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计划――组建中国第一个“共识社区”

《东方艺术大家》杂志访谈

TY8764da.jpg

请谈谈发起家园计划的背景?

家园计划起源于我多年来对社会现象和艺术领域的探究。

17岁时在香港、澳门体验骄奢淫逸的资本主义生活,受到很大冲击。

18岁时开办了设计工作室与公共活动庭院一体的“馆子”艺术空间。从事艺术、音乐、文学等的朋友可以在此免费演出、住宿、活动。而后见到许多同龄人开始为住房等经济压力所难,一些才华横溢的天才渐渐开始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而投身于朝九晚五还房贷的生存。

我开始更进一步的考虑之前从事行为艺术表演和观念影像作品的社会价值与意义。我们所面临的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等等问题,为何没有钱看不了病,为什么一个人民教师为了工资而授业,人们为何不敢把老人送去养老院接受大学生的护理,为何盖房子的人却买不起房子。

我发现人们依赖体制和金钱,而且钱总是不够用。为了赚钱可以不择手段,六亲不认。

人们追求物质体验的兴趣普遍大于追求精神体验。

人们利己的心态普遍大于利他的心。

而且因着人的从众心理,羊群效应,一代人接着一代人,循环往复。

很难从这种因幸福感过低而显示出的抱怨、妥协和反抗三种行为中跳出来。

当代的人们普遍考虑当前此生的利益,而不考虑未来人类后代和自然环境的长远利益。

多数人不认为自己的生命是无限的,更多的是表现出及时行乐的倾向和毫无集体责任感。

18那年,我与我的爱人邢振相识。我们决定尝试一种尽可能少依赖金钱,通过自己的双手制作必需品的生活实验。并希望通过我们的经历吸引更多追求精神生活的利他者与我们一起组成一个理念一致的“共识社区”。这个社区人人自觉分享贡献自己的知识技能,有自己的教育、医疗、养老及其他福利。并预言这种社区在未来将会出现在各个城市周边的郊区和乡村。它们之间可以交换资源和信息。

如果说短暂如梦的瑰丽之城是一种乌托邦,那现在高速发展中的不可持续、忽略自然环境的城市就是这种乌托邦。

因为没有完美的东西,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弥补现代城市的不足。

让人们可以在新城市与新乡村之间自由选择。就如同“无极图”中的阴阳关系。

万物变化,所以要允许人们选择,有两个选择,就会感到自由。

生态文明是多样化的文明,成熟社会的形态是能够包容多种多样生活方式的。

在日本名古屋学习访问期间,我完成了命名为《家园》的理念计划文本。

回国后,用了一年的实践体验乡村山野的生活,来弥补城市长大的自己对农村的陌生。

又用了一年的时间尝试制作一些山中生活可能用到的例如:发电机、洗衣机、理发、做豆腐等装置和技能。

2011年,在青岛周边四处寻访的过程中,幸得朋友引荐,在距市区约1小时车程的崂山清凉涧选定了两处宅基地作为实验场地。一栋建筑是花岗岩的老屋,另一处则为坍塌的废墟。

我们的计划是用5年的时间用天然材料或回收的废品将废墟重建为可以舒适生活的居所。并在居所中根据生活体验发现生活必需品到底有哪些。进而一件一件的将制作工艺学习、实践和记录,再进行免费的分享。

如今,在2013年,历时近3年,耗资不到千元,采用了1.5万个废旧矿泉水瓶,运用了土、木、石、竹、芦苇、布匹、轻钢等综合材料的林间住所终于修建完毕了。我们将此建筑命名为“中国自给自足实验室”,定义为民间非营利机构。

这也是家园计划的第一个5年计划。

自给自足实验室可否理解成是对此计划的一种补充和实施途径?

成立“中国自给自足实验室”的目的有两点:

一是以我们夫妻二人作为最小分工组合的家庭单位来进行小白鼠式的亲身实践,将经验梳理并透明化,以具有一定借鉴性和启发性。

二是因为我笃定未来这种“共识社区”必定会陆续出现。然而人在不以物质为攀比兴趣之后,可能会产生其他物质之外的特权化可能。简而言之,人们不比车、不比房,那么技术和才能就有可能成为树立特权阶级和分帮结派的契机。琴棋书画人们比比无妨,它们与生存无关,但是如果遇到生存技能上的问题,例如建立一个风电机、制作食盐、过滤水、修建房屋等等。

如果人们不懂得这项技能,若想不依赖钱,那就需要依赖有技术的人。而有技术的人就很容易具有一定的特权。那平等和团结就会瓦解。

因此,成立自给自足实验室,并用5年的时间和实践,为未来的社区们提供一套《自给自足生活指南》,用图片、文本、视频多媒体呈现,让人人都有机会学习生活必需品的制作工艺。

这样人们既可以不依赖钱也可以不依赖专利,进而让独立精神得以释放。哪怕自己不擅长某种工艺,做的慢一点,但也是能够独立完成的。这样一来,特别擅长的人说不定还愿意锦上添花,帮上一把,赚个人情。大家都愿意赚人情,都看重人情,那就有人情味了,就是一个有人情味的社区了。这是金钱换不来的。

你们生产的生活用品中,有相对简易些的如自制食品、手工皂、鞋子等,也有发电机,也有发电机、太阳灶、钢木结构等技术要求较高或体量较大者,解决技术和安全问题的途径有哪些?

