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诗性

——《吴雅琳师生作品展》观后杂感

文/许正龙

回溯诗性

《变脸——西方邂逅东方》吴雅琳

隐约记得达·芬奇曾冷嘲过雕塑行当,米开朗基罗不屑,两人在佛罗伦萨街头,据说有过口水战。芬奇所言也不为过,雕塑过程确是脏乱的苦力活,由此,这一行当中,历来女性稀少,其中持续数十年,做出系列佳作者则是少之又少了。

相对国画、油画而言,雕塑在东西方各延续成千上万年,经典作品汗牛充栋。两边都要研习,今日中国雕塑家背负包裹沉重!深层分析,古代中国“雕”与“塑”是分门别类的,业者属于工匠系列,来自民间底层,限于知识程度,拘于“实用”功能,雕塑的诸多层面尚未推展。现今看来,体现文化指向的个体创作实有潜在空间,今日中国雕塑家皆是知识分子,如何以学术诉求导引整体流向,主动与过往精粹有所衔接,这是一种文化自觉与明智转向。

现代以来,雕塑界仍有“动手不动笔”之音,雅琳老师倒一贯注重文学修养,劳作之余,她写诗、吟诗,多年前,她寄来一本正式出版的诗集,可见她是名副其实的“诗人雕塑家”。诗性熏陶之故,她较早意识到,在现代雕塑造型中,应回溯东方,诗文化是中华国粹,以诗性切入雕塑不咎是本源之道。所谓诗性雕塑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以诗人情怀做雕塑;二是作品蕴含诗性特点。

回溯诗性 《剑斩风浪》吴雅琳

回溯诗性

展览场景

来广州前,浏览微信中的展览宣传推送,开篇有言“基于西方,取经东方”,读后情理纠集。诚然,二十世纪初以来,中国开展了近百年的学院雕塑教育,教学基于西式体系,那是一个特殊时段,话无错,不过置身本土之上,还是有一丝酸楚……西方现代社会,艺术家与教师各自区分,中国的优秀艺术家大都集中在院校,也就是说,既是教师,也当艺术家。雅琳老师即便如此,在教学生涯中,有明确学术指向,着力述说雕塑的“中式物语”。带出了一批学生,涌现了一批佳作,这些作品富含诗性,值得赞赏!

回溯诗性《新竹林七贤》彭程


本文为作者在《吴雅琳师生作品展》研讨会上的发言,根据录音修改整理

原文发表于《学院雕塑》第29辑


0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