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和一个种野草、种虫子、种光的艺术家聊了聊

我们和一个种野草、种虫子、种光的艺术家聊了聊

作者: 2017-03-02 小白 象外

懂不懂艺术都能看懂的⇡象外

我们和一个种野草、种虫子、种光的艺术家聊了聊

《影·11》,布面丙烯,150X150cm,2016

作品图片由艺术家本人提供。


张利平兴致勃勃的。


他身上有股自然的气息,在城市里,显得越发蓬勃,他总说,“很有意思”,种菜、养鱼、画画都是。


种菜、养鱼,在这里,和画画区别不大,张利平画光,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他的光,源自耕种,所以,先说说种菜。


我们和一个种野草、种虫子、种光的艺术家聊了聊

《松》,纸本水彩,56X37cm,2014


我们和一个种野草、种虫子、种光的艺术家聊了聊

《柳》,布面丙烯,150X120cm,2014


我们和一个种野草、种虫子、种光的艺术家聊了聊

《影·8》,布面综合,200X150cm,2016.1


张利平种了块地,长满杂草,周围种地的都问,“你怎么不除草呀,地都荒了”。他们不知道,正是要这样。


不同的种子混在一起撒下,不浇水、不施肥、不除草,张利平的地,“扒拉开野草,是有蔬菜的”,这是按朴门永续的方法耕种,说起来很简单,就是生态平衡,真正做起来可不容易。


压力主要来自外部。租了块地,和大叔谈好,张利平按自己的方式种,也说清了可能会长草,夏天一到,看着满地的野草,大叔受不了,最后不租了。


他又找了块地,跟人家签了五年签协,“协议里有一条:以种草为主,偶尔有菜,按了手印”。不过,每年春天,去了地里,主人还是要说,“不想除草,你洒除草剂,草全死”,张利平哭笑不得,租这块地可不就是图这个么。

我们和一个种野草、种虫子、种光的艺术家聊了聊

《一池水之二》,纸本水彩,38X28cm,2014


我们和一个种野草、种虫子、种光的艺术家聊了聊

《影·6》,布面综合,150X120cm,2015


我们和一个种野草、种虫子、种光的艺术家聊了聊

《影·3》,布面丙烯,200X150cm,2014


和带他入门的奥地利农民赛普·霍尔泽(Sepp Holzer)一样,张利平种地更多时候不是劳作,而是观察:

“我发现,虫子来到我的地里,草那么多,要吃菜还得找,对吧?原则上,很多草也是很好吃的,比如灰灰菜、马齿苋,这是一种方式,虫子吃蔬菜的几率就低了很多。”


“我的油菜,扒开草,就在里边,油菜叶子嫩,虫子喜欢吃,吃了它就不吃蒿子秆、小萝卜。辣椒虫子不喜欢,隔几行种辣椒,可以驱虫,这是另一种方式。”


“草有保温、保湿、保松的作用,刚开始不理解,后来,我发现,夏天即使天气特别热,光着脚踩草地上也是凉爽的,冬天形成枯草,只要不除,躺在草地上就不冷,保证地里的微生物是活的,那块土壤就有营养。”


“现在的黄瓜为什么不好吃,就是吸收的营养太单一了,只给它补充最基本的氮磷钾,让黄瓜长得好看,但真正好吃的黄瓜、西红柿需要几十种微量元素,这些从哪来呢?小虫子死了、野草死了,物种多了,死了,会形成腐殖质,就像种花,特别好。”


我们和一个种野草、种虫子、种光的艺术家聊了聊

《光·54》,布面丙烯,150X150cm,2016


我们和一个种野草、种虫子、种光的艺术家聊了聊

《光》,布面丙烯,150X120cm,2014


我们和一个种野草、种虫子、种光的艺术家聊了聊

《光·2》,布面丙烯,150X130cm,2015


我们和一个种野草、种虫子、种光的艺术家聊了聊

《光·55》,布面丙烯,150X150cm,2016


“那菜种得怎么样呢?”我好奇这个。


“虽然草多,但到季了都是吃不完的,黄瓜两筐两筐地摘,吃不完送人。”


“种地太有意思了”,张利平热气腾腾地说着,随即转到绘画,“我发现,多样性太重要了,画画也是,只抱着一个主题,其实太单一了,不可能一直画下去。”


和信息时代人们获得认知的途径不同,张利平以一种古老的方式获得那些基本而不可或缺的感悟:亲力亲为。最终,它们不只是知识,而是生活智慧。


我们和一个种野草、种虫子、种光的艺术家聊了聊

《光·3》,布面丙烯,150X130cm,2015


我们和一个种野草、种虫子、种光的艺术家聊了聊

《光·4》,布面丙烯,100X80cm,2015


其实,种地还有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张利平想让女儿少吃点农药,只是,后面的发展元远超乎了他的想象。在一场名为《光》的个展上,他写道:

