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视野》杂志“‘创新’是身不由己”

专访当代艺术家房圣易

《新闻视野》杂志“‘创新’是身不由己”

《新闻视野》杂志“‘创新’是身不由己”

“孩子终于睡了。”

十月八日晚十点,艺术家房圣易第一次接受采访。1980年出生的他正处在人生中最幸福的阶段。作为父亲的他温柔而平和,然而在这份平静之外,他的另一个安身立命的身份——艺术家,则始终处在争议的漩涡中。

在公众的认知中,艺术家是创新的先锋。他们特立独行,在自己的艺术道路上狂飙突进是他们的生活方式,更是人生使命。而房圣易却完全无视了这种固化的印象。他毫不避讳地使用了经由安迪沃霍尔之手发扬光大的波普艺术方式,对大量现有的图像进行“拿来主义”式的调用,将二者结合后署上自己的名字公然发表。有的人说,对艺术家而言重复就意味着死亡。但房圣易说:“这是应该的,是我的权利。”

《仿沃霍尔笔意》系列不仅是一组波普绘画的集合,更是一个持续的行为过程。房圣易不仅不因争议改变自己的创作路线,反而将争议纳入到自己的作品当中,将一组绘画作品从审美层面提升到价值观的表达高度,“产生连带的社会学意义”。翻阅他的作品,“魏则西事件”、“任正非被封杀”等热点事件频现。革命先驱孙文、拳王阿里和喜剧之王周星驰并列。这些图片原型无一不为人所熟知,但借由波普的形式去传达,房圣易却堪称“开天辟地头一位”。波普艺术的流行气质融入中国面孔,且不论观众是否认可这种方法的新意,在观看它们时,无疑都会产生新的思考。

谈到创新,房圣易作出了意料之外的回答,却似乎又不出乎情理:“我本能地反感这个词汇。”反对他的人自然会把这句话作为一个“抄袭者”苍白无力的辩驳,然而房圣易却另有自己的解释:“很多领域的创新变化都有内在的规律驱动。也就是说“创新”是身不由己。”社会孕育了艺术,艺术当然不应排斥社会。作为一个成熟的职业艺术家,房圣易很清楚自己和社会的关系。整个社会的发展要求各个领域不断地优化自己。艺术也难出其列,具有它自身前进的规律。而对于人们津津乐道的“创新”,房圣易则指出:“我印象中艺术领域的很多’创新’似乎是名利驱动的,与人类的处境,社会的发展关系不大。”

或许房圣易对艺术的表达在旁人看来是戏谑性质的,但他本人对于艺术的严肃态度却是无可挑剔的。“艺术是人类思维状态的映射,创新这个词可能不是特别适合,艺术需要真诚的表达,刻意地提供新的样式意义不大。”房圣易这样进一步阐释着他心目中的艺术,看似“反创新”的他,实则对艺术怀有最高的敬畏。艺术品是艺术家内心真实想法的剖白,如果艺术品“日新月异”、反复无常,缺乏内在的规律和逻辑,或许也正是创作它的艺术家本人朝三暮四、坐立不安的结果。

房圣易将自己的“仿”视作对中国古人传道授业方式的继承,其对立面正是当今社会充斥的“创新、创意、独一无二”。无可置疑的是,所有的创造都建立在前人的成就之上,从明清鼎盛的青花瓷到牛顿的三条定律均是如此。“这个时代,大部分人过着抄袭的生活,却每天把’创造’挂在嘴边” 。他并不执着于形式上的“新”与“旧”,只要艺术家面对新的问题作出恰当的表达,那么结果就自然是新的,艺术家所选择要面对的问题才是关键。现代人缺乏敬对传统的敬畏却又空谈创造,这正是房圣易的“仿”系列所试图阐释的问题。

作为艺术家,房圣易表现出反刻板印象的谨慎和沉稳。大多数人认为艺术的灵感像灯泡来电一样,就在电光火石的一瞬间。然而这个过程对于房圣易来讲更像是“一半海水,一半火焰”。关于创作灵感,他认为:“灵感是火花,灵感随手即来,但必须经过理性的验证,才能确定是否值得投入生命去实现。”他的“仿”,亦是建立在自身的文化经验上对西方艺术常识的冒险和调侃,“如果传统需要被反叛才能获得进步,那么当反叛成为一种传统,又该由怎样的力量来反叛’反叛的传统’呢?”在房圣易的身上仿佛能看到启蒙时代思想家的影子,一方面高度强调作为艺术家的自由,另一方面又坚决接受着逻辑和理性的指导。也难怪他始终面对争议强调:“这是我的权利。”

房圣易无疑是当代艺术家中的异类,在所有人都在高速公路上飞速向前的今天,他的做法在主流看来自然是可笑而危险的叛逆。但在他自己和他的拥趸心中,反叛是一件极其严肃的事情。这不是任性或是刻意与众不同,而是对既有的保守观念和思维发起有道理、有价值的挑战,其目的在于推动思想的进步。而艺术作为艺术家个人心性的展现,是最不必谄媚和察言观色的表达方式。这种用心去解读的“密码”,是传递反思精神最好的方法。“人生而自由,当所有人都说你必须创新的时候,那这就是一种病。”真正的创新经得起反思的考验。房圣易声称自己是“反创新”,又何尝不是在通过自己的方式去反思和打磨创新的本质呢?在铸就一柄利剑的过程中,锻造和磨砺一样重要。

 稿件来源:《新闻视野》李钟豪


0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