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星空》为例浅析梵高笔触为什么旋转
引言
梵高的笔触过目难忘,看到他的画不假思索就会想到那就是他的画,那么,他的笔触究竟具体的特点是什么?简单说来,就是指颜料凝固在画布上的旋转的痕迹,但其意义又包含着他个性生命对世界的感悟。他的笔触和他的色彩一样,都是内心的提炼,也是他的释放个性和个人魅力的一种途径。这一点在梵高的身上毫无保留的体现了出来。梵高可以很好地把它灵活的运用在绘画中,他把情绪寄托在笔触上,释放或压抑或激情的心理的同时又将他们与自身的艺术特色相融合,合理的转化为艺术表达形式。对于处于文化时代变革的我们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一 的具体内涵
(一) 作品诞生背景——坎坷、真诚的人生
文森特·威廉·梵高(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他的早期作品只以暗灰色的画面进行创作,色彩与笔触皆无太大变化,直到后期邂逅了印象派与浮世绘,融入了他们的鲜艳色彩与画风,创造了他独特的个人风格。当然他最著名的作品多半是他在生前最后两年创作的,期间梵高深陷于精神疾病的折磨中。1889年,梵高的疯病又一次的发作,在经历了著名的“割耳事件”后,他被送进了圣雷米医院,油画《星空》便是他该时期的代表作。最后在他三十七岁那年,子弹给了他自由。虽然他的艺术生涯很短但他是用生命和情感在作画,在他的画面上分别体现了不同力量的笔触,他的笔触大多采用紧密排列的线条笔触,产生出火焰般流水般的美感。
(二) 星空的形色关系
在星空这幅作品中,分成了三个部分观赏,近景左侧的直插夜空的丝柏,是整个画面中最重的颜色,笔触弯曲,形式夸张,悸动不安,就像蒸腾的黑火,躁动不安直冲云霄。中景是由山峦、尖教堂和村庄组成的。村庄已经在山的怀抱中入眠,也有几家零星灯火,但是不跳跃,笔触平静。整幅画面的主调是深蓝色的。在这幅画中远景的天空却是画面的主体,占整幅画面的三分之二的分量。新月、星星和星云通过运用大量的深蓝色和白与柠檬黄,结合强有力的旋转的如洪流般的短小笔触,重重叠叠交织在一起。每一笔都是梵高的心声:曲折、坎坷、忧伤、抑郁。他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扭转、流动。弯曲的笔触和厚涂的纯色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这样一幅极具动感的画面。整张画面的奇异造型和整幅作品的情感色彩相互呼应,营造了一个令人惶恐不安的紧张氛围。
星空就像是梵高的精神宇宙,于是在《星空》中他大胆地运用粗犷豪放的笔触表现了他心目中的月亮和星空,白色和黄色勾勒出天空的旋转群星,深暗色的笔触用来表示生长的丝柏树,深蓝色笔触点染四周,如此一来既强化了夜晚的神秘感。又形成了独特的造型。在整幅画中,粗犷的线条笔触拼接成了整幅画面,就像一个卷着浪头的巨流,翻滚在银河,汇集着月亮和星云,巧妙地构成了整幅画面。这就是他眼中的世界,就是他生活存在过的地方。是一种无所畏惧的孤独感。
(三) 情绪的躁动与对生活的绝望在画中的展开
形式与心理密不可分,《星空》或许只是梵高的一个并不真实的幻想,但他却在绘画中一笔一笔的倾注着他全部的生命,在分外的孤独和不安中引领着人们坠入了无限痛苦的深渊。这是他生病时创作的,充分显现了他此时的精神状态,蓝色的夜和旋转的恐惧就像梵高精神上的躁动和绝望的挣扎。那是一个真实的梵高,但无人理解他,他也无处控诉,只有向画面倾诉。长时间的压抑致使他的画面躁动中包含着紧张与不安,画面也不会给人宁静的想法。梵高自己也曾说过:“我试图表现宁静,表现无可比拟的平和。”但是梵高的星空却给人一种压力。例如,在他的《夜间咖啡屋》作品中中,他曾说:“我尝试去表达咖啡屋是可以让一个人毁掉几近疯狂,甚至于是可以自杀的地方,我想通过大胆运用路易斯十五嫩绿和孔雀绿,与大片黄绿和蓝绿的对比,塑造一种恶魔般的,充斥着硫磺味的炼炉...”