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侃艺录之二》


在现代,“艺术家”作为一个整体或者一种职业是必将堕落的妓女(这和个人的品行修养无关)。意思就是:堕落是今天每个艺术家和立智成为艺术家的人都无法逃脱的命运。只不过伟大的艺术家(当然也是妓女)每天早上醒来都把自己当成处女来看待,而且他们真的相信自己就是处女。

一些艺术家非常勤奋,每天努力的提升自己的作品的技术性,但那不一定是真正的勤奋,因为在别人设定好的标准下工作其实是懒惰的,之后的勤奋只是为了掩饰之前的懒惰罢了。真正的大师都是极端的勤奋——在思考的起点。

经常听到很多前辈艺术家用“真诚”来形容自己,好像那是艺术家唯一可贵的品质。我们不会仅仅因为真诚而尊重一位商人,不会因为真诚而尊重一位政客。为什么因为真诚而尊重一位艺术家呢?没有思考的真诚在我眼里一文不值。

创新是一个热词,有时成为对艺术一知半解的人判断艺术的主要标准,其实从来没有绝对的创新。文艺复兴要回到古希腊;塞尚、毕加索都要寻找古典主义的传统。在西方哲学既有寻找源头的传统。没有继承的创新十足可笑。中国文化近百年正是打着创新的旗帜,不断毁坏自身的过程。不尊重过去的民族没有未来。

(艺术家运动会方阵1)现在走过来的是写实艺术方阵,他们身穿没有品味但是昂贵的衣服,或是大教授或是美协成员,画院领导。他们两眼发直,头顶文艺复兴盗版画册,各种姿势或穿衣的或全裸的或半裸的的姑娘是他们永恒的主题,偶有大提琴、花瓶、瀑布作为背景点缀。他们知道同行不在意他们,但也没所谓,骗不到钱还可以回单位。主席问候大家:“同志们辛苦了”。方阵回答:“活儿好胃口就好!”

(艺术家运动会方阵2)现在走过来的是当代艺术方阵,他们身穿奇装异服,或是留学海归或是装作留学海归,头发或长或短或一半长一半短,手持读过几页的顺便什么西方哲学书,嘴里念念有词不知所云,他们看起来十分疲惫,不过别担心后面是十倍人数的助手团队。主席问候大家:“同志们辛苦了”。方阵响亮地回答:“看不懂的艺术就是好艺术”。

不必太在意“西方的目光”,是中国当代艺术成熟的第一步。

卢梭、弗里达、梵高、高更、培根,很多大师都是没受过“正式”训练,或是被学院抛弃的。所以这种持所谓的“学院正宗”的人,大多是看不懂现代艺术的(当然,他们也不真正了解什么是学院传统),不过是嘴上说说毕加索,心里抱着杨飞云、李贵君罢了。

关键不在于是否是写生,而是具像绘画是否带着对象性和对对象性的超越的双重张力。说起来复杂,可是最基本的写实绘画原理。

如果一位藏家惊叹于艺术家的技巧,对不起,在我眼里您还不是一个艺术品藏家,算是买家吧,因为您只是拥有了艺术品本身,还不能欣赏、分享人类智慧的高级结晶——艺术。

精神病患者中的一部分人是进入另一个世界后走不回来的人,往往是被动的;而伟大艺术家(如罗斯科)是进入过另一个精神世界还能回来的人。当然更多的是骗子艺术家。艺术家可以变成精神病人(如依顿),精神病人不可能成为艺术家,除非这个世界疯了;不过这个世界真的都疯了。福柯说,在现代不疯只是疯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艺术家与疯子有时不是泾渭分明,但差别还是显而易见的。

我想,哲学是思想的起点,是学问的学问;它不能带给你什么,但可以带你进入另一个世界。哲学让人学会怀疑,让人不安,也让人厚重。学习哲学让我们的思考变得有层次、有深度,可以让平庸的生活变得有质感。哲学无用却是无用之用。感谢我在生活中遇到哲学这个神秘的朋友。

我比较奇怪,是一个不太喜欢听故事的人,所以很少看小说;系统看过的只有金庸的几套,还读过几本画家和政治人物传记,读过一点点卡夫卡,高中时看过王小波,其它的寥寥无几。所以我读的文学书不足哲学书的十分之一。我不喜欢听故事,对于“艺术”也是一样。

