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山

丙烯(布面丙烯) / 布面丙烯 / 30×30cm(装裱后35×35cm) / 2020

2020年10月30日发表3,297浏览3个赞

非卖品

邮费
包邮(仅限大陆地区,港澳台及海外地区双方可协商邮费问题)
支持 7 天无理由退货有装裱(外框)有收藏证书发票选项

作品描述

创作自述
个体记忆里的大山深处,是天人合一的桃花源式生活场域,亦是理想阻碍。随着社会巨变,为了理想,为了改变现状,生活在那个场域里的我被迫追寻着时代潮流、突破种种阻碍,从那座物理意义上的深山里逃离出去。但是当我“出山”以后,我面对的是从“乡土文化”到“城市文明”带来的文化、观念等方面的另一座“山”的隔阂,这些隔阂亦是当下中国社会巨变引起的大众所面临的困境,尤其是农村几千万留守儿童。庆幸的是这种困境以及我所面临的现状与过去的记忆却成了我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回到艺术本身,这也是我艺术创作时刻所面临的困境。如何从暨有的规范里寻找新的可能性?在“出山”与“入山”之间、现实与理想之间所面临的抉择变成另外一座高“山”。
寻着这条关于“山”的脉络更深入的思考,我认识到在不同的社会语境、时代背景、以及不同的文化艺术、宗教信仰以及观念意识背景下人们对山具有不同的认知,并且人们会对山赋予不同的精神文化意义。中国古代文人山水精神、东西方艺术里对山的塑造、宗教信仰赋予山的神圣性等,这是它被赋予的文化属性。它也是一座虚拟之“山”,包括政治、经济、宗教、文化、艺术、哲学等,人类所有思想以及活动都在构建这座虚拟之“山”。并且它自始至终遵循着被创造、生长、存在、消亡、坍塌、再建构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时间本身。
当我的视角再次回归到我童年记忆里的深山、以及我的工作室对面的缙云山时,我发现随着距离、光线、色彩、角度、认知、存在状态等因素的改变,它的空间性是不断变化的,包括视觉空间性、物质空间性,它并不是一般认知里固有的“三维立体空间”。因为我的工作室离缙云山脉有一段距离,当我观看这座山脉时,它是一个二维的平面,依附在山上一切物象变成点、线、面;当我处在更远的位置时,我观看到的这座山脉变成了一个点,即视觉一维空间,直到它消失,即视觉零维空间,这即是山这个物象的视觉空间性。回归到山本身,如果把它无限分割,从一座山脉到一座山,再到一棵树,一块石头,一粒尘土……直到分子、原子、粒子、量子等,它即变成了无限多的个体,这些被无限分割的个体构建了无限的空间与维度,最终和眼睛观看到的山一样最终回归到零维。从无限维度到零维,从零维到无限维度,这让我产生了更深的哲学性甚至神学思考。物质真的存在吗?无神论可信吗?我们的眼睛看到的就是真实的吗?什么是抽象与具象?什么是写实与写意?……这构成了我新的灵感、新的思考方向以及新的创作方向。
由于我的创作始终以“山”为创作脉络,且和我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使得我的创作必然和传统中国山水画发生某种关系。因此,我有必要阐述一下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都知道在过去五千年,中国山水画始终在以某种技法描绘肉眼可看见的“山水”表象,但是在我的创作中,从早期到后期成熟作品都延续的是我思考的脉络,从写实性,转变到写意性以及由“山”字构成的剪影式的山本身的形象,再到书写“山”字构建我的整个画面,是从关注物象表象性写实到物象内在性写实的转变。也可以说是基于物理科学,对山水精神的再解读与再审视。
两个“山”字构成“出”,山与山之间笔画相互借用以及由山字构筑成山的形象更多的是哲学思考以及对古人智慧的当代性回应,也是对个体与个体之间关系的符号化呈现。
这些碎片化的思考构成了“出山入山”系列作品创作的主脉络。

标签 抽象观念

段金荣

70件作品148粉丝

精选评论(0)

还没有精选评论噢,是时候发表下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