这既是一种对内心强烈情感的发泄,又是内心最紧张不安的幻觉的强烈表现,这绝不是对周围环境的安安静静临摹研究的结果。那紧张不安的神秘气氛通过粗厚而又单纯的线条传达出来。像是对生活的控诉和对苦难的挣扎。但这种旋转的笔触,又像是一个看透生活的人对跌宕起伏的生命感慨。就像梵高的《弹钢琴的加歇医生女儿》一样流动,起伏转动的最后归于平静归于自然。他的笔触就像是玛格丽特小姐手里的乐章一样流动。就像乐谱上的各种音符形成的活泼乐章,慢慢的谱成一首一首曲子后回归平静,回归自然或许是精神的折磨,让他能够看到常人看不到的世界,感受到常人感受不到的世界。是快乐的还是忧伤的,终究会归于平静、归于自然。
二 《星空》为什么在旋转
(一) 生活与情感的影响
特定的生活与情感是动感笔触的内因。梵高的生活大部分从农村度过,接触了很多朴实的农民和静谧的田园风格,在他身上也有朴实农民的影子,这样的环境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画风。生活虽然艰辛但一直没有放弃,淳朴的乡风就像他画中的笔触一样朴拙。
他的情感并不顺利,他曾经传道却被失落,曾经如此深爱的人却被遗落,周围的人都觉得他是疯子,疏远他。对他而言幸福是短暂的,而痛苦则是永恒的。加之后期的精神折磨,生活堕入无比黑暗中。如同他内心也是压抑的,压抑着与病魔的搏斗,忍受着极端的孤独生活,就像死亡和痛苦慢慢吞噬他的躯壳。没有人理解他,甚至没有人正常的看待他。永远都是他一个人,一个人忍受情感的折磨,一个人忍受病痛的折磨,一个人孤独的活着,而画画是他唯一的宣泄方式,线条天马行空、行云流水般在画面上转动,留下了旋转的笔触。正是由于他的这些经历促成了他的性格,影响了他艺术风格。总的来说,梵高的笔触是随着他的心情在变化的,心情好时他的笔触是欢快的跳跃的,心情不好时他的笔触就是转动的旋转的。
(二)与众不同的色彩的交织
不同于他前期的作品,在巴黎时期他学会了用极纯的色彩绘画,一改往日暗淡的着色,提高了色彩的明度和纯度,亮丽的就像拿锡管里刚挤出来的纯色往上涂抹一般,就像他人一样纯粹。他还汲取了印象派光线的优点,设色不仅明丽而且对比鲜明,并可以熟练地运用冷暖色在他的画面上,如《夜间的咖啡厅(室内)》中,被光照射的地板和台球桌的影子以及红色的墙壁形成了鲜明的冷暖对比。(如图4所示)他用主观的理解描绘在他眼中色彩丰富的大自然,麦田是金灿灿的、太阳是火辣辣的、黑暗是阴冷冷的。如此大胆的用色和用笔的力度让我们感受到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正是这些纯粹的色彩也是他旋转视觉的一个客观因素。
(三)梵高绘画中的材料颜色的堆积
梵高的绘画在他的手中将材料发挥到了极致,至少在他以前的画家很少有像他一样厚涂的肌理。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厚涂肌理加之他那短小而急促的笔触致使画面产生了更加强烈的凹凸不平感,厚堆积的色块使色层非常丰富,配合上他那不经过调和的色彩,自然的形成了了一种大气古朴的笔触之美,从而给观者旋进去的视觉感受。
(四) 梵高绘画中的笔触受东方线条和印象派的影响
在1880年梵高就接触了浮世绘,也正是因为浮世绘大胆的色彩,独特的视点构图,简约化的形式深深地吸引了文森特,所以他在巴黎时期大量的临摹浮世绘作品。
在巴黎由于弟弟提奥向他推荐法国先锋派艺术,并且梵高也结识了修拉、高更、毕沙罗等印象派画家,在受到他们影响之后他不仅抛弃了暗灰色调,同时笔触也开始在画面上“跃动”,变得独立而更有个性。这也是他的笔触开始变得旋转的关键因素。梵高也曾对印象派有一时冲动的兴趣,但他天性中火一般的情感注定他会离开印象派,当梵高以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出现在法国时,不能被大众和画坛所接受。但在其死后,被后世歌功颂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