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缘由,无起因

——苏雨涵的抽象绘画

有缘由,无起因

双性兼有的冒险

有缘由,无起因

谁使用了谁之演一场电影

我问:“你为什么画画?“开门见山,提出一个普通又重大的问题。

她说:“本来是学设计的,后来听说考油画的最牛,就考了油画,没想到一考,油画就考了个广美全国第一 。“她眯着眼睛,抬头看着我。

不管怎么说,她还是满自豪的,毕竟比别人花的功夫少,结果却比别人好。

“那你是把绘画当作表达的方式了?“我追问,撇开她自鸣得意的回忆。

“因为我不大善于和人交往,用绘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好像更顺畅。“她的表情略带歉意,好像自己真是个问题人物。

“你说说,哪些你想表达的内容,对应哪些你的作品?“她带了电脑来,就是想给我看她的作品。其实我知道她的作品,也很喜欢。喜欢,就有一定程度的共鸣。所以,问是故意的,看她如何回答。

她说:“我不知道哪些画面对应哪些内容,因为画画之前并没有想画什么内容。我随时都可以画画,不需要预设。““那你总会对自己的作品有要求、有标准吧?画什么?怎么画?画到什么程度?“我知道她很难说得具体。

她在画的时候会有些原由,有人、有事,只是原由而已。她不会去直接画这些人和事,是否在画面上有对应,那只是她心里的秘密。

绘画的起因,可以是有所图,也可以是无所图,可以是筹划在先,也可以是没有设计的单纯地绘画。有所图必筹划在先,对结果有预设,达到目的即欢喜,否则会失望。她说:只要有时间,拿起笔就可以画,并非有事先的设计。虽然最初是学设计的。

不设计,不谋划,不等漫无目的,没有标准,好坏不分。只是目的和标准是实践的过程中产生的,绘画的实践成为很明确的认识的过程,是经验的积累和经验的突破的过程。于是,不断地画下去不必担心想象力不够用,也不必担心想象与画面的冲突,因为,这时的想象是尊重画面的,是随画面所提供的可能性而产生的。这时的画面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它自成体系,自有逻辑。她说:画画时不考虑善恶。康德说:善恶是在实践之前的,先入为主的观念,并非实践理性的结果。

有缘由,无起因

《形似》 布面丙烯 50x60cm_2014

有缘由,无起因

《等待等待的最后时刻》200×155cm_2008 

苏雨涵大学二年级时就开始画抽象作品,而且第一幅就有人欣赏、收藏。她很幸运,那是2002年,抽象艺术可不像今天这般火爆,她也不幸,此后就像股市,从6000点降到了1000点。她把抽象绘画一直坚持到现在,那真是坚持,坚持得很顽强。问其理由,以然说不清楚。她用微信发来一段李泽厚的话,大体是:画家一般都说不清自己的作品,能说清的不是好画家。她要给自己找个理由。李泽厚是哲学、美学理论家,理论家的职责就是要把道理论说清楚,但是,绘画是给人看的,是视觉的,既不是文字也不是语言,语言文字不复制绘画,绘画也不能复制语言,各自都有自己的独立性,都有自己的道理,彼此都说不清楚,却都有自己的价值。

在绘画的各种形式中,最不能用语言文字说清楚的就是抽象绘画了,因为它只用纯净的视觉现象,而语言文字在这方面最无能的。大概正是因此,构成了她的绘画坚持,这是我的猜测。抽象绘画的可能性无疑充满魅力,那是只能实践出来的,只能在画面中看到的,因为与客观形象没有对应,所以无法解说。尽管如此,我还是想试试。

她读书很多。读书越多越知道文字的无限和有限。她读哲学著作,喜欢泰戈尔的小小说,喜欢红楼梦,喜欢卡夫卡、纳博科夫、昆德拉、茨威格和亨利米勒,喜欢李清照、杜牧、李白,还为喜欢李后主的词自觉惭愧。与多数的80后不同,不喜欢卡通,她的绘画,且近且远且飘乎,像她喜欢读的那些书。

