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

——关于《“cài”计划》创作思路的一次整体呈现

“碎片”其实是人们面对生活的常态。当它以一种近乎抽象的形象成为大众习惯的感知方式后,整体化呈现反而会变得有些陌生。甚至很多时候整体形象将会出现一种“反常”的感受。也许“碎片”才是人们认识习惯中事物本身的存在状态。

“碎片”

此次展览是我对《“cài”计划》创作思路的一次整体呈现,《“cài”计划》是来自于我对日常生活的“碎片”式体验,我想“碎片”其实是人们面对生活的一种常态,要知道现今为止,人类任何层面的思考与构建其实都仅能从局部开始且停留在局部层面。因为对于我们已知的世界而言,未知永远是一个无穷无尽的命题……,整体对人类来说太大了……。所以“碎片”其实是体现着人类意识形态中的“客观性”。

“碎片”


就《“cài”计划》而言,它展现的是“碎片——重组——读解”的信息变异过程。这个变异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对“碎片”式信息——“cài”(菜)的抽象化读解虽都非常具体,甚至可具体到评判“地道”或“不地道”,但实际上在个体各自生理因素、读解条件、外在读解环境的影响下,个体间对同一问题的结论却又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使得信息进一步呈现出无限的可能性。我们借此所看到的是个体与“碎片”的对应关系——个体即“碎片”。因而这种个体化的“碎片”读解其实最大程度的体现了局部的价值,而这也正是此议题的价值。它不在于会得出何种结果,而在于在此过程中它可能所触及和引发的范围与话题。

“碎片”


“鸡脚兔”是《“cài”计划》中的典型形象。“它”来自于我对菜谱《兔肉炖鸡脚》中所有信息碎片的主观视觉化读解。“它”即是信息碎片的变异也是信息本身。也就是说由信息碎片重组而来的“它”也是一个被读解的对象。“它”是什么?“它”来自于什么?变成了新一个层次上的探讨课题。因此在“它”与大众接触的过程中,将再次成为信息碎片的源头。

“碎片”


在此基础之上,展览分为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源”信息的“碎片”化呈现。

“菜谱”是一个“口口相传”的信息。在“口对口”的传达与解读的过程中,在每个人的脑海中,由于对不同“碎片”的选择,呈现出了不同的感知体验。“汉语拼音”由于其“碎片化”、“抽象性”、“声音化”表象特点,成为了“源”信息“碎片”化呈现的具体方式。

“碎片”

“碎片”

“碎片”


第二部分:信息“载体”的碎片化呈现。

“鸡脚兔”是对信息“碎片”读解的物质化呈现,“它”体现了“碎片”的视觉细节与可能性。在传播层面,“它”更是创作者与大众交流的物质“载体”。通过“鸡脚兔”的视觉形态,观众与创作者之间形成了思维碰撞的可能。在这种碰撞之下,“碎片”信息的价值被无限放大。在现场与一般大众的思维碰撞中,借由这个“载体”,“菜谱”内的种种信息逐渐扩展到了“食品”、“动物保护”、“物种”、“欲望”等问题的层面上。

“碎片”

“碎片”

“碎片”

“碎片”

“碎片”


第三部分:“载体”的碎片化重组。

将“鸡脚兔”以信息“碎片”的方式,重新组成各种新的信息视觉图像,体现出个体读解结果与大众的关联性。使普通观众在这些看似熟悉却又陌生的图像中,感受“碎片”与整体的关系与可能性。

“碎片”

“碎片”

“碎片”

“碎片”


重组方式之叠加

“碎片”


重组方式之排列

“碎片”


重组方式之错位

“碎片”


在“源”信息、信息“载体”、碎片化重组的相互作用下,《“cài”计划》以符号、图像、物体的方式,以空间化呈现为手段,展现着“计划”在艺术表现手法、创作思路以及观念上的整体作品气质。

“碎片”

当然,这一切仍只是一种个人化的艺术实验,还有待于诸位的再三品评……。


0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