隈访谈 | 李末:标准答案这种东西太没劲了

关于转型 

第一次被李末的画吸引是下面这幅《站在自己的肩膀上》,当时正值“漫威之父”斯坦李离世的消息铺满社交网络,下意识认为画家大概是个漫威铁粉(以为画的是雷神索尔...他说虽然算不上铁粉,但也是每出新作必看的大众粉丝级别。嗯尤其钟爱黑寡妇和猩红女巫那种),后来才知道这是他今年年中从冷抽象转型具象的第一幅试水之作,至于灵感来源,不能说没有——如果从ins上随手搜的图算的话👇。

 隈访谈 | 李末:标准答案这种东西太没劲了

《站在自己的肩膀上》,丙烯,120×100cm,2018

隈访谈 | 李末:标准答案这种东西太没劲了

“之前一直都是在做类似于冷抽象的一些东西,很多时候都是一种机械劳作,而且这种工作方式需要的时间也比较长。在这个过程当中,很容易出现跟当前工作不符的想法,也许会思考每一个笔触或者色块能不能让他具有某一种意义,能不能把他具象化。然后自然而然的可能就进行了具象思考,在具象的过程中能不能让他抽象化。”

隈访谈 | 李末:标准答案这种东西太没劲了

隈访谈 | 李末:标准答案这种东西太没劲了

隈访谈 | 李末:标准答案这种东西太没劲了

隈访谈 | 李末:标准答案这种东西太没劲了

《一块一块》,李末从去年持续创作至今年初的系列作品

“抽象做的久了,想从里面梳理出一些更有指向性的属于自己的东西,但其实在我眼里我的作品没什么抽象和具象。我可能画一年具象,又想画抽象了。或者边具象边抽象,当做一种对比或补充,两者同时进行和展示。”

隈访谈 | 李末:标准答案这种东西太没劲了

△You belong to me,布面丙烯,60×80cm,2018

隈访谈 | 李末:标准答案这种东西太没劲了

△ 白色周末,60×80cm,2018

虽然艺术家有自己的一套创作思路,但是于观众而言,一前一后两种风格依然有不容忽视的差异。在问到风格改变带来的反馈时,李末说最明显的就是“请问你画的这是什么”类似的问题听的少了,(《You belong to me》正在方隈空间参展,每个走进来的观众确实都能自发解读“猫和老鼠”)“再有可能就是卖的比以前更好了点,抽象的那些大家都说好,但是说完不买的话,我也不太开心”。

生存压力是大多数青年艺术家共同面临的,李末也不例外“如果实现了财富自由,艺术家应该是很幸福的一类人群”,但他直言这个问题对于现阶段的自己影响不大,“我们要有对自身作品价值的理性判断和坚持,一味去迎合市场会有点危险”——虽然平时画风有些玩世不恭,但一谈起艺术创作,李末会马上变得理性,甚至带点老派的传统。前几天他一直沉迷画机器人,“小时候特别喜欢变形金刚,但是买不起,现在画给自己安慰一下。”足够任性的解释。

隈访谈 | 李末:标准答案这种东西太没劲了

△ 学内八字女孩走路,布面丙烯,110×60cm,2018

隈访谈 | 李末:标准答案这种东西太没劲了

△ 一直说实话的人听起来都像骗子,布面丙烯,28×44cm,2018

隈访谈 | 李末:标准答案这种东西太没劲了

一直说谎的人看谁都是骗子,布面丙烯,29×45cm,2018

隈访谈 | 李末:标准答案这种东西太没劲了

一种情感,布面丙烯,70×63cm,2018

如果单凭艺术家的主观解释来理解他的具象作品有点难度的话,不妨换个思路——有些人被李末的画吸引,有些人被李末的画的名字吸引:《这个夏天走了就再也回不来了》、《我今晚看着你了,你一点也不开心》、《红色眼影配泳装》... 以前的抽象作品人们可能看不懂画,现在疑问又转向了名字:“为什么叫这个?”

