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和至合

东亚艺术“物语”

金秋十月,当属收获季节,我与研究生孟祥轲自北京飞临釜山,本次行程紧凑,我们却切身感受到当地自然与人文的独特魅力。

因和至合 因和至合

中国与韩国、日本位于世界版图中的东亚区域,彼此隔海相望,联动关系恰似一衣带水。地缘之由,三国交往源远流长,文化相为影响,融通的审美指向导引今人前行。

记得20多年前,吴球焕教授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前身)研修其间,我们有过短暂交流,他办了个展,其中一件以木和生漆为材的作品《解冻期Ⅰ》给人留下美好印象,我将其作为教学范例,多次在课程中提及,还编入首本专著《装饰雕塑艺术》一书。

因和至合 

我的研究生金容逨是离釜山不远的大邱人,他自14岁就赴中国学习,先后完成中学与大学本科学业,他善待自然、仁和为人,作品凸显创意,获得师生赏识,他继而在清华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因和至合 金容逨(韩)《小棒子》

我的中国本科生李月的作品具有东方幽谷诗情,颇受东京艺术大学校长宫田亮平先生等日方教授的肯定,前年她获得了第35届国际泷富士美术大奖,我们一并出席颁奖仪式,结识了一些日本艺术家。一月前,日方又电告我,博士生尹冰获得年度此奖,过几天,我们师生将再赴东京。可见,中国与韩日之间,文化人士友善往来,在年轻一代身上也已显现出来了。

因和至合 尹冰(中)《菜篮子》

回溯历史,19世纪中叶始,西方列强文化影响东亚各国。益处在于:雕塑、舞蹈、建筑等劳作性艺术进入学院机制,展开规范化教学。现今看来有尚待充实之处,对饱含“东方意蕴”的传统艺术研究尚还缺乏系统梳理,教学层面如何学术展开等,也正如此,在东亚艺术教育与实践者之间,加强沟通与交流显得必要。

因和至合 

俯瞰大地,已有一些西方的社会学者断言,21世纪是太平洋时代,亚太地区成为视觉焦点之一,展现东亚艺术魅力无疑前景辽阔。数月前,收到东道主同仁们发来的邀请函,记得开篇就是“开放的未来、梦想所在的地方。” 值此贵校七十周年校庆之际,感怀东亚艺术之梦奇妙无穷,祈祷未来无限美好!

因和至合 

今天,韩国东亚大学艺术体育学院与中国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师生们汇聚一堂,在梦想之地,举办国际艺术交流展,此为良性启程。值此契机,我愿与邻邦师生交流,探讨有关东亚艺术“物语”这一课题。

因和至合

因和至合

 展览现场

当下,交通与信息发达,“地球村”中的艺术态势日趋国际化。文化魅力在于多元,艺术唯多元才能满足民众审美需求,进而丰富世人生存意趣。

因和至合

武真旗(中)《寥寥心田》

因和至合

 许在连(韩)《60分》

艺术与自然和人密不可分。中国有句老话 “一方水土一方人”,针对艺术而言,也可说“一方人一方艺”。既然宏观的地理生态与复杂的气候因素无法人为变更,那么艺术就必然存在区域特性。博览东亚艺术,推崇隐喻表现、呈现和合状态。

因和至合 王彦梅(中)《山峦》

因和至合

金恩真(韩)《Athena》

以雕塑艺术为例,雕塑乃物,然而不仅为物。雕塑是灵性物体,生命气息蕴含其中;雕塑是智性物象,文化诉求潜藏其间。散发生命气息与述说文化诉求便是“物语”。

因和至合 孟祥轲(中)《惊梦》

言及东亚雕塑“物语”,核心在于“和”与“合”二字。和,东亚文化的关键字。所谓“和”,意在警醒人们,个人不仅限于个体,还要兼顾大家乃至社会;不仅照应人本,更要关注世间万物及至自然。“和”告诫人理应仁和善良,和之心性孕育东亚人“关联”的思维方式,将自然、人、社会三者联为一体,如《庄子.齐物论》中所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在艺术创作中,和的心态也便造就了合的状态。

因和至合 李菜楹(韩)《照亮升起的希望》

“天人合一”是东方古老的哲学观,中国现代学者季羡林认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天人合一’就是人与大自然要合一,要和平共处,不要讲征服与被征服。”在西方科学领域,行事原则讲究“一分为二”;在东方艺术领域,传统雕塑呈现“合二为一”。合,不是单一,合是复体,汇聚事物共同反映天地万象,彼此关联处于潜在流动的状态,诉说“暗示”的物语。对于“暗示”的文化意义,哲学家冯友兰说:“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的一览无遗,是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诗歌、绘画以及其他无不如此。”中国古代文明曾经影响四邻,东亚人在艺术创作中,尤为擅长发挥想象力,串联起自然世界中毫无关联的万事万物,形成复合状态。此种神奇艺术体现,致使原本无生命之物,也能充盈灵动气息。

因和至合 钱亮(中)《工具》

赏析此类作品,如若吟诵唐诗宋词一般,意境深邃而韵味回荡。时下,希冀东亚学人矢志彰显诗性文化,让梦幻般的东亚艺术之花在世界文化百花园中清新绽放!

因和至合 朱砚(中)《栖梧》

谢谢大家!

因和至合 本文为作者在韩国东亚大学的演讲文稿


0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