“没有农药、阳光丰富、我撒下的种子被强悍的本土植物(所谓的野草)强悍压制。印象中尺许高的灰灰菜原来也可以没过我头顶,贴着地皮的马齿苋可以从容战胜我的小油菜。所有动植物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在争取光,只有争取到了光才有他们的一切。”


“短短两年时间,土地的活化程度已经相当好,无数草虫、蚯蚓不停的生生死死,迅速活化了土壤中的微生物。能在这里长起来的蔬菜像是身经百战的战士,味道和所含的微量元素远远超过了超市中的蔬菜。”


“我很少刻意干预,阳光和雨水把这块儿土地滋润的生机勃勃。没收获多少蔬菜,但我却实实在在感受到了自然的力量,阳光、水、土、石……原来,每一种自然元素都可以引发无数种可能性。艺术同样可以借鉴朴门的理念让艺术具有无数的可能性。”


我们和一个种野草、种虫子、种光的艺术家聊了聊

《光·26》,布面丙烯,150X100cm,2016


我们和一个种野草、种虫子、种光的艺术家聊了聊

《光·24》,布面丙烯,150X130cm,2016


我们和一个种野草、种虫子、种光的艺术家聊了聊


不过,所有的可能性都要在真实的基础之上,这是张利平的坚持,即便在刚来宋庄时。


那是2006年,从河北师范大学油画系毕业后来了宋庄,张利平也考察过上海莫干山、北京798艺术区,都不适合,主要是生活成本太高,那时候,他形容,“宋庄还是灰乎乎的,但便宜呀,除了房租,生活没什么花销,余点钱全部投入画材。”


我们和一个种野草、种虫子、种光的艺术家聊了聊

《光·13》,布面丙烯,60X60cm,2016


真实是自然状态,也是张利平的性格,他不追潮流。


当时的潮流是“画大头”,艺术市场火爆,受方力钧、王广义等一线艺术家影响,各种“大头”层出不穷。“我就想,至少别画大头了,再画成什么样的大头也是大头,是吧?这一代人肯定要画我们自己的东西,可能不合时宜,但一定要真实,真实做起来有意思,才能延续下去,才真正是属于自己的。


张利平画什么呢?


画院子里的葫芦叶。

一张新鲜的叶子随着时间慢慢慢慢枯萎,“哇,太有意思了”,他仔细看叶子形成的褶皱,小毛毛刺,一片葫芦架上,枯萎的叶子每一片都不同,就像人,每个都不一样。他画过几张特别大的,当然,都没卖掉,后来卷了起来,到现在,还在仓库。


画蓝天。

那时候对周围的一切都太陌生了,天很亲切,老家张家口就总是蓝天,画了一系列。


画桃花。

住的院子再往西去就是一片桃林,很荒凉,一开门是破篱笆,也是桃园,开春倒挺好,桃花盛开,很美,画过一张。


我们和一个种野草、种虫子、种光的艺术家聊了聊

《四月桃花处处开》,布面丙烯,90x100cm,2009


画灌木丛。

城市里的灌木丛被修的整整齐齐,也挺好看,很协调,“我去宋庄美术馆遛狗,路边就有人修剪,跟人理发一样,要经常修剪,就像人一样,失去了原本的样子。树按照人的意志被修剪,这里面其实有一种对抗。”1981年生人的张利平说自己从农村出来,十几年都是在那儿生长,和大自然是一体的,到了城市,逐渐脱离自然,但总有一种依恋,一些思考。


我们和一个种野草、种虫子、种光的艺术家聊了聊

《灌木丛·3》,布面丙烯,100X90cm,2011


我们和一个种野草、种虫子、种光的艺术家聊了聊

《灌木丛·1》,布面丙烯,200X150cm, 2011


这些不算高深的问题,对张利平来说,更多的不是理性思考,而是知觉的体验,对自然、对生存,他试图从琐碎中触摸真实和灵魂。


他爱自然,总在观察,“门口的槐树,到槐花凋落的时候,它落到泥土上,都是不规则的,它是很自然的,就像随手抓把土一撒,撒出来什么就是什么,我对这个很感兴趣。”


我们和一个种野草、种虫子、种光的艺术家聊了聊

《槐花》,布面丙烯,100X90cm,2011


张利平无法把这些归纳出一套理论,他只是单纯的感兴趣,觉得舒服。于是,一说起就兴致勃勃,“比如云形成的层次和形状,变化无端,但绝不是正方形,或者长方形,包括石头,水,树的形状、河流的形状、血管的形状,它们是相似的,都有自身的形态。”而在这个形态中,潜藏着肆意生长的自由。