融合,不是让我成为你或让你成为我,而是让我们大家都成为自身。

好久没有发表严肃问题了,谈一谈关于艺术的欣赏问题:之前讲过,不同地域、时期文化背景的作品是没法用一个标准来衡量的,最后都是判断标准的比拼,当然这种比较不是要分出个你死我活,而是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玩法。比如欧洲人可能认为钻石最有价值,那标准就是克数、净度、色度、切功等等分出级别。而中国人(过去哈,现在是“一颗永流传”)是爱玉的,甚至喜欢各种石头,自然也有一套基本统一的识别标准,背后是不同的价值观。说白了,就是玩的套路不一样。如果用评价钻石的方法玩玉一定是不幸的,反过来也是一样。就像是最近流行试玩雪茄,商家不但输出这些产品(雪茄烟、专业打火机、烟灰缸、雪茄剪什么的),更重要的是这样一套范儿、一套生活方式和社会礼仪。当然,这是最大的买卖,就像一口渴就想起可口可乐一样,卖的不是商品,而是文化观念意识形态。再有一比,就是茶和咖啡,茶有茶的评价体系,咖啡有咖啡的评价标准尺度,现在引进了咖啡,你却用品茶的口味说咖啡不好喝,鸟屎味,那对咖啡也不太公平。对于咖啡来说也不是一定要让喝茶的人喜欢、爱上,不过做到让一部分没喝过咖啡的人可以接受,然后慢慢学会煮咖啡、喝咖啡、享受咖啡时光,最后爱上咖啡,是咖啡的本分工作。对于艺术,我们也不能用自己惯有的判断妄下论断为好吧,因为一不小心你就是拿茶的标准来喝咖啡了,不是鸟屎味儿才怪。

抽象艺术的问题。西方之所以会产生抽象艺术,一个文化上的动因就是,基督教文明一开始就有一个二元论的开端,它给理性世界与感性世界间的彻底分裂埋下了必然的种子。这是“抽象”作为一种绘画语言存在的合法性。今天,我们谈抽象艺术绕不开这个问题,我们如果不能提出一个抽象艺术语言存在的新的玩法,一套新的合法逻辑,我们的抽象艺术其实是不成立的。这不是艺术家个人才华、作品优劣的问题。在今天,你可能喜欢抽象艺术,了解它的基本套路、历史、欣赏方法,甚至能创作出符合标准的、很好的抽象作品,玩好这套语言;但这和艺术创造没太大关系,不在艺术史的脉络里产生价值。提出新的玩法,只是合法的利用这套语言的开端,是创造的开始。不然就可以说中国没有抽象艺术或没有在语言的原创性上有价值的抽象艺术,有的只是模仿和抄袭。

味道的三个层面:1.令人愉悦的味道,比如香水的味道,食物的味道是可以满足我们的诉求的;得到满足,达到目的,让我们快乐。2.情感的味道:性欲、爱欲。古有拿破仑给情人写信:“不要洗澡”;今有流行歌词:“手指尖淡淡的烟草味。”(你懂的!)爱欲,比如亲孩子身上的酸臭口水味儿。这些味道本身并不一定是让人愉悦的,在特殊对象或群体上可以带来更高层次的愉悦和满足,它往往不是普遍的,是特殊语境下的产物,需要条件。3.不可能的味道,比如,记忆中的味道、故乡的味道、儿时的味道。在现实世界中(此时此地),它是不存在的,以不可能为前提,它可以激发我们的情感进入另一个世界,来反观此刻此地,从而产生时空上的张力。说起来复杂,几乎每个成年人都有所体验。

“来自于尚未(that which is not yet)的眩晕。如果我们仔细考虑伟大抽象画家的经验的话,我们就会循着那些无限的线条——这些线条把本质 形式与想象的创新计划关联起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在此,我们面对的是一台机器,它通过张力、下降和超越(就像素描能够把身体带进形而上学空间那样)来建构一个有力的新世界。抽象画是永远更新的对存在、虚无和潜能的追求。我们不能中途而废。虚无并不是限制,而是一个通道。海德格尔不是本体论——他还是现象学。”(注:这段不是我写的,也忘了在哪看到的,觉得好分享给大家)。

艺术之用,恰在无用;有用之用,用之必损;无用之用,无用无损。

任何一种立场变成一个标准被需要去遵守,或投靠的时候大多是反动的、脆弱的。过去的苏式素描是,考前班的创造课是,美术馆的写实大美女是;现在的观念的、实验的、田野的、坏画的、艾大叔的也是。不被欺骗的方法就是比骗子多读一点多书,多思考一点问题,了解了上下文很多虚假的标准就不攻自破了。

武断地讲,艺术创作一定是带有某种盲目性的,它不是合目的的设计结果,也不是精密的理论推导,正因为这样它才拥有独特的价值和某种神秘。问题是“盲目”本身也是很困难的,大多数时候人们会认为自己是下意识的,不被影响的,但我们往往是被标准化了的,被规训了的,只是大多数时候我们不自知,还以为自己是在创造而不是模仿。

 一个艺术家的平庸与一个普通人的平庸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如果有那么一点不同那就是:艺术家的平庸还掺杂着因为矫情带来的可笑。


0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