为什么?

隈访谈 | 李末:标准答案这种东西太没劲了

没有为什么。“取名字都是随机的,可能一直有一句话或者某一个情节在脑子里反复在说,然后恰好这时候在画画,让这句话当做名字好了,很多时候这句话也会出现在我的画面里。” 就像给参展作品取英文名时,他跟我说你看着来就好。“名字和作品可以没有任何关系,同理英文名和中文名自然也可以没有任何关系”

隈访谈 | 李末:标准答案这种东西太没劲了

这个夏天走了就再也回不来了,布面丙烯,50×60cm,2018

隈访谈 | 李末:标准答案这种东西太没劲了

我今晚看着你了,你一点都不开心,布面丙烯,50×50cm,2018

 “你可以把它们看作画出来的剪贴画,把碎片化的、不同维度的东西拼凑起来,把偶然性的东西放在一起使其产生更多的偶然性。阿童木可以和变形金刚放在一起,也可以和海绵宝宝一起出现。具象到了极致就变成了抽象,所以在我看来,他们也可以只是一些像猫和老鼠、像阿童木、像英文字母的笔触” 

 “艺术就像生活,一旦被定性就会失去活力,我不想给自己和作品定性”

有趣 无聊 没意思 

这是李末使用最频繁的形容词,带着些山东大男孩特有的直接和单纯。看过他作品的人会觉得艺术家本人也一定有趣,但他却常用无聊来形容自己的生活:从小学画画,大学按部就班上了美术院校,毕业按部就班当了画家;每天吃饭睡觉画画三点一线;添加他的微信不需要发送好友请求,因为太无聊了,有人说话就挺解闷的 ;甚至有时候画画的过程也需要听鬼故事来提神 “画的过程是机械劳作不需要动脑,我做的东西系列性比较强,很多素材都提前找好了”,“但是动脑构思的过程有意思,做完了也有点意思”吐槽完后他又加上了这句话,“最近发现ins也挺有意思,同一个页面刷到不同的人分享的东西,很有趣。

我突然想到他说自己是勤奋型画家,“其实很多高产艺术家的勤奋都是无意识的,没什么执念,就多做点自己喜欢的事” 。

隈访谈 | 李末:标准答案这种东西太没劲了

骗女孩子来家里看猫,布面丙烯,60×50cm,2018

隈访谈 | 李末:标准答案这种东西太没劲了

金角银角合体,布面丙烯,喷漆,拼贴,80×60cm,2018

隈访谈 | 李末:标准答案这种东西太没劲了

我想,布面丙烯,60×50cm,2018

如果生活真的像他所说 “开心基本都是一瞬间的事,持续比较久的大部分都有点无聊”,那李末的“一瞬间开心”就一定是艺术创作带给他的。

隈访谈 | 李末:标准答案这种东西太没劲了

隈访谈 | 李末:标准答案这种东西太没劲了

隈访谈 | 李末:标准答案这种东西太没劲了

李末在山东的临时工作室

答案是什么重要吗 

隈访谈 | 李末:标准答案这种东西太没劲了

“他们可以是猫和老鼠,也可以是一种追逐游戏;可以是两种想要相互碰撞的思维,也可以是一种捕食关系,或者一种爱情状态;它也可以仅仅只是两个剪影,只不过是借用了大家所熟知的影视形象。其实都无所谓的。”李末对于作品《you belong to me》的解释。

“很多图像或者文字堆在一起一定要有意义吗?不是的。然后就下意识的寻找图片,强行把他们放在一起,来看画面会不会出现新的趣味。其实我的作品无论是抽象还是具象,他都是一种实验,来尝试能不能有新的意外产生,这个过程,至少让我自己感受到了一些小惊喜。我希望我的作品不仅可以提供一种新的审美,我也想让他变得没有答案,每个观众都能从我的作品中读出自己的感受:哪些是我想要的。”

