新把自己打开,接受新的东西。刚来北京那段时间,我经常一个人去看各种各样的展览,非常密集。当时还有一种感觉,就是大家对绘画的态度,好像绘画是已经落后的艺术形式,一个“做装置的”艺术家听起来总要比一个“画画的”更牛逼,这也促使我进一步思考自己在绘画上的必要。

刘:2011年,你跟何迟成立了“南山绘画小组”。

宁:还有胡柳和来金娜,来金娜后来退出了。何迟最先提出成立小组的想法,跟我在创作上的观念也比较一致。

刘 :小组还在继续工作么?

宁:没有。自然而然就停了,其实也没有明确说是解散。现在想想那个阶段,也正是小组热的时候。

刘 :这段经历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宁:对我来说,这段经历让我更加确定自己可以作为一个“画家”存在。

欣赏宁浩翔的绘画,只用眼睛是不够的

《无题》,布面油画,40x40cmx2,2010

欣赏宁浩翔的绘画,只用眼睛是不够的

《无题》,纸上水彩,28x35.7cmx2,2010

刘:除了绘画,有没有在别的艺术形式上做一些尝试?

宁:也做过几个非绘画的作品,但其实都跟绘画本身有这样那样的关联,不过是调整到另一个路径上对绘画进行思考。

刘 :比如?

宁:在一个朋友自发组织的展览上,我做了一个可以算作行为艺术的作品,名字叫 《叙述者》 。当时我选了一个小房间,在进门的一面墙上用铅笔画了一个与某张画等大的边框,守在门口等着观众进来,然后我把他领到那个边框前,给他慢慢讲述那张画的内容和它曾经带给我的感受,就像讲一个故事,开头是这样的:“这是十年前我认识的一个已经逝去的画家的作品 ...... ” 。

刘 :那张画有原型么,还是你编造的?

宁:确有其画,是我很早以前看过米勒的一张小色粉画,印象很深刻。但我叙述的方式会让人觉得好像是我身边的某个朋友,到最后,我会告诉他这个艺术家是米勒。

刘 :人们从具体的艺术观看中获得抽象的感受和认知,而你试图从记忆中把已经获得的艺术感知转达给他人,让这幅画通过语言描述在“观众”头脑中形成一个想象性的存在。

宁:是的。我认为绘画不应该是以图像为目的的,我对支撑绘画成立的逻辑更感兴趣,或者说绘画是观念的映射,是验证观念的过程和手段。对我来说,绘画是进行思考的方式和路径。

刘 :接下来有什么计划?

宁:刚租了个工作室,说是工作室,其实就是大杂院的一间小房子,准备画新的东西。


欣赏宁浩翔的绘画,只用眼睛是不够的

宁浩翔工作照


宁浩翔1981出生,2005毕业于湖南衡阳师范学院油画,2011年,成立并参加南山绘画小组,现生活工作于北京。


Artand人物报道:info@artand.cn

0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