我们的工作方式是这样的:

·                                 a. 创建项目

a.1 立项流程
依托坐落于青岛崂山汉河西九水村清凉涧的林间天然模拟生活区,采用一名男性和一名女性人类作为实验样本,在山谷中实地进行自力更生活动,并观察和及时反馈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自给自足实验室在第一时间处理收获的问题并与相关专家研究立项。
a.2 项目管理
立项后,项目工程部将即时通过网络和媒体发布项目梗概,并跟踪项目进度。制定和分配工作周期,储存并归纳有关文本、图片、视频档案。

·                                 b. 组织人员

自给自足实验室与中国科学院、中国海洋大学、北京大学等院校师生保持密切的联系。项目创建后,实验室将会迅速与对口领域专家、专利持有人、技术持有企业取得联系,并在有关院校教师协助下与其签订技术开源协议,再组织对项目有兴趣的学生与实验室共同对技术进行实践检验和记录编撰。
诸方面合作原则遵从以下目的:
为企业提高社会影响力,推进新技术。
为学生增添课外兴趣实践和工作资历。
为教师发挥职能责任并激励知识转化为生产力。
为家园计划创建自给自足的生态社区做实际技术准备。

·                                 c. 项目支持

c.1 线上集资
通过网站逐一公开项目进度及出纳明细,采用网银及支付宝转账系统接收每一笔针对逐个项目的资金赞助。
c.2 线下募捐
在有关活动和展览现场设置合适的项目简介和募捐容器,并会专门为某些项目在合适地点举办募捐仪式。

·                                 d. 检验编辑

由项目负责人组建并带领团队在天然模拟生活区,按照总结学习到的工艺技术,实地进行操作,过程通过图片、文本、视频的形式进行记录并实时更新于网站项目页面。经过与企业、专家的持续探讨,多阶段实践改进,最终在计划日程内总结编撰出言简意赅、精练实用,达到令没有受过专业学习的人通过阅读、观看便可动手完成制造的工艺指南。

·                                 e. 技术分享

e.1 线上分享
通过网站发布《自给自足手册》,并依照知识共享组织公共许可(CCPL)2.5中国大陆授权许可进行传播。
e.2 出版发行
通过工本费定价公开出版发行上架销售以及独立印刷赠送的方式进行实际传播,范围主要集中于:别墅区、乡村以及相关公益组织、开放式营业场所免费取阅。也可通过网站免费订阅。力求让每个想获得知识信息的人都有权通过尽可能低的成本便捷自由地使用这本手册。

与赞助者有哪些互动方式?

赞助可以通过淘宝进行资金支持,也可直接提供实物材料或知识技能的支持。

例如自给自足实验室主体建筑就是由各行各业非建筑领域的近千人志愿者陆续参与建成的。

对于资金的赞助,我们只收取1000元以下的人民币,因为希望更多人有参与的机会,而非一步到位。另一点是多于这个钱数的话,直接赞助实物就可以了,例如土地或一台挖掘机等等。资源是在人的手里,我们与人合作,不与钱合作。

实施过程中最担心的问题是什么?

没有必要担心什么。朝着一个方向努力就没有失败可言。

一生非常短暂,做不了什么事也很正常。

所以就算用这短暂的一生去为一条新的路劈开几颗荆棘野草,就是为后人留下了一点线索,死而无憾。

您曾参加过艺术展览,现在做这个项目和做艺术展览有何异同?哪种方式更有效?
我本身的兴趣是艺术中的概念部分。其呈现方式、材料和媒介不一而足。

展览也是一件作品,一个展览如果要展示自己就要通过艺术以外的途经。

我觉得首先要独立的生存才能独立的思考。

现在的中国当代艺术在我看来整体就好像一件大作品,就叫《中国》,创作年代:1949至今,这其中材料、媒介的丰富程度和呈现方式的多种多样几乎涵盖了时代的大部分特点。

大家没能独立的生存,受到经济和身份以及生产关系等的多方面制约。

一边吃着对方的东西,一边批判对方,这种批判有力量么?一边住着对方提供的房子,一边对其“提供”这种行为指指点点,有意义么?

艺术展览已被其本身消解了,在新和旧之间我们已经对成长空间进行了无效的假设。比新还新的是什么?比最新更新的呢?

所以说,选择是平行的,不存在更好的社会。

如何看待安徽黟县的“碧山计划”?你们有交集吗?

我对左靖和欧宁的项目了解不多。但我觉得世人追求幸福的愿望是一致,只是途经可能有不同。但愿求同存异,因为殊途同归。

可否谈下对“返乡”的理解?

我认为城乡没有本质的区别,希望与爱是不分城乡的。

不存在更好的社会。

看上去更好的社会,只是对当下或未来的透支,没有人有特权执行这种透支,因为这种特权是不人道的。

我们的工作是建设差异。

世界上只有差异,没有好恶。

-- 唐 冠华  2014/4/25

0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