她并不有意识地画所谓的女性绘画,“轻纱“的说法透露出她无意识的本然。她的抽象,不冷漠,不刻意,貌似几何形态,又非几何形态那样简单,柔情、敏感,点、线、面的变化丰富却不激烈。

“轻纱“的美感是经得刀劈斧砍,却经不起撕扯,经不起揉搓。这是黛玉式脆弱与坚强。

有缘由,无起因

《看我等待的迹象》250×155cm_2008

有缘由,无起因

去无尽

苏雨涵说,希望我写写她的人,而我是希望观众能够从作品看到作品背后的人。分析作品是了解作者的必要方法之一,但作品有时会骗人,会故意做姿态以弥补人性之不足。人性总有缺陷,这是天然的,若要求全面必假无疑。骗人的作品,面貌必不清晰,坚持必不长久。

我们的视觉经验会影响我们对画面的理解。她曾经画过几张石版画,水墨的方式,方块与线的组合。问我如何看,我脱口说:是线路图。我有个毛病,再抽象的画面也会往具象的方面想。她自己却没这么想,画之前没有,画完后也没有这么想。我这么想是因为小时侯喜欢做半导机收音机,其中的线路板要自己设计,而她没这种视觉经验,相信70后的人都没有,因为他们懂事时只能看到集成电路板了,那比印刷线路板精密得多,把元件与线路融在一体,形成一个电子功能的单元。

印刷线路板因为要自己腐蚀、所以有手工的感觉,是科技、工业和手工之间的产物。这是形式给人以意义的感觉。我想问出她画抽象的原由,大概是对理科的兴趣所至。看她的画不觉得是无意义,但又难说出意义所在。

有缘由,无起因

《伤花怒放》 2009

近几年,看有意义的画太多了,大都是观点态度一目了然,画得明确,好像满墙的鼓噪,面目丰富,激情洋溢,争相发表意见,却只为各自利益骂人,搞得人心情烦躁。这让我怀疑:艺术是否必须要表达?言之有物的物到底指的是什么?艺术语言与艺术内容有怎样的关系。这是“富则思变“的结果。内容过多,信息爆炸,让人无所适从,又有多少真实?对绘画的欣赏一定有很大一部分是不需要内容的,也未必需要作者去表达这样那样的情感。

艺术最本质的表现到底是什么呢?诗歌要有余韵,艺术要有余意,这个“余意”才是艺术的真意。所以,对于艺术的理解需要去品味,而不是知道,是由感觉而入心、入情、入理的。绘画,作为视觉艺术的一种,自有其有限与无限的地方,有限的是在画面中所能看到的,无限的,是由视觉现象所能引发的。视觉现象能够在人的心里引发出什么,是没有规定的,虽然受限制于观者的心智,同时又开启心智。画家的职责就是为开启心智提供适宜的画面。

抽象绘画,是“一个从未见过的你,一个不可能的事实”,一经创造出来,就成为客观的存在,可看、可感、可触,不管与物象是否有相似的地方。这是纯粹的创造。纯粹的创造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可能与不可能,有用与无用。凡是可能的,都将被创造出来,凡创造出来的,都将被使用,接下来的是:用于何处和如何使用。如果错,也是被用错了地方。

抽象画,标题难起,所以常以“无题”或编号为题,有时是任何有指向的题目都不恰当,有时是避免限制观者的体会。苏雨涵的作品大多是有标题的,她告诉我,几幅“无题”的作品,后来也深情地起命了名:“无蔽”、“圆融”、“形似”、“秋草”、“所欲、所为、所思”。也许,我们可以透过她的标题去了解她的个人,了解她的所思所想,了解她对画面的理解。像她这种无预期、不设计的绘画方式,标题一定是后出的。

