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是一场冒险的行动

2016-07-01 新锐批评家:何继 何继工作室


艺术家简介: 王晓蓉,1973年出生于陕西,曾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现居北京宋庄,她被称为"把音乐隐匿在材介并发出奇特声响"的独立艺术家。 给王晓蓉的<<颁奖辞>>是: 仿佛从上帝的指示中得到了神谕……王晓蓉的绘画创造了令人神往的意境,她呈现出"难以被破译"的"艺术密码"是所有读者的兴趣点……在庞大的艺术群中,她的品格显得卓尔不群。一方面,她把记忆的碎片攒在手心,用一种巧妙的叙述突然掷向某个空间形成闪光的抛物线;另一方面,则流露出以女性的视觉对世界观察的谨慎和细微,她借助综合材料的表现叛逆了类似传统的图式!与此同时,她的臆想仍保持了东方的水墨精神。她的画面提出了弥散和骤合两个相悖的美学,经过努力的铸炼和碎火、最后达成了另类审美力量。在她作画的技法中,处处展现出空间的"覆盖"与"反覆盖"强烈透露出"是"与"非"二者之间心灵的感应和顾盼,特别是绸密语音到达"下落水平线"后轻松的承合、恰恰反映"在场者"内心对外围猜疑的化解。有时她画面间歇着纯颜色的停顿,像音乐嘎然而止则暗示着内心冲突后的平静……在中国女艺术家中,她是深刻的、睿智的,出类拔萃的,她的艺术成就得到热烈掌声的拥簇和邀请,显然在情理之中… 王晓蓉:艺术是一场冒险的行动 文/何继 中国绘画到今天为止,"当代艺术"已成为主流并恪守着高贵的精神品质,但艺术界尝试着挟持一股更大的力量推动着理想往前走,假如想以一己之力代取一个时代的艺术信息,艺术家的担当必须变得更加繁复和伟大、同时也决定着我们所呈现的思想应该更加多元……新的历史是推陈出新的,像维特根斯坦曾说过:"先前的文化将变成一堆废墟,最后变成一堆灰烬,但精神将在灰烬的上空迂回盘旋",当然,这是所有艺术工作者的愿景,不管到了任何年代,时代的变更和人类的思考在条件反射下会快捷地加进艺术进程已是不争的事实,而艺术家追问"精神价值"永远是作为前进的照明灯,他们深刨价值内核,并勇猛地在灯盏的暗部投去一团火种,试图让熊熊燃烧的火焰在时代中成为个人的风暴。 如何让民族文化融入全球化艺术的语境,呈现出自家面目以及我们对所处这个时代的切身感受,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 艺术家王晓蓉的出现给中国艺术的边界带来了新的思考,亦给我们抛出了警惕——一她用综合材料在水墨范畴提出了尖锐的质问与试探。 虽然绘画似乎总是架上的、平面的形式,但综合材料在绘画中的运用就不紧紧局限于此。随着艺术观念和材料媒介的多元综合,在综合材料创作过程中平面与空间、不得不承认,综合材料的展现是综合绘画的一个重要趋势。 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反映一个时代的质地,材质对艺术的介入,是解放传统观念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也就是说综合绘画的当代性。综合材料与媒介是现代艺术变革很重要的特征之一…… 艺术家:王晓蓉 在作品《超表现系列》中,王晓蓉用温度,纸材媒进行烟熏,烧烫,反复处理出丰富的折皱,用火的想象力构成生命本身,手持火的燃料构建出生命弧度。 而《春之幻》的系列,王晓蓉采取冷态度进入被观察的世界,那些宣纸上斑块,是冰雹打在梦的某处——消解——融化——最后留下空气交涉的证据。 《记忆系列》,有水反复冲淡后的激情,在由纸和烟完成的镜像中,心灵碎片在话语实践中像雪一样的断裂。画要呈现出纹理效果,这种纹理的完成主要是水和油的运用,首先要做油底,要用丙烯和油画,那么在做底的时候,就先用丙烯做出要的肌理,在这过程中要特别仔细,不可以把丙烯和油画颜料一起用,而用丙烯做底也干的快,等干后才能用油画颜料画,或者也可以直接用丙烯画水和油不相溶,画油画是不能用水的,如此技术的反复尝试,会总结出其它经验去完成心目中的作品。 其次是对乳液的运用,就是含有油和水成分的混合物,像二个气层相互挤压再戳破由气泡带来裸露的颈部……这样用于调色,可以顺利与油画颜料亲和,增加其厚度,干燥速度比单纯用油快些,尤其是色层凝固速度快,好的乳液调色,色层在两分钟内就可完全凝固,便于艺术家在属于自己的世界为所欲为,可以继续覆盖新的色层,制作厚重的肌理,伦勃朗用的就是这种方法。 作品《今日世界》借书的图式还原知识,同时告诫图书传递信息的糜烂而迫使人性的完善逐渐终止,岁月被书本消解,文字被知识所剥夺自由留下荒芜的残骸,展示出那种由知识内分泌的视觉恐慌。

