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着道袍的和尚:似与不似之间的趣事

1995年深秋,我想画一幅瘦长的竖幅油画。原本规划的是有笔触、有肌理。但是画的时候,却突然改成了薄画法,还用扇形笔扫了色彩区域间的边界。画完后整体感觉有一点点朦胧,还多少有一点点保罗•克利某些画的影子。这幅画虽然整体感觉尚可,但最终效果和初衷有些背离,所以我并没把这幅画当回事儿。当不当回事儿的,也要有个名字,总不能来个莫测高深的无题吧?我想了一想,就叫似与不似之间吧。

披着道袍的和尚:似与不似之间的趣事

▲ 似与不似之间草稿

1997年元旦我办个展,这幅画也算在了里面,壮壮声势嘛。展览第一天各位师长来指导。当年的系主任吴玉田先生看到这幅画,又走上前看了一下标签。先生看完回身对我说,“我觉得这像披着道袍的和尚”。周围的师长、同学还有我,都以为这是先生的玩笑话,大家哈哈笑笑也就过去了。这次展览后好长时间,我都把这当作吴先生一句玩笑。

披着道袍的和尚:似与不似之间的趣事

▲ 吴玉田先生

这几年,我再回味先生的这句话,竟觉得这不是玩笑,是对这幅画的一种哲理解读。道、佛都为宗教,道佛同源,但不同归。绘画也是如此,肌理笔触的有无,并没有改变绘画表达思想的根本,只是形式不同。我1995年时,认为创作构思最终没有完全达成就十分遗憾,这是忽略体现创作思想这个层面了。能够很好体现出创作思想的画,就是好作品。那时我太年轻,过于纠结技法层面的表象了。


披着道袍的和尚:似与不似之间的趣事

▲ 似与不似之间-张淼-油画颜色-亚麻布-1995-80cm×41cm

Between the real and unreall-Lukas Zhang-Oil painting color-Canvas-1995-80cm×41cm

师法自然,顺势天成,才能做到表里合一。画画如此,做人、做事都是这样的。谢谢吴先生的教诲,“披着道袍的和尚”,这句话我悟到了。


0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