有缘由,无起因

《圆融》 布面丙烯 100cmX100cm2014

有缘由,无起因

荷兰的草皮

“多短暂”

“给出的”

“荷兰的草皮”

“精力是永恒的欢乐”

“可徙居的”

“零身份”

“明窗净几”

“你可以抚摸我”

“去无尽”

“上帝造物一般无依托”

“双性兼有的冒险”

“谁使用了谁之通过谎言交流”

“他人何处”

“我很两难”

“我们的孩子渐行渐远”

“想告诉你我对你瞒着什么”

“向偶像行礼”

“一来二去”

“一些自律”

“忧悒之歌”

“有点爱上悄然的死亡”

“有节制的等待”

“有欲无情”

“做等待的一方”

我把她发给我的作品标题照单全录了,连顺序也未作改动。排序是电脑依拼音的字母顺序排的,这样能看出意义吗?当然能,如果把顺序颠倒,也能。苏雨涵的文字能力强,标题自不落俗套,应该说也有这个时代独特的关注,更多的是自己的关注。

富于表情的标题,配上完全抽象的绘画,标题是说明绘画还是对比绘画,其实不太重要,问题是:具体的人画出了抽象的画。具体的人,就是生活中的人,有故事的人;抽象就是不具体,远离生活,放弃故事。

具体的人画抽象的画,是由现实世界进入到纯粹视觉思维的世界,从直观的世界进入到纯粹的视觉创造的世界。即便是前有古人的经验和榜样,也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变化和挑战,这个进入的过程,决不像画面所呈现的那样轻松、自然,只有身心真正进入到这个新世界以后,才能轻松和自然。苏雨涵的抽象不是学习得来的,中国油画的专业学习是具象的,绘画的方式和理解都是具象的,她学设计,只是初步,设计与抽象有关,但没有达到纯粹视觉思维和纯粹视觉创造的地步。

有缘由,无起因

《明窗净几》220×180cm_2008

有缘由,无起因

零身份

抽象绘画是最纯粹的绘画,因为没有现实物象的诱惑和对现实世界的欲望,因为纯粹,所以也是自由的。抽象的自由是严格的,必须严格地控制自己,这种控制由必须是自觉、自愿的,要做“有节制的等待”,所以首先要有“一些自律”的,然后达到全然的自律,不自律的抽象什么都不是。但是又要在自律中得到释放,只有是“零身份”的人才能得到充分的释放,要告别自己,甚至告别自己的性别,会遇到“双性兼有的冒险”,其实,零身份的人是无性别的。

她说:“上帝造物一般无依托”。我问她是不是基督徒,她说不是,她把宗教视为文化。不管是上帝造人还是人造了上帝,不管是佛、是道、是安拉,还是宇宙规律,原初的创造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只是完成其可能完成的。原初的创造,把可能变成了现实。抽象绘画同样是把可能变成可见的画面,它看重的是绘画的可能性,而不是视觉的复制的。

她说她小时候迷杨丽萍,后来是皮娜鲍什。皮娜说:我跳舞,是因为我悲伤。我揣测,对于苏雨涵来说,她画画是因为那里最干净。她的画像一盘洗净而未作加工的蓝色蔬菜,同时也是“明窗净几”的。艺术的选择拒绝强迫,是个人意志,是本心和本性的选择。

绘画是个慢活儿,画一幅画,比长跑,比竞走用的时间还长。或者画一辈子画,用一辈子的时间。电视里正直播鸟巢的田径世锦赛,王军霞在解说一万米跑终点冲线时说:“如果势力不济,就会面目狰狞,沉着、放松、自然、坚持,才能长久。”这好像放在苏雨涵身上也合适。她沉着、放松、自然且坚持,决不会面目狰狞,看她的画就知道,她可以放弃自己,也不会放弃那个干净的世界。

看她只觉得她太瘦小,却不怀疑,风起时她能独立于风中,“做等待的一方”。


马路2015-8-29


0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