王晓蓉创作时大部分使用的是宣纸媒介,关键是我们想要看到表现什么样的效果,她终究会带给我们满意的答案。综合绘画是用材料媒介通过剪切.拼贴等方式来制作作品的过程来满足我们的视觉需求。这些材料比如书籍、报纸、卡纸、铁线、塑料等等。综合绘画主要是学如何将你的idea(直觉)通过材料媒介激活地域文化来表现,完成一幅作品一般需要三种不同性质的材料方可实施。 在近期的作品中,王晓蓉加强了线的交错以寻求更稳妥的内在张力,她并不抛弃繁复而俏皮的元素对作品的合围,像《超表现系列之十六》的图面,有海风的温暖带来一种直面而来的拥抱,有时作者则会心一笑,反投给大海一片蔚蓝,近看在隐蔽与呈现的双语汇中,窥见的是她生命的探险;在驰骋交错的色彩与线条交错中,闪耀的是青春内部开放的风度……骤然缓冲成为恬淡的音乐,王晓蓉的作品神秘在于:至臻于环境的同时,生长出包含着共震的激荡、隐退的虚无二种境界……类似散文的、清欢的境地……一幅通景的散文完成了,漫而散之,扬扬洒洒……远看,有一些像垂立于涵洞中的钟乳石,它蔓延于夏天的嘎然抒情。山本耀司说的多好:"……有些女人,她们体验过地狱般的人生,尝遍了人生酸甜苦辣。有时,她们的哀伤如香火般从她们的身上升起,灰飞烟灭。但哀伤的味道却不会染在她们的身上。她们才是受过良好教育的,高贵的女人",她的作品《不曾消失的记忆》所交代的内容有与山本耀司期盼的情景大致相同,作品的亮灰像碧沥的清潭……主人翁就在水中,故事开始了,在此画上,构图是优雅晕开的水平线,一般来说,水平线给人的感觉是平静的,为了打破这种单调,她像《奥菲丽娅》的作者约翰·埃弗里特·米莱斯一样在图画的左角放了一丛垂直的水草,并且把左手处理成垂直的向上。形成了对比,这就是构图中对比与统一的原则。有人说构图的重心永远在画面的中心,这用中国画的说法,重新结构一幅均衡的叙事。

关于《奥菲丽娅》的故事,是取材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一一一对于以自溺为悲剧反而成为一种救赎和解脱的奥菲丽娅,莎士比亚的原文是这样描写的:"她的衣服四散展开,使她暂时像人鱼一样漂浮在水上,她嘴里还断断续续地唱着古老的歌谣,好像一点不感觉到处境险恶,又好像她本来就是生长在水中一般"……米莱斯选择了悲剧中唯一的一段平静、超脱的情节。人间最美丽的景色。那些布满在水边等待着人们目光打量的小花,仿佛使人闻到她散发出芳香的气息,溪水在静静地应着奥菲丽娅歌唱,王晓蓉的画,正用生态的拼贴帮主人公甚至读者摆脱了这罪恶深重的尘世,最后漂向无忧的净境,王晓蓉在微信如是说:"就连死亡都具有了美感,都可以去吟唱……",带我们涉足碧沥的清潭时,灵魂是美妙的! 冒险和突围一直是王晓蓉的课题,她始终对物质充满好奇,她通过纸对幻世缝补关乎生活的针脚,能否更好地延伸以水墨为主题叙述东方审美和情怀的话题,自"85新潮"艺术运动以来,学术界期望着有一种更新的,更有趣的实践代替旧的形式和拓宽精神宽度来增加架上的空间,王晓蓉以女性的细腻再造了新的世界,用综合材料分泌出隐匿的音乐,她善用艺术原素和语言进行繁殖,在她的直觉意象下控制着一种仿佛被淹没却又清晰的场景与俗世对话,再创造出缤纷的时空消解了传统禁锢下中国艺术,特别是架上绘画当前的尴尬,用辩证思维求证视觉另类,她经营属于她个人的情感世界是独特感人肺腑的。 弗浪西斯·培根说:"我就是一台搅拌机,看到的每一样东西都可以被磨碎拌在一起"……我相信,一切镜像在王晓蓉的艺术细胞中依然是可以切割的、生长的、打扮的……果断地形成宁静而抒情的秩序。 风吹来的时候,她站在那里,远方的世界闪着光芒,王晓蓉是无法假借的、碰触的、无法模拟的……因为她拥有无比完整的精神和独立的品质! 2016.6.30于北京


0次浏览