可自由不能换钱,从06年到宋庄,三四年间,张利平没卖过一张画。刚开始家里支持,他和父母说,“北京可好了,搞艺术,创作几年,就可以卖画”,结果卖不出去。现在说起来也挺苦的,可当时年轻气盛,特别嗨,一点不觉得苦。


一个人租了个院子,住在小平房里面,还觉得挺好,只是太孤单,他养了只狗,时常一起坐阳台上晒太阳,非常安静。不过,生病的时,容易觉得凄惨了,一次,张利平半夜生了病,不知道是着了凉,还是吃坏了肚子,上吐下泻,“当时想,就是死在这也没人知道呀”,努力爬起来骑自行车去医院,大半夜,灰突突的,医院的牌子不明显,转了两圈才找着,医生给看看,好像也没多大事,就过去了,“挺逗。”张利平说。


我们和一个种野草、种虫子、种光的艺术家聊了聊

《孤木悬灯》,布面综合材料,100X90cm,2015


虽然有家里的支持,张利平还的考虑谋生的事儿,画卖不掉,就接活儿画墙绘,刚开始没画过,先在自己住的屋里画,画了一个海洋,练练手,就去干活去了。两个人干了一个星期,赚了五百块钱,“一人一二百五”,“你说咋要这数呀,把我逗的!”。


临时的活儿不好找,断断续续接一点,当时,每次出发,“路上就想,好好画画吧,好好画画吧,等画画好了,可以卖了就不用这么辛苦了。”


我们和一个种野草、种虫子、种光的艺术家聊了聊

《影·9》,布面丙烯,60X60cm,2016


我们和一个种野草、种虫子、种光的艺术家聊了聊

《影·5》,布面丙烯,120X80cm,2015


张利平踏踏实实画画,逐渐找到了感兴趣的元素和属于自己的独特语言,在宋庄久了,认识的人多了起来,参展的机会也就多了,慢慢的,他可以不用再接活儿。


他感兴趣的是自然地不确定,画云、画石头、画灌木丛,到现在画光,它们都是不确定的。


张利平的光,源自观察:


“房子必须有窗户,窗户的大小其实都是特别讲究的,光打进来那种感觉,说不出来,但是很有意思,光进入人居住的空间和自然空间的光是不一样的。”


我们和一个种野草、种虫子、种光的艺术家聊了聊

《窗》,布面丙烯,140X100cm,2013


我们和一个种野草、种虫子、种光的艺术家聊了聊

《光·8》,布面丙烯,150X120cm,2015


但不只观察:


“画光的彩色块,我把它当固体,切割、折叠,但是,要保持光的质感,感觉要对。”


“像种菜一样,光和影是共生的,不同的侧重点,还有几条线索,你看,又回到了多样性。”


我们和一个种野草、种虫子、种光的艺术家聊了聊

《光·6》,纸本丙烯,76.5X55cm,2015.6

我们和一个种野草、种虫子、种光的艺术家聊了聊

《光·14》,布面丙烯,60X60cm,2016


我们和一个种野草、种虫子、种光的艺术家聊了聊

《光·41》,布面丙烯,150X120cm,2016


我们和一个种野草、种虫子、种光的艺术家聊了聊

《光·38》,布面丙烯,80X80cm


我们和一个种野草、种虫子、种光的艺术家聊了聊

《光·43》,布面丙烯,100X81cm,2016


说到光系列,不得不提张利平的笔,不是普通的画笔,而是常被用来彩绘的喷笔,被雾化后的颜色不像用画笔涂抹在画布上的,它是无数不规则的色点形成的色面,而这种物理特性和光本身所具有的物理特性非常相似,他说,直到”这个时候才算找到了表现光的最恰当方法“。


我们和一个种野草、种虫子、种光的艺术家聊了聊

《影·7》,布面丙烯综合材料,150X150cm,2015


我时常想,艺术家的艺术生涯有多长呢?


张利平的回答像一个真正的种地人,他说:“有的树长得很快,但是不能做材料,有的长得很慢很慢,它却是很好的材料,质感、纹理、味道都非常好,都要时间的,人也是,必须要慢慢的养,慢慢生长。”


“其实一块地养起来很难的。”而我知道,他的这一块已经足够肥沃。


我们和一个种野草、种虫子、种光的艺术家聊了聊

艺术家张利平。


我们和一个种野草、种虫子、种光的艺术家聊了聊

微信扫一扫关注该公众号


0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