隈访谈 | 李末:标准答案这种东西太没劲了

这是李末在Artand上回复一位观众关于作品解析的回答。在交谈中他也总是不厌其烦的想要表达“没有固定意义”这件事。在长久以来的教育体系中,我们一直被灌输“每一个问题都有一个标准答案”的观念,以至于站在艺术作品面前时,也下意识想要去问问“这幅画在表达什么?” 艺术与数学题,共同点在于解题思路可以有许多种,但数学题的答案殊途同归,艺术的落点则遍地生花,没有人会在意你的解读是否与别人一致,这个别人包括艺术家本人,更是李末自己。

“我不想去跟别人解释抽象还是具象,我给别人解读自己的作品有什么用呢?我又不做观念艺术。我希望读者看我的作品,最好有自己的意识。可能跟我当时想的一样,那是缘分。也可能不一样,艺术应该给任何人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它不是法律,也不是真理,只是一种状态。”

隈访谈 | 李末:标准答案这种东西太没劲了

万圣节那天的礼物,布面丙烯,60×50cm,2018

隈访谈 | 李末:标准答案这种东西太没劲了

熊孩子就该被吓一吓,布面丙烯,55×40cm,2018

隈访谈 | 李末:标准答案这种东西太没劲了

渣男战士的三次拥抱,布面丙烯,127×135cm,2018

隈访谈 | 李末:标准答案这种东西太没劲了

只要坚持下去,该有的都会有的,布面丙烯,120×150cm,2018

李末用社区来形容自己的画:一个社区里住着形形色色不同职业的人,有的是老人有的是小孩有的是会计有的是歌手,他们之间本来没有任何关系,唯一的共同点就是他们都住在同一个小区,而之后发生的种种牵连就交由故事本身去发生了。于画而言,李末做的事可能仅仅是把哥拉斯和鳄鱼放在了画布这个小区,至于他们发生过什么,正在发生什么,即将发生什么,他想要让观众们自己去想象“有些创作方式是艺术家提出一个问题自己来解答,而我的作品更像是让观众来给出答案”。

“艺术家的作品创作出来不可能没有思路,所以肯定会有一个标准答案,但是这个答案重要吗?对谁重要?这个问题才是最重要的。”

隈访谈 | 李末:标准答案这种东西太没劲了

李末是毒液,布面丙烯,拼贴,80×60cm,2018

有一次问到他对自己的期望,只说希望能再勤奋一点,作品能尽快通过量变达到质变。而对于以后最不想成为的样子,李末的想法很清晰并且可以滔滔不绝。在这里,只放出一段:“看到一些作品你可以感受到这大概是李末的,而不是马上断定这一定是李末的。或者李末他就应该做什么、他就只会做什么、他只做什么。这样我觉得没有意思,我不想成为这样。”

我相信他可以实现这些自己。

(至于不想变成什么样的其他回答,欢迎大家自己去问他,在此不便细表。。)

艺术家简介 

隈访谈 | 李末:标准答案这种东西太没劲了

参展经历:

2013年 "春天来了" 杭州三尚当代美术馆

2015年 "不像画" 杭州

2016年 "泰顺廊桥改造计划"杭州三尚当代美术馆

2016年 南京艺博会

2017年 "欢乐颂"北京

2018年 夏樊 杭州

2018年 新星星艺术节

2018年 艺术杭州

2018年 宝龙艺术市集

2018年 艺术北京

2018年 要有光 北京

2018年 真实的幻境 杭州三尚当代美术馆

欢迎大家下方留言对李末或其作品的看法,看看你的“答案 ”是不是接近标准答案吧~

奇幻夜Fantasy Night 正于方隈空间展出中

隈访谈 | 李末:标准答案这种东西太没劲了

隈访谈 | 李末:标准答案这种东西太没劲了

隈访谈 | 李末:标准答案这种东西太没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