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集体焦虑

关于“红墙”系列的自问自答

为什么会产生这一创作想法?

源于近期很火的一个新闻事件,某大学历史系教授解除与一个研究生的师生关系。谁对谁错我不做评论,只是这一事件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红墙有特别的隐喻吗?

家 乡成都有一个著名的公园——南郊公园,与武侯祠仅一墙之隔。小时候经常在园内玩耍,长大后反而再没有去过,所有关于红墙的记忆都源于幼时。而今离开家乡已 十三年有余,梦境中还不时有红墙出现,可以说童年的记忆是深入潜意识的。“红墙”系列的原型就来自公园里的红墙建筑,它们带给幼年的我的感受是高大、威 严,甚至有些阴森。红墙,这一中国传统官方建筑式样在设色上,本身就区别于以灰白色为主的民间建筑,红墙黄瓦或红墙绿瓦,虽富丽堂皇,但强烈的色相对比指 代的却是至高无上的权威,不可打破的规则和无法流动的阶层,红墙所代表的森严等级是将普通百姓拒之于门外的。


白衣小女孩指代什么?

因为跟自身童年的记忆有关,白衣小女孩的形象便借用了当时的自己,泛指数量庞大的草根阶层。他们处于野生状态,游离于主流之外,努力想进入更高阶层或者某一领域而无门。

另 外,也指代八零后这一群体。他们大多已入或将入而立之年,尚未站稳脚跟,却发现前面的六零后、七零后已功成名就,后面的九零后、零零后正奋起直追。五零 后、六零后、七零后制定游戏规则,不按常理出牌的九零后和零零后却已开始在打破它们,而八零后身上的传统意识仍然在起作用,他们是守规矩的一代。但是,他 们在学校里学的那一套规则却跟社会现实脱节,八零后很不幸成为了社会转型期的实验品。

最后,白衣小女孩也指代“漂”一族,是大量的北漂,海 漂,广漂……他们离开家乡,到经济文化发达的超级大城市追梦,却产生一系列的问题,有社会上的,有心理上的,正所谓融入不了的他乡,再也回不去的故乡,何 处是我家?于我自身也有这样的问题,虽然在广州买房成家,定居的现实也改变不了心理上的弱势。

小女孩时而惊恐地瞪大眼睛,时而又有点玩世不恭,身着白衣裙有如游魂般飘荡在红墙之外,小小的身体更反衬出红墙的高大。这种心理状态是人的社会属性引发的,自身身份模糊,却又渴望认同和归属。


这一创作想法跟你的心理学背景有没有关系?

人 的每一段经历的意义如果没有在当下就显现出来,那一定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候显现,或早或晚。研究生毕业后,我没有从事专业相关的工作,而是顺应内心的需要开 始在艺术领域追梦,心理学专业对我的影响看似越来越弱,实则对我的创作却是具有指导意义的,这种深远的影响有些甚至自己都意识不到,但它确实存在着。


0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